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姓名:范仲淹。
字:希文。
出生地:河北正定。
生卒年:公元989—1052年。
主要成就:他不仅是文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积极的实践者,尤其是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名家推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一生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名家故事】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端拱初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www.xing528.com)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得中进士。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是文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积极的实践者。范仲淹的文学创作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尤其是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范仲淹的文学革新主张有四个方面:其一,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力倡诗文革新;其二,反对无病呻吟的文学创作,主张诗作反映真性情和时代特征;其三,反对浮靡柔媚之作,主张恢复古朴雅正诗风;其四,反对悲苦哀鸣之作,提倡优游畅达诗风。
范仲淹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在“庆历新政”时期的中心人物,不仅他的改革精神影响了一代文人,而且也正是他的一系列文章,尤其是他的新政扶持,鼓励了北宋初的古文创作,酝酿和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范仲淹今存之文,有赋三十八篇、表状五十三篇、奏疏一百七十三篇、书一百五十篇、序十二篇、论八篇、记八篇、碑铭墓志五十二篇。其中,以奏疏等政论文为数最多。这些文章,论文真切,文笔流畅,长短不拘,文辞典范:其他创作,有记叙、有抒情,多数文辞简洁、舒卷自如,且富有个性特色。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历来为人们传诵的名篇。文章虽名为“记”,实际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表露出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抒发描述了岳阳楼游览者的览物之情。范仲淹的文章驰骋想象虚实并举,概括了两种景色、两种情怀:一者“有去国怀乡,优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者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由于古今迁客骚人登临览物,受景物阴晴变化的感染而一则以悲,一则以喜。范仲淹以高超笔力在文章末段再翻出正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博大胸怀,用“先忧后乐”统挽全局,立意深刻,结构新巧,文字精美。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见他在北宋散文史上的巨大影响和杰出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专家品析】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著作为《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在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
范仲淹纪念馆坐落在景色秀丽的苏州天平山风景区内,对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了解范仲淹、学习先贤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品德提供了极好的教材。
【代表作品】
《岳阳楼记》摘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