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概况及作品案例模型

课题概况及作品案例模型

时间:2024-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6单元表达之模型单元课题概况单元课题时间:本课题共16课时。图6-1-4成果模型工作模型。6.2大师建筑作品模型表达案例6.2.1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6.2.1.1相关背景知识了解大师建筑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建筑形态与空间非常必要。

课题概况及作品案例模型

第6单元 表达之模型

单元课题概况

单元课题时间:本课题共16课时。

课题教学要求:

(1)了解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的相关知识。

(2)掌握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建筑模型制作的基本手法。

课题训练目的:

(1)训练学生利用模型作为空间构思和表达的辅助工具。

(2)通过模型进一步体验建筑空间。

(3)培养对建筑空间美的感受和把握能力。

(4)提高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创造力

课题作业要求:大师建筑作品表现之模型。

6.1 表达方法之模型

6.1.1 模型的作用

对于空间体量复杂的建筑而言,仅仅用图纸(平面、立面和剖面)是难以充分表达的,建筑模型具有三维空间的表现力,观赏者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到建筑物的体形,空间及其周围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图纸的局限性。特别是下面3个学生作业———大师作品建筑分层模型展示,可以从内至外逐层展示建筑的空间,如图6-1-1所示。

作为实体展示,模型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建筑形态与空间从图纸到实体的理解。以德国中心大门为例,通过该建筑的总体模型、平剖模型的展示可以较为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平、立、剖图及总平面图生成的概念,如图6-1-2所示。同时,建筑不同部位的构造模型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建筑细部构造详图的画法,如图6-1-3所示。

图6-1-1 分层模型展示

(a)萨伏伊别墅分层模型;(b)施罗德住宅分层模型;(c)史密斯住宅分层模型

图6-1-2 德国中心大门

图6-1-3 建筑细部构造模型(台阶幕墙、墙身与屋顶构造大样)

6.1.2 模型的类型

6.1.2.1 实物模型

1)实物模型的常见类型

成果模型和工作模型是设计不同阶段的产品,两者面向的人群定位不同,制作的理念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1)成果模型。

成果模型是设计最终阶段的成果,面向群体大众化理解,模型材料的选择和细部的制作都讲究逼真效果。如图6-1-4所示,两个成果模型案例对建筑本体的制作非常精致,屋顶挑檐、拱窗等细部构造处理非常写实;特别对于建筑场地与环境绿化的表现都相对逼真,道路、广场、河流、草坪等场地用接近真实的材质区分开来,植物汽车等配景也非常具象。

图6-1-4 成果模型

(2)工作模型。

相比起成果模型力求最大程度的接近实物,工作模型则更加概念化和抽象。工作模型是设计过程阶段性成果,更能反映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变化,更适合业内人士的讨论、交流。工作模型材质的选择也相对更加宽泛,只要能突出效果即可。对于建筑本体而言,工作模型主要在于突出体块特点与大的实虚关系;对于建筑场地与环境绿化的表现,不追求整体效果的逼真与写实,而是主要为了反映建筑与场地大的关系,如不同场地的高差关系,而绿化等配景关系相对概念化和简化提炼,整体呈现出素模效果。

以图6-1-5展示的两个工作模型为例,两个建筑模型都重点反映了建筑与基地,特别是与基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模型一的自由水体重点表达曲线的岸边线与岩石材质的表达,以及与水体相呼应的建筑两个体块围合的造型;模型二环境的处理更为抽象,只是用不同颜色的材质区分了草坪、道路和水体关系,建筑体量处理得更为概念化,只是反映了墙体与大面积玻璃的实虚关系。

图6-1-5 工作模型

(a)工作模型一;(b)工作模型二

这里,建筑形态与空间表达所需要制作的模型都属于工作模型的范畴,因为我们只是借助模型制作来加深对建筑形态与空间从图纸到实体的理解,以及帮助学生检验自己对建筑形态与空间的把握程度。

2)工作模型的常用材料

由于工作模型不必刻意追求逼真的写实效果,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相对比较宽泛。常用的材料按照材料制作的属性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如图6-1-6所示。

(1)条块类。橡皮泥石膏类、塑料泡沫等属于条块类材料。条块类材料因为手工切割断面较为粗糙,仅适合建筑形态与空间大的体块推敲。

(2)板类。木板、三夹板、塑料板、硬纸板、吹塑纸板等属于板材类材料。板材类材料便于手工切割和粘接,是工作模型最常用材料之一。厚薄不一样的各种板材类材料,可以用于制作建筑墙体结构;不同透明度的板材还可以用来制作成为各类玻璃材料。

(3)特殊类。有机玻璃、金属薄板属于特殊类材料,由于切割需要一定工具和技术,因此具体操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用于一些需要特殊表现的建筑部位,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或者玻璃隔墙、大块空间的金属屋顶或天窗等具有较好的效果。(www.xing528.com)

图6-1-6 模型的材料

(a)不同材料一;(b)不同材料二;(c)不同材料三;(d)不同材料四;(e)不同材料五;(f)不同材料六

6.1.2.2 虚拟模型

虚拟模型就是在电脑中运用像sktchup等三维软件进行建模,建好的模型不仅可以任意分层断面,直观方便且易保存,还能进行动画展示,这必将成为今后的一个使用趋势。

6.2 大师建筑作品模型表达案例

6.2.1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1929)

6.2.1.1 相关背景知识

了解大师建筑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建筑形态与空间非常必要。由此不仅可以理解大师建筑设计手法,同时可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思想。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逐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与文化融合的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的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的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格产生了广泛影响,也使密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建筑师。

6.2.1.2 识图环节

根据第二次作业大师作品资料收集的相关文字、图片资料与背景知识,以及第五次作业大师作品之轴测图表现的图纸,对大师作品进行识图。将不同角度的图片所展示的场景与该角度在图纸上位置一一对应起来,逐步建立起对大师作品空间与形态的完整的空间形象。识图环节是大师建筑作品模型表达的关键,通过大师作品识图过程的讲解,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建筑表达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以德国馆为例,如图6-2-1所示。第一张图纸安排的是总平面图和一张主要透视图,对照着相应的主入口处的几张外观图片,我们可以建立起对该建筑主入口外观的整体印象;第二张图纸安排的是一层平面图和去掉屋顶的室内轴测图,对照着相应的室内不同角度的图片,再加上第三张补充的局部细部照片,由此逐步建立起该建筑由内至外的空间构成与由整体到局部的形态构成的相互关系。

6.2.1.3 模型制作

图6-2-1 德国馆识图

(a)德国馆图一;(b)德国馆图二;(c)德国馆图三

对大师作品进行整体认读后,就到了模型制作环节。本章通过大师作品模型表达案例分析来讲解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工作模型制作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概念化,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与表达,细部构造表达的简化,重在空间与形态的表达等几个方面。其中材料的选择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材料的选择决定了整个模型制作的整体基调。因为工作模型的制作重点在于表现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而非具体细节构造或材质的真实程度,所以模型材料的选取以区分建筑实和虚的大关系为主,模型材料与所表达的真实材料不一定要完全相似。建筑与场地的关系要处理得相对简洁干净,模型整体呈现素模效果,抓住建筑与环境中一、两个重点表达的地方成为点睛之笔。模型制作材料选择后就可以进行材料放样以及材料拼接组合,直至完成模型制作。

下面通过对同一大师作品德国馆不同学生建筑模型的表达比较,来讲解工作模型制作以上的特点。首先,因为德国馆是单层建筑,两位同学都是通过将屋顶的透明化材质处理,以达到本次模型制作要求分层展示建筑内部空间的任务要求。其次,对于基座上联系德国馆两个部分的重要室外环境———水池,两位同学都做了重点处理,并且抓住水池的不同特质进行表达。一位运用蓝色材质来表达是水池的颜色,另一位则在水池底部放置象征着碎石的木屑,其上衬着一层透明的塑料板来反映水面的清澈感;最后对于重点表达的部位,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想反映该建筑最大特点———流动空间,但在具体处理手法略有不同。因为德国馆的框架承重结构是其流动空间形成的重要保障,其中一位同学选取了德国馆的柱子,在整体黑色建筑模型主体中用红色点睛;而另外一位同学则选择在整体白色素模中重点表现纵横交错,布置灵活的隔墙,这些隔墙也正是形成既分割又连通的流通空间的重要因素,如图6-2-2所示。

图6-2-2 德国馆模型表达

(a)模型表达一;(b)模型表达二

6.2.2 学生作业范例

6.2.2.1 安藤作品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最为著名的一座。学生通过对光之教堂整体图纸的抄绘、轴测图的绘制及模型的制作,理解与体验该建筑空间,如图6-2-3所示。

图6-2-3 光之教堂

(a)轴测图抄绘一;(b)轴测图抄绘二;(c)模型一;(d)模型二

6.2.2.2 迈耶作品

GIOVINNITTI住宅是理查德·迈耶于1979—1983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设计的住宅作品,如图6-2-4所示。

图6-2-4 GIOVINNITTI住宅

(a)轴测图抄绘一;(b)轴测图抄绘二;(c)轴测图抄绘三;(d)模型一;(e)模型二;(f)模型三

单元作业

1.作业内容

大师建筑作品之表现(二):根据大师建筑的平、立、剖、总平面图、轴测图等相关资料,制作模型。建筑模型制作作业———制作大师建筑的整体模型(模型)(4)

2.作业要求

(1)材料要求:自定

(2)底板要求:

①黑色KT板(360×500)。

②建筑模型比例自定。

③标注作业名称、班级、姓名、学号;字体样式、大小自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