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抛砖引玉法-处世三十六计

抛砖引玉法-处世三十六计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抛砖引玉就是用类似的东西诱惑对方,使对方懵懵懂懂地上当受骗。赵嘏续的两句诗比常建所写的两句诗要好,后人称常建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因此,抛砖引玉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策略。游僧对他深表同情,决心想办法帮助他。在这里,游僧利用王爷的贪婪心理,以一条马尾为“砖”,引来一匹好马这个“玉”。

抛砖引玉法-处世三十六计

1915年,在国际巴拿马商品博览会上,各国送展的商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是,中国送展的茅台酒,却因包装古旧,很长时间无人问津。

  当时,博览会上的一个中国工作人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提着一瓶茅台酒,走到展览大厅最热闹的地方,故意装作不慎把酒摔在了地上。酒瓶落地碎裂,一股浓郁的酒香顿时弥漫了整个大厅,人们同声称赞“好酒!好酒!”

  自此,习惯喝“香槟”、“白兰地”的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茅台酒的魅力。这位中国工作人员的抛砖引玉之计果然奏效,茅台酒在这次博览会上被评为世界名酒,从此声名远播。

  抛砖引玉就是用类似的东西诱惑对方,使对方懵懵懂懂地上当受骗。此计之名出自《传灯录》中的一个故事。

  唐代诗人常建非常钦佩赵嘏的诗才。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要去苏州灵岩寺玩,便事先在寺前一个显眼的地方写了两句意犹未尽的诗。赵嘏看后,果然在这两句诗的后面续了两句,成了一首完整的绝句。赵嘏续的两句诗比常建所写的两句诗要好,后人称常建这种做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的顺利实施全靠“利而诱之”。

  安陵缠许诺陪葬楚共王

  春秋战国的时候,楚国有个叫安陵缠的女子,貌似天仙,体态婀娜,因而赢得楚共王的宠爱。

  大臣江乙拜见安陵缠,说道:“我听说,以钱财事人者,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以姿色悦人者,一旦人老色衰,她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今天你是一朵花儿,但花总要枯萎。你怎样才能让大王永远宠爱你而不嫌弃呢?”安陵缠连忙施礼说:“我年少无知,望先生为我出主意。”江乙说:“人死不能复生,天下事没有比这更令人悲哀的了。如果你愿意日后为大王殉葬,大王一定会永远宠爱你。”安陵缠点头道:“敬听先生之言。”

  有一次,楚共王带领安陵缠出外打猎。围猎时施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声若雷霆。突然,一只发了狂的犀牛向楚共王这边冲来,旁边的弓箭手开弓放箭,一箭就射死了犀牛。楚共王满意地说:“此次行猎,甚娱我心。”突然,他的脸色转为阴沉,“人生如白驹过隙,我千秋万岁之后,情形将是怎样呢?”安陵缠见时机已到,便跪在楚共王面前,眼泪汩汩地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臣妾愿与大王同葬。”

  楚共王闻听,深为感动,当即把一块领地封给了安陵缠。在这里,安陵缠陪葬的许诺是“砖”,楚共王的宠爱和一块领地则是安陵缠引来的“玉”。所以说,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

  如《孙子兵法》所说:“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抛砖”,就是利用对手爱占便宜的弱点,先给一些甜头,引诱其上钩,慢慢地“引玉”过来。好比钓鱼一样,以一条小蚯蚓为诱饵,钓上一条大鲤鱼。我方付出较小的代价,却获得很大的好处;做出较小的牺牲,却赢得较大的胜利。因此,抛砖引玉是一种先予后取的策略。

  一条马尾换一匹马

  从前,蒙古族有一个云游四方的游僧,聪明豁达,常帮助穷苦的牧民。

  一次,他碰见一个衣着破旧的牧民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手里还拿着一条马尾巴。游僧一问才知道,这位牧民家唯一的一匹马被一群狼吃掉了,只剩下一堆骨头和一条马尾巴。

  游僧对他深表同情,决心想办法帮助他。游僧拿过那条马尾巴,对牧民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去王爷家换一匹马给你。”牧民对此半信半疑。

  游僧打听到王爷外出马上就要回来,就在王爷经过的路上找到一个狐狸洞,使劲把马尾巴塞了进去。等王爷骑马过来时,他两手紧紧抓住马尾巴,装作一副往外拽的样子。

  王爷感到很好奇,就下马问道:“你在这里干什么,为啥要使劲拽马尾巴?”

  游僧边拽边说:“快来帮忙,我的马钻进洞里了。”王爷问:“马怎么会钻到地洞里去呢?”

  游僧答道:“我的马是一匹世上少有的宝马,它可大可小,可跑可飞,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我一天到晚云游四方,全靠这匹好马,这匹马是我的命根子。”

  这王爷是一个贪婪奸诈的人,一听游僧这番说话,马上垂涎三尺,想把此马据为己有。他眼珠骨碌一转,歹计顿生,于是大声斥责游僧:“大胆的和尚,竟敢在我的地盘上胡言乱语,立即给我滚开!”游僧一看王爷上了圈套,便装出一副可怜相说:“我走可以,可我的马怎么办呢?”

  王爷不耐烦了,大声喝道:“嗦什么,来人啊,把这个秃驴给我轰走!”(www.xing528.com)

  游僧委屈他说:“王爷息怒,我的马可以不要,但我刚才追马时磨破了脚掌,走不动路了,请王爷帮我想个办法吧!”“你骑我的马走,滚得远远的,我不想再见到你!”王爷不容分说,把手里的马缰绳扔给了游僧。

  “谢王爷。”游僧翻身上马,一溜烟似的不见了。

  此时那个牧民还在等候,一看游僧果然骑了一匹好马来,连声道谢,询问缘由。游僧说:“莫要多问,你只管骑马回家就是了。”在这里,游僧利用王爷的贪婪心理,以一条马尾为“砖”,引来一匹好马这个“玉”。真可谓:贪婪王爷上大当,牧民遇僧喜得马。

  抛出的“砖”可以是“真砖”(实在的好处),也可以是“假砖”(虚假的动作)。抛的方法有多种:明抛或者暗抛,远抛或者近抛,全抛或者分抛。应当明确的是,抛出的东西比引到的东西价值要小,否则得不偿失,白忙活一场。

  萧翼智赚《兰亭序》

  玄奘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唐太宗特造一座慈恩寺塔(即太雁塔),想用王体字刻在塔上,于是命令各地州郡收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帖。不久,收集到1300余帖,只缺少王羲之的《兰亭序》。

  御史萧翼奏道:“《兰亭序》之真本原为王家的传家宝,现传至辨才和尚,藏于湖南永欣寺的方丈梁上,从来不肯示人。若陛下需要它,臣会想办法取来。”

  唐太宗大喜道:“卿能如此,朕不惜万金之赏,但千万不要强抢豪夺。”

  萧翼向唐太宗索取两三本“二王”的杂帖,作为引“玉”之“砖”。

  随后改扮成一介书生,雇小船抵达湘潭永欣寺。他与辨才和尚由打招呼发展到促膝长谈,一天天地熟悉起来。萧翼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那辨才和尚也略通六艺,喜欢与文人交游。于是两人顿成莫逆之友,经常拌在一起饮酒论文,说东道西。

  一天,两人的话题扯到了书法,萧翼说:“先祖传下来几件‘二王’杂帖,不知是真是假,要请师父明鉴。”说完,向辨才展示随身带来的“二王”杂帖。辨才看了一会儿,说道:“确实是真的,但不是‘二王’的得意之作,贫僧倒有一件真品——王羲之的《兰亭序》。”萧翼见“鱼“已咬钩,故作惊讶地说:“此帖历经200余年,怕不是真品吧!”

  辨才说:“实不相瞒,这是先师智永临终前亲授给我的,哪能有假?你若不信,我明天给你看看!”

  翌日,萧翼又来了,辨才小心翼翼地从梁上取下一个铁匣,取出《兰亭序》给萧翼看。萧翼见到《兰亭序》的真品,心中暗喜,但却故意摇摇头说:“此帖瑕疵甚多,肯定不是真的!”经萧翼这么一说,辨才也对该帖的真假产生了怀疑,便把萧翼的“二王”杂帖留下来,自己仔细对证。辨才放回《兰亭序》时,萧翼记下了藏放的位置。

  有一天,辨才出去办事,萧翼潜入寺中,对守房的弟子说:“老当家的忘带了净巾,叫我来取。”弟子认为萧翼是熟人,不虞其诈,乃让他进去。萧翼快手快脚地把梁上的《兰亭序》和“二王”杂帖取下,一齐带走,出寺门后,萧翼把东西交给手下人,快马加鞭地赶往长安

  辨才回寺,见《兰亭序》被人盗走,顿时昏厥,良久始苏。萧翼回京缴旨,唐太宗龙颜大悦,提升萧翼做了员外郎

  窦公送地

  唐代崇贤人窦公善于经营家业,积钱盈室。他经营家业的方法只有四个字:抛砖引玉。

  窦公在京城有一块空地,与大宦官的地界相邻。许多人想出钱买这块空地,而大宦官也想得到它。窦公于是把这块值五六百缗的空地拱手送给大宦官,连一个钱字都没提。对此,大宦官领情不尽。

  不久,窦公说自己打算去江淮,希望大宦官给神策军护军(由宦官担任)写几封信。大宦官当然很乐意替他写信。窦公借这几封信招摇撞骗,总共获得3000缗。从此,他的家业开始殷实富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