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文化遗产-真如寺正殿,元代建筑

上海文化遗产-真如寺正殿,元代建筑

时间:2024-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如寺正殿在普陀区真如镇,当地人称大寺或大庙。元延祐七年,僧妙心移建至今址,并改名真如寺。至此,真如寺仅存大雄宝殿及西配殿三间。真如寺正殿为元代建筑,单檐歇山式,清代改重檐,修复后改单檐歇山,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正方形,面积158平方米。真如寺在“文化大革命”后,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1990年普陀区为发展旅游事业,要求将真如寺恢复宗教活动。

上海文化遗产-真如寺正殿,元代建筑

真如寺正殿

  在普陀区真如镇,当地人称大寺或大庙。初建时在官场(今大场附近),原名真如院。南宋嘉定年间僧人永安改建,易名万寿寺。元延祐七年(1320年),僧妙心移建至今址,并改名真如寺。经元至顺三年(1332年)、明洪武(1368~1398年)及弘治(1488~1505年)年间,数次重修、扩建,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已具较大规模,有大雄宝殿、大悲阁、东岳行宫、鄂王殿、文昌祠、财神殿、地藏殿、十王殿、韦陀殿、禅堂以及放生池等。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王殿、文昌祠、大悲阁、东岳行宫、地藏殿以及旁边的城隍行宫等均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部分殿宇,民国年间又多颓毁。一二八事变中,韦陀殿等被炸毁。1950年拆除头山门,东配殿改建为二层楼房。至此,真如寺仅存大雄宝殿(下称正殿)及西配殿三间。
  真如寺正殿为元代建筑,单檐歇山式,清代改重檐,修复后改单檐歇山,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带正方形,面积158平方米。殿内有柱16根,10根为元代原物,前后金柱呈内侧状,称为“侧脚”,石柱础有6个是元代之物。内额枋底有双钩阴刻“旹(时)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乙已二十乙日巽时鼎建”二十六字题记。
  1950年8月,华东文化部邀请南京工学院教授、古建筑家刘敦桢来沪鉴定,确定寺创建于元。1961年因正殿屋面漏水严重,部分柱础失去平衡下陷,椽子多半脱榫。1962年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嘉定县政府决定抢修,按“拆除扩建时加添的重檐,将下沉正殿基础抬高45厘米”的方案,报文化部文物局征得同意后,由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乔舒祺负责复原设计,嘉定县建筑公司施工。1963年1月落架,5月施工,1964年10月底竣工。
  在施工拆卸时,发现元代原构件的榫卯处,均有工匠以墨笔书写的构件和部位名称。其中与宋《营造法则》及通用的名称有相同处,如柱、梁、随梁、三架梁等;有用简字或同音字,如金柱之金字作今;有不同者,如称阑额为“上眉”,由额为“下眉”,抄 (即头字)为丁字栱、令栱为“相平基角丹”。
  屋面脊带、戗角上的人物,兽形等装饰,因原状已无从查考,缺乏复原依据,则采用苏州天池山寂鉴寺石屋之屋面装饰,并参考元代建筑图录绘图塑制。
  正殿内尚存释迦牟尼佛像,经鉴定为明塑,予以保留,另有铜弥勒佛一尊,背部有“大明乙酉年”款识。1966年8月,在所谓“破四旧”狂潮中,遭到打砸,明代佛像被捣毁,铜弥勒下落不明,屋面装饰全部破坏。当地的长征公社将正殿改作会场使用。1979年8月,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进行修整,1986年再次维修,翻修屋面,殿内木结构部分涂抹桐油防护。
  真如寺在“文化大革命”后,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1990年普陀区为发展旅游事业,要求将真如寺恢复宗教活动。经市领导及市建设委员会同意,1991年8月移交佛教协会指派僧人负责管理和修复工作,由市文管会、市宗教局、市佛教协会、市旅游局和普陀区政府组成的真如寺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并于1992年恢复香火。
  1959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摘自《上海文物博物馆志》(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