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6 认识你自己
心灵蒙尘的时候,我们无法认识自己;纠结于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如何认识自己,发掘自己心灵未知的秘境;怎样守护自己,不被外物迷惑了自己的本真,这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认识自己,不偏颇不虚妄,才能校准心灵的指针。
拂拭蒙尘的灵台
“有两个人从铁窗朝外望去,一个看到的是满地的泥泞,另一个却看到满天的繁星。”现实中,往往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有的人马上坐卧不宁,有的人会产生稍微的情绪波动,有的人则心如止水。究其原因,就是人的心理因素在发挥作用。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消极悲观的心理,只能让你的“金矿”蒙上一层灰尘,使它不再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个老头去药店购买一种处方药,而药店只能出售非处方药,所以售药人员拒绝了老头。谁知这位老头就是赖着不走,说什么也没有用。药店老板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只好给了他几粒没有药效的糖衣片,说这就是他所需要的特效药。
老头高高兴兴地拿着药片离开了,药店老板也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谁知过了几天,这位老头又来到药店,一再声称要找老板。这一下可把药店老板吓了一跳,他还以为自己当初给老头的药片惹出了大祸,所以战战兢兢地走出柜台。然而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老头竟然拿出一面锦旗,感谢老板的“特效药”治好了他的顽症。
其实,并不是糖衣片真能治好老头的顽症,而只是老头的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由于对“特效药”的药效丝毫没有产生怀疑,所以老头也就相信“药到病除”,这样一来,糖衣片自然也就变成灵丹妙药了。
故事虽然有些巧合,可是,它所带来的启示却是符合真理的:一个人只要铲除掉蒙在自己心灵上的“灰尘”,他自身就会生发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改变他的一生。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心灵灰尘”视而不见,那么,“灰尘”只能越积越多,最终蒙住我们的心志和智慧,让原本是一座“金矿”的我们变得一文不值。
不可否认,即使是那些卓越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内心也不可能没有阴暗的地方,他们的心灵不可能没有一丝“灰尘”,关键是,有志于挖掘自己“金矿”的人,他们总是能够及时拂拭自己的心灵,不让“灰尘”越积越多;而失败者则一任“灰尘”蒙蔽他们的心灵,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拨。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在他年轻的时候,忧虑常常压在他的心头,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强项可言,而他和所有的人一样梦想成功。
拿破仑·希尔的童年是在密苏里州的农场里度过的。有一次,他在帮母亲摘果子的时候,突然哭了起来。母亲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哽咽着告诉她:“我担心自己被果子埋在里面。”像这样的忧虑在拿破仑·希尔的生活中无所不在,每当暴风雨来临时,他担心被闪电击倒;农场里收成不好时,他担心会被饿死;甚至他还担心自己死后会进地狱;怕一个比他大的邻家男孩将威胁割下他两只大耳朵的话付诸行动;怕女孩们在他脱帽向她们鞠躬的时候取笑他;怕将来没有一个女孩肯嫁给他;怕结婚之后不知道怎样向太太说第一句话……忧虑和恐惧充斥着小拿破仑的心灵。
然而,随着一天天地长大,拿破仑·希尔渐渐发现,其实在他所担心的事情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根本就不会发生。他后来曾说:“那个怕被活埋的忧虑真的荒谬之极,即使是在发明木乃伊以前的那些古老时代,在一千万个人里也可能只有一个人被活埋,可是我那时候竟然因为害怕此事而哭过。每八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可能死于癌症,如果他一定要发愁的话,他就应该去为得癌症的事发愁,而不应该去担心被闪电击死,或者遭到活埋。”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拿破仑·希尔一样曾经有过荒谬忧虑的人不在少数。可是,如果根据平均法则考虑一下人们的忧虑究竟值不值得,并真正做到较长时间内不再忧虑,人们的忧虑中有百分之九十可以消除。
当初镜虚禅师带着他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外出化缘,满空由于背着行囊,一路上就嘟嘟囔囔地发怨气,嫌行囊太重,不时请求禅师找个地方歇歇脚儿。可是镜虚禅师健步向前,一语不发,满空不敢擅自停歇,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这一天,师徒俩路过一座村庄,满空又大喊“实在走不动了”。恰好一名村姑从他们身边经过,镜虚禅师灵机一动,迅速走过去握住村姑的双手。村姑吓得尖叫起来,大喊“和尚下流”。村子里的人闻声出来一看,都以为镜虚要非礼村姑,于是齐声喊打,冲着镜虚师徒扑来。镜虚赶紧松开手,也不顾满空,撒腿就跑。满空见状,也不顾一切地背着行囊尾随其后。镜虚在前边飞奔,速度惊人。满空也毫不示弱,他毕竟年轻,一会儿就跑到师傅前边去了。
师徒甩开后面的人,在一条寂静的山路边停了下来。镜虚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好啊!你口口声声说行囊太重,没想到跑起来比我还快!”满空莫名其妙地回答:“真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竟然一点都不觉得行囊重了!”
就像佛家有一句谒语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感觉行囊重时,是因为心中的“包袱”太重;如果卸下了心灵上的“包袱”,背上的行囊就会轻起来。所以,放下一切“包袱”,保持以空灵的心去走路,我们的脚步就会无比轻松。
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四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岩石。”所以,追求宁静,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个梦想。由此看来,宁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许多人害怕宁静,时时借热闹来躲避宁静,麻痹自己。红尘滚滚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固守一方,独享一份宁静了,更多的人脚步匆匆,奔向人声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热闹之后却更加寂寞。我辈之人,如能在热闹中独饮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为人生的另类选择与生存。但是,宁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享受的。
谁有权利为你打分
我们已经说过,人生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不知道你自己!许多人谈论某位企业家、某位世界冠军、某位电影明星时,总是赞不绝口,可是一联系到自己,便一声长叹:“我不是成材的料!”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出息,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来比别人笨”“没有高文凭”“没有好的运气”“缺乏可依赖的社会关系”“没有资金”,等等。
严重的自卑感扼杀了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另外,它还可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自卑感严重,不敢或者干起事来缩手缩脚、没有魄力,这样就显得无所作为或作为不大;旁人会因此说你无能,旁人的议论又会加重你的自卑感。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是,由于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成功人士,以至于他们的光环遮住了我们的风采,甚至外来的因素让许多人活在别人的标准里,而不知道最有权利为自己打分的,正是我们自己。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有一句话曾经非常流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心理学家对此有科学的解释,他们认为,大多数情绪低落、不能适应环境者,都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自恨福浅,又处处要和别人相比,总是梦想如果能有别人的机缘,便将如何如何。其实,只要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走出情绪的低谷,激发出超越的激情来。可以说,那些令无数人羡慕不已的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正是因为能够超越大多数人的标准,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左右的结果。
美国著名企业家迈克尔在从商之前,只是一家酒店里的普通服务生,他每天的工作,也就是替那些有钱人搬行李、擦汽车。不过,年轻的迈克尔并没有像他的同事们那样甘于平庸。有一次,一位客人将他的豪华的劳斯莱斯轿车停放在酒店门口,吩咐迈克尔将车擦干净。当时的迈克尔还是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的毛头小子,他还是第一次看到那么漂亮的汽车,所以,等擦完车子之后,他忍不住打开车门,想要坐上去享受一番。谁知就在他屁股还没坐稳的时候,酒店领班正好走了过来,领班一看到迈克尔竟然坐在客人的轿车里,便大声呵斥道:“你疯了吗?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位置,像你这种人,一辈子也不配坐劳斯莱斯!”
迈克尔虽然知道自己犯了错,可是他感觉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他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发誓,这辈子不仅要坐上劳斯莱斯,而且要拥有自己的劳斯莱斯!信念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强大,至少是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迈克尔后来并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一直替人搬行李、擦车,最多做一个领班,而是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当然也拥有了自己的劳斯莱斯。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些例子: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因此曾遭到退学。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罗丹的父亲曾抱怨自己生了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罗丹曾是个没有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他还考不进去。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为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试想,如果这些人后来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他们又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现实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检视着自己的特性和特质,包括许多与生俱来的、根本改变不了的,如身材、身高、性别、五官、种族和文化传承、年龄、才华及智商等。同时,更多的人则只是从周围世界所了解到的标准和印象来评断自己,如对于体形——“苗条就是美”,青春——“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学历——“文凭就是铁饭碗”……
然而,别人的评价到底不能判定你的现在,更不可能预测你的未来,因为只有你自己才真正了解你的优点和缺点,也只有你才能掌握自己的未来,除此之外,别人都不可能真正左右你。从这一点上讲,你需要不断为自己打分,并且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而绝不能有自卑的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都有自己为人处世之道,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能为别人的一席话而改变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带着儿子牵着驴去赶集,驴驼着一袋粮食。他们刚出门不远,道边便有人对老头说,“你们真傻,为什么不骑着驴呢?”于是,老头便骑上了驴。可走不多远,又听到道边有人说:“这老头心真狠,他自己骑着驴,让儿子走着。”老头听后,赶紧从驴上下来,让儿子骑了上去。可又走没多远,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自己骑驴,让老人走着。”儿子一听,赶快下了驴,让老头上去。没走到集上,又有人对他们说:“这两人心真坏,让驴驼着东西,人还骑上去。”老头不得不又从驴上下来,连驴驼的粮食他也自己背上了。老头没有主见,一味听信他人之言。故事到这儿肯定还没完,指不定过一会儿又有人笑他们傻,放着驴不用,人却背着粮食,再过一会儿还会有人说他们傻,放着驴不骑。总之,人没有主见,永远也不得安宁。
所谓众口难调,一味听信于人者,便会丧失自己,便会做任何事都患得患失,诚惶诚恐。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他们整天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态度,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
人各有各的原则,各有各的脾气性格。有的人活跃,有的人沉稳,有的人热爱交际,有的人喜欢独处。不论什么样的人生,只要自己感到幸福,又不妨碍他人,那就足矣,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己做人的原则。只要活出自信,活出自己的风格,就让别人去说好了。正像但丁说的那样:“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让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提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大家都相信,一定要有伯乐出现,看出你自己的潜能,并且尽力栽培你,你的天赋才有施展的舞台,才能发扬光大。也正因如此,现实中有那么多自认为是怀才不遇的“千里马”,一直埋怨时运不济,为什么“伯乐”还没有出现,害得自己的天才被埋没。可是,这些人有没有想过,既然自己是“千里马”,那么,你为什么不自己做自己的“伯乐”呢?何苦要用一生的时间等候那个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出现的“伯乐”呢?何况,现实中“伯乐”所扮演的大都不是“一路扶持、始终相依”的角色,多半只是一个使成功人士走向某一条路的启蒙者,一位曾经鼓励过成功者的恩师,一个精神支柱,甚至是一个曾经打击过成功者、说过重话的人。他或许曾陪伴成功的人走过一段路,但最后,终须放手,重要的是,障碍还是要自己跨越。
曾经荣获世界羽毛球单打冠军的中国选手熊国宝,有一次在台湾接受记者访问时,有记者照惯例问他:“你能赢得世界冠军,最感谢哪位教练的栽培呢?”不善言辞的熊国宝思考了一阵子,最后坦诚地说:“如果真要感谢的话,我最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栽培。就是因为没有人看好我,我才有了今天。”
原来,熊国宝当初入选国家代表队时,只是个绿叶的角色,虽然那时候他的球已经打得相当出色,可是由于他平时沉默寡言,年纪又比最出色的选手大了些,而且没有一点运动明星的样子,所以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能够为国争光。教练选了他,并不是要栽培他,而只是要他陪着明星选手练球。
在入选国家队后的许多年里,熊国宝就那样一直陪着别人打球。可是,像所有进入国家队的球员一样,他的心中有夺冠、为国争光的梦。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找机会。即使是零下十几度的冬天,他仍然早上五点去晨跑练体力。同时,由于他是好多队友的最佳练球对象,所以他每天练球的时间都比别人长很多,这让他的技术日趋成熟。(www.xing528.com)
他荣获世界冠军的那一次,是填空入选参加世界大赛的。当时中国队第一场就遇到了最强劲的对手,为了保存实力,熊国宝被派上了场,大家都当他是去“牺牲打”的,没有人在意他会不会赢。可是,在熊国宝的眼中,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没有“伯乐”,他就做自己的“伯乐”。心存必胜的决心,他一路势如破竹地赢下去,最后甚至赢了教练心中最有希望夺冠的队友,终于夺得了世界冠军。
没有“伯乐”,他一样证明自己是“千里马”。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这一生最值得栽培的人就是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马,那根能让你跑得快一点的鞭子,百分之九十九是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方向,也是由自己操纵的。
从根本上说,做自己的“伯乐”,就是要培养一种独立自强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总是等待别人的帮助,那他是永远也不可能超越平凡的。可是,在芸芸众生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靠自己的双脚堂堂正正地立身于社会之中呢?除了那些真正的强者,大多数人从小就习惯了依赖,不是等着从富有的父亲、叔叔或是某个远亲那里弄到钱,就是等着那个被称为“运气”“发迹”的神秘东西来帮他们一把,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等的是什么,而总是不肯自己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挖掘属于自己的“金矿”。这样的人生,即使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又怎能称得上是成功的人生呢?
自强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汲取前进力量的源泉,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自强的能力,从独立处理一件小事做起,独立思考和创造,制订计划并付诸实施,你就能将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而不是依靠别人。
莎士比亚曾说:“假使我们自己将自己比作泥土,那就真要成为别人践踏的东西了。”
其实,别人认为你是哪一种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肯定自己;别人如何打败你,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否在别人打败你之前,就先输给了自己!
不论在什么时候,每个人都必须看重自己,在别人肯定你之前,你先要肯定自己!“认识自我”这句镌刻在古希腊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的碑铭,犹如一把千年不熄的火炬,表达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至高无上的思考命题。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突破性的新阶段。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每一个人都必须突破自己设置的迷雾,战胜自己设置的极限,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是战胜自我、突破自我的起点。
保持自我本色
有一位心理医生曾指出:“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它是全人类的问题。许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病人们不能保持自我。”
由此引出了一个值得每一个人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去面对别人、面对社会。这里所说的形象,不仅仅是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更重要的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以致他们的每一个行动都丧失了自我,不是模仿一些在他们看来在某方面比较成功的人,就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树立自己的形象。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在好莱坞,最令他头痛的不是如何指导演员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是帮助他们尽量保持自我。可以说,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相当严重。许多年轻的演员只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却不知道“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的确,即使是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也曾经因为不能保持自我本色而遭受过挫折。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渐渐成功。
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曾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没有成功。直到她以一位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的面目出现在电台上时,她才一举成名。一度成为影片及广播中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吉瑞·奥特利,在他弹着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之前,一直宣称自己是纽约人,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甚至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可那只能招致观众背后的讪笑。
当然,相对来说,我们不可能置别人的评价于不顾,而一味我行我素,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日益密切的社会,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很多细微的行动、人格的训练、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调整,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使自己变得更富有魅力。
西方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说法:“令人愉悦的个性造就魅力。”一般人都喜欢富有热情的、积极向上的、友善的、亲切温和的、宽容大度的、富有感染力的性格,也就是所谓的“令人愉悦”的个性。有魅力并不是自称的,而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别人心目中的最好形象是什么样子,我们也许无从得知,但自己心中的最好形象我们却十分清楚。这种形象通常来自不同的人的最佳方面组合而成,因此说完善自己的个性,难以摆脱去借别人的帮助,这是一种无形的借与帮。假如拥有了为大部分人所喜欢的正面性格,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不要自欺欺人
做人不能没有自信,但是也不能太过自负。自负的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自负情绪不但不能成就事业,反而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所以,要想掌控情绪,人生不失控,要有自知之明,切勿刚愎自用,否则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
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人,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常会固执已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人一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经常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太顾及别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对人缺少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门庭冷落。
每一种异常心理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原因,盲目自大,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的产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活中的一帆风顺。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生活中遭受过许多挫折和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
2.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首先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看法,家庭则是他们自我评价的第一参考系。父母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3.情感上的原因。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烈,为了保护自尊心,在交往受挫时,常常会产生两种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心理,通过自我隔绝,避免自尊心的进一步受损;另一种就是自负心理,通过自我放大,获得心理补偿。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生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看不起,便会假装清高,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这些同学的样子。这种自负心理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
4.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
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不少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看到别人都签了约,他们常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人怀有不满情绪,有时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在决定个人前程的关键时期,年轻人最容易染上“致命的自负”。他们认为自己学业有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总是抱有扬扬自得、自负自傲的心理。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给对方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使人难以接受。凡成就伟业的大人物都是谦逊的,盲目自满的习惯,正是我们与这些巨人之间的差别之一。
家庭中,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宠,就容易让孩子在内心滋生出“相当了不起”之类的自负心态,最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遭遇很多挫折和困难。
工作中,有些人总是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而对别人的评价过低,自不量力的情绪溢于言表。工作中总是彰显自负的个性,忽视他人或全体的协作力量。即使有人对他的缺点做出指正,他未必能听得进去。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势必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与同事的沟通中甚至是在和领导的接触中处处暴露自视清高的迹象。这样一来,就很难和周围的同事融洽相处,会在同事和领导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工作中比较自负的人,必定不会有很好的人缘,工作上他不出错则好,如若出现问题,自然没有人为其说好话,添油加醋的可能还会有不少,他的“饭碗”说不定就会因此而失去。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政治家、科学家、《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他在合众国创建时,曾留下许多功绩,故有“美国人之父”之称。
有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小门低了些,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告诉富兰克林:“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记得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了!”
从此,富兰克林牢牢记着这句话,并把“谦虚”列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
总是高抬着头,昂首走在前面,是很难在群众中汲取智慧的。时间长了,人们必然会把你驱逐出正常人的行列,不要忘记适时低下你高贵的头,学会谦虚。
如果你的自负心理超出了范围,你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接受批评。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2.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3.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4.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有自己不懂的事,就必须向人请教,不要让虚荣心堵住了自己的嘴,堵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堵住了开启知识的大门。在生活中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是会受益终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