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大清洗:美国的金融核武器和瑞士的定点打击

金融大清洗:美国的金融核武器和瑞士的定点打击

时间:2024-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金融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正在这里。从金融角度来看,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大屠杀、大清洗。一方面,美方无视别国政府及法律,迫使别国金融机构直接向其呈交客户信息,严重侵害了别国税务和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自主权。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尤其是欧洲金融领域的精准打击,让美国得到了巨大利益。而后者则给美国将矛头对准瑞士金融机构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确定定点打击的目标。

金融大清洗:美国的金融核武器和瑞士的定点打击

美国严打英国金融机构,迫使Libor易主,转移到美国人手中。

但美国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美国对欧洲的银行精确制导,精准打击。一旦指认某家银行与美国制裁的伊朗等国交易,或者参与洗黑钱,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目标。为什么?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被指控的银行想自证清白,就必须披露更多与客户交往的信息,追查客户资金的流向,这对于金融服务机构而言,是近乎自宫的行为!当你把越来越多的客户资料披露出来,也就意味着你将在极短的时间里被更多的客户抛弃!银行可能因此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将自己的未来彻底葬送!因此,美国查哪家银行,哪家银行最终都会拿出巨额资金和解,哑巴吃黄连,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有“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成分,因为这至少向客户表明一种姿态:“我们宁愿承受如此巨额的罚款也会保护你们的信息。”

这相当于以一种非常痛苦的姿态很优雅地向自己的客户表忠心——就当是广告费吧。

而且,无论打击哪个国家的金融机构,相关国家的监管部门都会紧随美国同样给予重罚,为什么?诚信、信誉是银行的生存之本,如果一国监管部门对银行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百般袒护,等于增加了人们的顾虑,增加人们对该国银行的不信任感。这对本国的银行业同样是灭顶之灾。

美国“金融武器”的巨大杀伤力正在这里。

因此,美国金融监管力量在空前强化以后,指哪儿打哪儿的车轮战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国无论打击哪个银行,该银行最终都会妥协,拿出巨额资金消灾;无论打击哪国银行,该国的金融监管机构都会跟进,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

从金融角度来看,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大屠杀、大清洗。

当然,从道义的角度来看,强化对银行的监管,要求银行更加规范地合法运营,对保护普通投资者的确是有益的,这是进步的一面。事实上,也正是借助这种积极的意义,美国的金融打击能力才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因为师出有名。

而且,为了让这种打击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美国立法部门提供了杀伤力惊人的致命武器——《海外账户纳税法案》。美国2010318日生效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规定,外国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必须将美国公民账户信息交给美国税务机构,否则将被视为不与美国政府合作。若“不合作”的外国金融机构在美国有收入所得(包括获得投资处置收入和来源于美国资产的利息、股息收入),美国将对其在美国收入课以30%的惩罚性税收823

很多人认为,美国此举意在强化对税收的征缴。这其实只是原因之一,在这个原因之下,还有更重要的战略目的:就是找到一个让全球的金融机构对美国透明的合理合法的理由,并以此为契机,将自己的权力向全球扩张!

在正常的国际秩序中,各国法律适用范围不应超出国界,跨境问题需要国际组织或国与国协商解决。但这次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强制别国执行,并明确执行时限和处罚标准,扩张了美国法律的适用范围。美国极有可能借此演化新国际税务协定,并渐进扩张协定涵盖内容和适用范围,提升美国主导全球的能力,转嫁本国负担,对国际人才和资本流动进行干预。美国还可能在未来,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其他领域

更重要的是,美国此举深化了别国无条件服从美国战略利益机制。搜集、整理和甄别海量客户的金融信息,将极大占用金融监管部门行政资源和金融机构商业资源,而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单方面武断规定别国金融机构的义务,却不承担自身应尽责任与义务,大肆推行别国无条件配合美国战略利益机制。如允其为惯例,将大大损害别国的战略利益。

同时,此举也损害了别国税务、金融自主权和金融安全。一方面,美方无视别国政府及法律,迫使别国金融机构直接向其呈交客户信息,严重侵害了别国税务和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的自主权。另一方面,美国会不断拓宽索要信息范围和增加信息深度,侵占别国金融机构的商业资源与机密,威胁别国经济金融安全。824可谓一举多得!

美国从此开始了对全球大的金融机构的定点打击。

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尤其是欧洲金融领域的精准打击,让美国得到了巨大利益。

最重要的是:世界金融机构对美国变得更加透明。

面对美国暴风骤雨般的打击,许多银行最终都不得不向美国妥协,而妥协就必须满足对美国“透明”的要求。比如,在汇丰控股与纽约州达成的和解协议中,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汇丰控股同意把高管薪酬和合规标准相挂钩,完善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监督公司行为规范。825

渣打银行“屈服”得更彻底,它被迫同意由纽约州监管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同时设立一名任期为两年的外部监督员,监督其反洗钱活动——这意味着渣打对美国而言,变得更加透明了。826

在全球的金融机构当中,瑞士金融业的优势是最为醒目的。

“如果你连瑞士银行都不能信任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詹姆斯•邦德在1999年的007系列电影《黑日危机》中如是说。

“客户机密性”又称“绝对沉默之义务”,早在1934年就已经是瑞士法律的一部分。瑞士人将这个传统传承了数百年,也正因为这个传统,当邻国几次三番遭受战火摧残时,瑞士仍保持和平与繁荣。827(www.xing528.com)

瑞士拥有十分严格的银行保密传统和法规,瑞士银行业为此收获了恪守秘密的良好口碑,这使瑞士成为欧洲避税天堂和世界上最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瑞士银行业一直坚持“客户个人资料至上”的原则。瑞士的相关保密法规在为其吸引大量境外存款的同时,也为逃税和洗钱等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

美国要让全球的金融机构在它眼皮子底下裸奔,就必须对瑞士的金融业动手——这是世界金融保密的典范。由于瑞士的金融业不透明,想用针对渣打、汇丰的办法打击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信息缺乏,师出无名,而且,人家对客户保密干你美国什么事?你凭什么把手伸到瑞士?

对美国来说,它要想干预瑞士的金融业,必须找到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涉及美国利益;其二,与瑞士的金融业相关。前者可以给美国提供“合法”干预、合法行使监管权的依据,以做到师出有名。而后者则给美国将矛头对准瑞士金融机构的理由,可以名正言顺地确定定点打击的目标。

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理由,美国当然找得到。

首先,瑞士银行帮助全球各地的客户严格保密,这种客户当中当然有涉及偷逃税款的。其次,在这些偷逃税款的客户当中,当然有来自美国的。如果瑞士的金融机构要自证清白,就需要将客户信息对美国透明!

这是一个非常温柔但锋利无比的长矛。

这对美国而言,也就意味着有机可乘。

于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出现了:

曾在瑞士银行工作的银行家布拉德利•伯肯菲尔德Bradley Birkenfeld)向美国政府举报,其所在银行集团名下一个秘密的私人财务管理部门,帮助其美国客户通过隐瞒海外资产来逃避美国国内的税费。此前,伯肯菲尔德曾因协助一位资产达亿万美元的美国地产开发商逃税700万美元而被判处40个月监禁。

伯肯菲尔德提供的情报让瑞士银行不得不承认自己帮助部分美国纳税人隐瞒了收入,在向美国国税局缴纳7.8亿美元的赔偿金后,瑞士银行才与美国检方达成“延期起诉协议”。828

美国政府追回了50亿美元的欠税,而伯肯菲尔德也获得了美国国税局1.04亿美元的巨额奖金。

自布拉德利举报后,美国逐步展开瑞银20002007年间在美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涉嫌偷漏税的调查。2009年时,美国司法部表示瑞银集团为2万名美国纳税人提供瑞士银行账户,涉案资产达200亿美元,其中1.7万人隐匿了自己的身份,让美国国税局无从知悉这些账户的存在。

随即,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美国索要5.2万个账户信息,瑞士还价到4450个,并在法院宣布此举违反《银行保密法》后,由议会强行通过了向美国提交账户信息的决议。829

美国乘胜追击。

2010年,美国通过《外国账户税务遵守法案》,要求瑞士的银行向美国国税局提供其客户的敏感信息。以严厉打击海外逃税之名,悄悄把“执法”目标转移并锁定到瑞士身上,这步棋走得实在是精妙。

瑞士当然心领神会,懂得美国的小算盘在计算着什么。

2010101日,瑞士议会破天荒地通过《违法资产归还法》(The Restitution of Illicit Assets Act),并于20112月正式实施。830

正是这项法律的出台,使瑞士冻结独裁者资产变得非常高效。从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下台到瑞士银行冻结其账户,只花了4天时间。831穆巴拉克2011211日宣布辞职后仅仅两个小时,瑞士银行业就迅速做出反应,冻结了其在瑞士的资产,将以“适当的方式”归还给埃及人民。832瑞士在努力重塑自己的形象。

《违法资产归还法》对美国通过财产这条线索严厉打击相关被制裁国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美国再胜一步。

随着主动权逐渐回到美国人手里,美国进一步打击瑞士银行业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