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时候,司马光推荐刘元城到集贤:供职。有一天,司马光向刘元城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刘元城说:“是因为我和先生往来已久罢!”(刘元城中进士后,不就选,而从学于司马光,所以他这样回答。)
司马光说:“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不任职闲居的时候,每到时令节日,你都问候不断;我当宰相以后,唯独你没有书信问候我。这才是我推荐你的缘故。”
刘元城的人品值得称赞,司马光也善于识人择交。刘后来当了谏议大夫,处事刚正不阿,为士人所敬重。
正确进行人际交往,需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才能择友,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才能正确处理亲友关系、同事关系以及各种社交关系。除血缘关系以外,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以互相认识了解为基础。
互相认识了解,才能开始交往,认识了解的深度,决定交往的稳定程度和亲密程度。工作中团结和谐的同事关系,事业上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生活中生死不渝的朋友关系,都是建立在互相了解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了解越深,关系就越密切。从积极方面说,知人可以获得真诚的友谊;从消极方面说,知人可以防止上当受骗。
朋友往来不可只重视饮宴谈笑的交际应酬,应重视道义之交,即有患难相助的侠义精神,锄强扶弱不为暴力所屈,进而做到心心相印。假如交友本着互相利用的态度,那就违背了交友之道。
杨度交友
我国古代有学问的人在谈到修养之道时,提出过“几慎”,其中有一慎就是“慎交友”。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俱化矣”。“欲察其人,先观其友”。
这些名言流传至今,仍不失为真理。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呱呱落地之时就开始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增大,接触的人会多而复杂起来。这样,一个人同什么人来往密切、结为朋友,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那个人的情感、观念、言论和行为的影响。这种外因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个人的品质、能力甚至选择的道路会起决定作用。
杨度在我国近代史上是个经历十分奇特的人物。他曾经为,世凯复辟帝制拼死效命,是“帝制的祸首”、“民国的罪人”,遭到全国民众的唾骂。他在晚年却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反动转变为革命,这巨大变化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条: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杨度很早就结识了孙中山,但他没有和孙中山交往下去,而是投靠了北洋军阀,世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后,他积极为,世凯当皇帝出谋划策,受到,世凯的赏识,举荐他为内阁学部副大臣。他非常感谢,世凯,和,世凯交往密切,成为心腹知己。为了使,世凯成功复辟帝制,他带头成立了以复辟帝制为宗旨的第一个政治团体——筹安会,并担任会长。他甚至把北京城里的乞丐组织起来成立乞丐请愿团。他把乞丐们请求恢复帝制的请愿书面呈,世凯,无耻地说:“皇上之恩义,下及乞儿,可知当今非实行帝制不可。”袁世凯倒台后,他无地自容,竟上山为僧了。
后来,孙中山向杨度伸出友谊之手,帮助他认识革命、参加革命。在社会的剧烈变革中,杨度又结识了李大钊,在密切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挚友。在李大钊的熏陶下,杨度开始转变立场,接受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被捕后,他冒死设法营救。为了给党筹措经费,他卖掉了家产。以后,杨度认识了周恩来,并成为知音。
1928年,党组织同意了杨度的请求,经周恩来亲自批准成为中共党员。此后,杨度一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革命做出了很多贡献。
高价买邻
中国有句古话:“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可见交友之重要。然而,知人交友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人的外表与内心有时并不一致,透过外表了解内心品质,要有一个过程。”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是《资治通鉴。周纪》中的一段话。在这里,司马光提出了从不同的人生境遇观察人的方法。“居视其所亲”是看他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结交什么人。物以类聚,从他亲近结交的人可以判断他的人品气质。这可以称为间接观察法,即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与小人呼朋引类的人,其人品也可想而知了。
南朝时候,有个叫吕僧珍的人,生性诚恳老实,又是饱学之士,待人忠实厚道,从不跟人家耍心眼。吕僧珍的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从来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这块心病。终于,季雅被革了职。(www.xing528.com)
季雅被罢官以后,一家人都只好从壮丽的大府第搬了出来。到哪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他颇费了一番心思,离开住所,四处打听,看哪里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愿。
很快,他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说来也巧,吕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愿意出1100万钱的高价买房,那家人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就在这里住下了。
吕僧珍过来拜访这家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话,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100万钱是用来买宅:的,1000万钱是用来买您这位道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好,邻居会给他的家庭带来良好的影响。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环境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当万分珍惜身边的良师益友。
吴裕与公孙穆
在处理利害关系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在饥饿疲惫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力;在喜悦愤怒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度量;在荣耀得意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在遇到突发事变而震惊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镇静。这就是从关键时刻的表现看人的方法。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国家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可是上太学需要交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平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儿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俩聊聊!”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和他交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更要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交情与变态
唐代大诗人李白《赠友人》诗云:“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以亲身的经验道出了人生的真理。因此,我们应注意从贫困患难中识别人。当你倒霉时愿意和你交往的人是真朋友,在你飞黄腾达时才和你拉关系的人多半靠不住。
司马迁在《史记。汲郑(汲黯郑庄)列传》的赞语说:“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然后讲了翟公的故事:翟公当廷尉的时候,宾客盈门;罢官以后,门庭冷落。翟公后来又当了廷尉,一些人又赶着去巴结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