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记》中,所罗门的统治者身份始于一场宫廷阴谋。按《圣经》记载,到大卫去世之际,以色列已经南北统一、国泰民安。所罗门有能力大兴土木,建造圣殿和宫殿的行为本身就表明,所罗门的政府已经“从军队转移到带有圣殿的王宫建筑群,即扩大的王国行政中心”。[3]《圣经》资料也表明,到所罗门时期,宫廷官员的排位和大卫时期相比,发生了两个重大改变。第一是国王之下高级别的官员不再是军事首领,而是祭司(《列王记上》4:1-6;比较《撒母耳记下》8:15-18;《历代志上》18:14-17;《撒母耳记下》20:23-26)。第二个变化是“祭司”的位置从以前的两人变为了一人。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种新的行政和人事制度为以后的“大祭司”制度打下了基础。但当时这样设置应该是以集中权力为目的。从官员制度的改变也可以看出,到所罗门时代,以对外实行军事扩张,对内排斥异己、平息暴乱为主要任务的大卫时代已经结束。所罗门之所以可以从容建造圣殿和皇宫,是因为大卫留给他一个统一、和平而且相对比较富裕的王国。事实上,《圣经》资料很少提及所罗门的军事功绩。如果约瑟夫斯的确曾想过将所罗门塑造成理想的“帝国”首领,那么他将怎样面对《圣经》资料中缺乏有关所罗门军事才能和功绩的问题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犹太古史》和《圣经》中有关大卫和所罗门军事才能和功绩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希望通过这个窗口,可以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约瑟夫斯文本本身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确定。
我们首先来看看《犹太古史》中列出的一长串大卫所征服的地区和民族的名字。约瑟夫斯说,大卫曾多次战胜非利士人(Philistines)和“许多其他好战的民族”(7. 71-74,75-77,96-97,298-305)。他多次战胜摩押人(Moabites)(98),战胜大马士革国王哈达(Hadadezer)(7. 99),征服大马士革及“所有叙利亚其他领地”(104)。他带领军队围攻巴他亚(Battaia)和马肯(Machon)两座城池(105)。哈马(Hamath)国王出于对大卫的恐惧而与大卫联合(107-109)。大卫还征服了以东(Edom)(109),打败了亚扪人(Ammon)及其叙利亚联盟(120-129)。这些有关大卫征服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大多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对应的资料。但对于其中一部分内容,约瑟夫斯要么夸张,要么扩展,要么通过戏剧化的细节描写来强调。[4]约瑟夫斯在大卫传记的末尾还增加了一段颂词,对大卫的军事能力和他的对外征服历史进行了总结和高调赞扬。[5]
相比之下,《圣经》中可用来塑造帝国领袖和征服者所罗门形象的内容少得可怜。但即使这样,约瑟夫斯的阐释仍然给我们传达了一些有意义的信息。由于内容不多,我们将较为详细地分析每一点。在约瑟夫斯的所罗门传中,所罗门的军事功绩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1)占领“上叙利亚沙漠”(8. 153-154)。
(2)征服迦南人(160)。
(3)征服“众多国家”(161)。(www.xing528.com)
第一部分内容出自《历代志下》(8:3)。“上叙利亚沙漠”对应于《历》中的“哈马琐巴”(Hamath-zobah),这是《圣经》中仅有一处可确定为所罗门所征服的地方,尽管《列王记》对此并无记载。在同一章中的前一句(8:2),《历代志》作者对《列王记》资料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修订。他将《列》中所提到的所罗门向希罗割让20座城池的事件(《列》文表示,希罗由于嫌弃那些城池没有价值而不接受。许多学者认为这些城池事实上是所罗门企图用来抵他因为修建圣殿而向希罗购买物资而欠下的巨额债务。这种观点应该是站得住脚的),[6]改写为希罗向所罗门赠送20座城池作为礼物!《历代志》作者称所罗门“整修了希罗送给他的那些城邑,使色列人在那里安居”。[7] 接下来,《历代志》又说,“所罗门往哈马琐巴去,攻取了那地方。”《约瑟夫斯全集》的译者和编辑之一马科斯将约瑟夫斯文中所谓“上叙利亚沙漠”对应于《历代志》中所罗门在沙漠中建造的城池“达莫城”(Tadmor)(8:4)。而《列王记》既没有提到那些殖民城池,也没有直接提到征服哈马的事件(不排除《列上》8:65有暗示这次征服的可能性)。《撒母耳记下》(8:9-10)和《历代志上》(18:9-10)的确告诉我们,哈马国王出于害怕大卫的势力,给了大卫许多礼物,并与大卫结盟。约瑟夫斯略去了《历代志》中有关殖民的情节,但保留了征服哈马的情节。按《圣经》研究专家科金斯的解读,《历》作者添加所罗门征服哈马的意义在于说明以色列的疆土往北大大扩张。[8]对此,撒拉·亚菲特(Sara Japhet)却有不同看法。她认为,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不可能有历史依据。[9]不过,《历代志》的作者目的不在于如实记载历史,而在于达到对圣殿和所罗门理想化的宣传效果。对约瑟夫斯来说,“哈马”这个古代地名已经不为他同时代的人所熟悉,因此他用“上叙利亚沙漠”这个同时代的读者熟知的地名取而代之。这不仅是读者的需要,而且也增加了该陈述的史实效果。[10]
第二点的《圣经》来源情况更为复杂一些。《圣经》文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既不清楚,又不统一。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圣经》在迦南人是否被所罗门本人所征服的问题上并没有定论。约瑟夫斯在这段中提到的那些非以色列人似乎出自《历》中那些居住在以色列的外邦人的后裔。《历代志上》曾提到,大卫为圣殿准备劳工时,命人统计过那些人的数量。[11]约瑟夫斯是唯一确认所罗门是征服那些迦南人的,并且也是唯一将这些征服事件与所罗门征服哈马联系一起的犹太史学家。
至于第三点关于所罗门征服了“众多国家”的说法,尽管没有指出具体的被征服国的名称,但可以从《圣经》文本中有关所罗门时期以色列的疆土达到历史之最的说法中去理解(《列王记上》4:21)。然而,在约瑟夫斯文中,所罗门的名字没有和“征服者”之类的头衔连在一起,而且,在所罗门传记末尾的颂词中,也没有颂扬所罗门的军事才能和力量之类的语言。从这一点来说,约瑟夫斯的所罗门传在史实上还是基本忠实于《圣经》原文的。
简要地说,约瑟夫斯有关所罗门的军事才能和功绩的陈述与《圣经》原文出入不大。尽管他尽量利用了《圣经》中的相关资料,但所罗门的“征服者”形象似乎并没有立起来。相反,与《圣经》原文相比,约瑟夫斯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强调大卫军事能力和功绩,使其“征服者”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但这种对比,并不能完全说明约瑟夫斯不重视塑造所罗门作为帝国统治者的形象。种种迹象表明,约瑟夫斯还是利用《圣经》原有的资料,从其他方面对所罗门的帝国首领形象进行了充实和加强。可以看出,约瑟夫斯的确对以色列历史上曾称霸世界的理想化描述感兴趣。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以色列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大卫—所罗门联合王国”无疑是他最理想的历史素材。约瑟夫斯对所罗门作为统治者形象的其他方面的描述,也许可以弥补这位帝王在军事形象上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