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宽厚待人:处世三十六计

宽厚待人:处世三十六计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第二年,吴味道高中皇榜,回来写信向苏轼表示感谢。郭子仪不计前嫌只有用以己度人的宽厚态度去对待别人,才能广结善缘,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郭于仪和李光弼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的两员大将,两人长期不和。10天之后,唐玄宗命令郭子仪领兵东进,攻打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宽厚待人:处世三十六计

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但是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内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

  永远记住一个物理反应: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对的反应行为。

  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自然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能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西瓜促和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其他场合中,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联系,要能相处得和睦融洽,亲密无间,就要尊重人、理解人,以己之心度人,不拂逆别人的合理情意。以己之心度人,就是换一个位置,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去想一想,这样,矛盾、隔阂就容易解决了。

  魏国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那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魏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会有一些枯死掉。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大家来到宋就的县衙。宋就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魏国村民依照宋就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西边楚国的瓜一天天长好起来。楚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正是魏国的村民,楚国的村民大受感动。

  很快,这件事情被楚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魏国县令。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

  后来,楚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魏王,希望与魏国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从此后,楚、魏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所以说,有时候不要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这样反而会促使矛盾缓解,使坏事变成好事。

  苏轼网开一面

  饶人就是宽容,能够宽容别人的地方就要宽容别人,这是有益的人生格言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出任杭州行政长官。执政不久,工商税务官押来一个逃税人,是南剑州的乡贡进士吴味道。此人有两大卷物品,上面写有“送京师侍郎(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京任侍郎)宅”,落款都是苏轼自己,则显然是假的。

  苏轼把吴味道叫到跟前,问卷内是何物。

  吴味道惊恐不安地上前道:“我今秋有幸乡试中榜,乡人为我集钱,为赴京师的路费。我用其中的一部分钱买了200匹建阳小纱。因为考虑路上所经的地方,一一抽税,到京师就剩下不到一半了。心中想,当今天下名望高而又喜欢褒奖后人的,只有苏欧公与苏侍郎了。即使败露了,也会得到宽恕。我就委托先生的台衔,封好了货物往北而来了。没想到先生您已到这里执政,真是罪责难逃,望先生宽恕。”

  苏轼仔细打量了吴味道,就叫来掌管文书的官吏,让除去旧封,另题自己的详细官衔,同货物一同送到东京竹竿巷苏侍郎宅,并亲自给(苏辙字子由)子由写了书信,并对吴味道说:“老前辈这次进京,明年如果高中皇榜,别忘了到敝处来呀。”吴味道再三拜谢。(www.xing528.com)

  第二年,吴味道高中皇榜,回来写信向苏轼表示感谢。苏轼很高兴,请他来家中款待数日。

  官场应酬时,最不可小看的是赶考的举子,他们虽没官职,但前途难以预测,也许就能中个状元,反过来成了自己的上级。

  苏轼是个好官,他的人情味很浓,这点从他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吴味道进京赶考,冒充苏轼之名带物品,本当问罪,但苏轼同情举子的辛苦,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帮助了他。吴味道高中金榜后,自然忘不了苏轼的大恩大德。

  从动机来说,苏轼完全是同情吴味道,但从结果看,苏轼又多了一个官场上的朋友。

  郭子仪不计前嫌

  只有用以己度人的宽厚态度去对待别人,才能广结善缘,达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郭于仪和李光弼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手下的两员大将,两人长期不和。虽然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却从不正眼相看,也不交谈一句。等到郭子仪取代安思顺作了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就想逃走,但还犹豫不决。10天之后,唐玄宗命令郭子仪领兵东进,攻打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李光弼进了郭子仪的公堂,对郭子仪说:“我们两个人如同仇人,现在你大权在手,我自己一死心甘情愿,请你不要牵连我的妻子儿女。”

  郭子仪一听这话,从堂上快步走到李光弼跟前,握着他的手,抚着他的背,扶他在堂上坐下,流着眼泪对他说:“如今国家遭难,皇上避难在外,没有你不能东征,哪里是考虑私仇的时候啊!”说完,倒地便拜。二人从此握手言欢,共同谋划,打败了叛军。

  后退一步天地宽,不去拥挤,在别人无意中妨碍你时退让一步,就会避免与人发生摩擦,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也能实现你的正当欲望和目标。

  汉朝的时候,主父偃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到了齐国,把兄弟门客都召集起来,分500金给他们,责备他们说:“当初我贫穷的时候,弟兄们不给我衣食,门客不让我进门;现在我做了齐相,你们到千里外迎接我。今天我宣布与你们绝交,以后别再进我的门!”主父偃的修养显然太差,他把人情看得太重,斤斤计较,以至后来他死时,竟然无人为他收尸。

  再让三尺又何妨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就是一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

  张英是安徽桐城人,在清康熙年间做过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准备扩建住宅,正巧邻居也要扩建住宅,两家为地基问题发生了矛盾。张英的母亲写信给他,想借他的地位压服邻居。

  张英看信后沉吟良久,提笔写了一首诗劝说母亲:“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母亲见信后主动将院墙后让三尺。邻居很感动,也将院墙后让三尺。这样,在两家院墙之间形成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人称“六尺巷”,传为美谈。

  张英不以权势压人,采用宽厚的态度解决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宽厚是值得提倡的。现在,家庭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以及公共场所中,人们常常因一些小事发生矛盾。当事者双方各不相让,致使矛盾激化。如果有一方能采取忍让的态度,就可以化解矛盾,给紧张的人际关系带来祥和气氛。

  忍让对于做好工作、发展事业也是必要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争强好胜,意气用事,往往会危害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生活中,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凡事都跟人斤斤计较,如此必然招致他人的不满。人生在世,要宽以待人,善以待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