【生平简介】
姓名:刘鹗。
别名:鸿都百炼生。
出生地:江苏丹徒(今镇江市)。
生卒年:公元1857—1909年。
主要成就:全方位通才,其中以讽刺小说《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
【名家推介】
刘鹗(公元1857—1909),号老残。著作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清末小说家。
他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通才”。他所著《老残游记》备受世人赞誉,是十大古典白话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
【名家故事】
刘鹗出身官僚家庭,但不喜科场文字。他承袭家学,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音乐、算学等实际学问,并纵览百家,喜欢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
刘鹗早年科场不利,曾行医和经商。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理黄河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应外商福公司之聘,出任山西矿产经理。后又曾参与拟订河南矿务机关豫丰公司章程,并为福公司擘划开采四川麻哈金矿、浙江衢严温处四府煤铁矿,成为外商的买办和经纪人,为此有人说他是卖国贼。(www.xing528.com)
即便如此“谤满天下”,刘鹗在当时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政治上,他依靠父亲刘成忠和王文韶、李鸿藻的交往关系,和李鸿章、张曜的同僚关系,以及自己和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李经迈、王文韶之子王稚夔、王钧叔等人的良好关系,走通萧王善耆、庆王奕勖的门路,和一时号称清流的官吏如端方、徐琪、赵子衡、宗室的溥佟,以及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社会活动极其活跃,除了太谷学派同学之外,他和宋伯鲁、汪康年、方药雨、沉荩、狄楚青、大刀王五等人也是至交,先后参加了东文学社、农学会、保国会、救济会等社会团体。对外方面,由于福公司的关系,他和英国、意大利商人关系密切,同时,和日本驻华公使也有交往。他自己在北方掌握了天津《日日新闻》一张报纸,在南方则和上海的多家报纸均有紧密联系,足以左右一些舆论。有着这样复杂的国内外的背景,刘鹗虽仅有候补知府官衔,却无形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势力,因而遭人所忌,后来被诬陷而流放。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善于河工算学,热衷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刘鹗秉承家学,结合他1888年在河南、山东等地治理黄河的实践经验,写有《治河五说》、《三省黄河全图》、《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河工禀稿》等著作。其中,《治河五说》、《三省黄河全图》和《历代黄河变迁图考》,再加上算学著作《弧角三术》、《勾股天元草》,在刘鹗生前就被刊印成书,这五部著作,使刘鹗的治河业绩被统治者初步认可,并因学术渊源,通晓洋务得到重用。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起义,随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从俄军处贱价购买太仓粮转卖给居民,赈济北京饥困,被弹劾私售仓粟。1908年,刘鹗在南京对岸的浦口购地准备开商埠,被控告是汉奸罪名,两事加在一起,他被发配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次年因脑溢血病死,死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概括刘鹗的一生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辨认,三是开办山西的矿,四是贱买太仓米来赈济北京难民。刘鹗的另一件大事,即他还写过令他名垂青史的《老残游记》,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专家品析】
刘鹗一生推行黄老思想“以教天下为己任”,而自承“以养天下为己任”。太谷学派之精神对刘鹗一生思想、行事及小说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刘鹗生活在封建王朝统治即将彻底灭亡的前夕,一方面反对革命,同时也对清末残败的政治局势感到不安和悲愤。他要求澄清吏治,反对苛政扰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在西方文明潮水般涌入的情况下,他开出的药方是借用外国资本兴办实业,筑路开矿,使民众摆脱贫困,国家逐步走向富强。
【代表作品】
《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
《老残游记》全书共二十回,光绪二十九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十三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名鸿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中老残是作品中体现刘鹗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人间活地狱。
《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