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中国很像足球在巴西,导演《红楼梦》,全国人民都关注,这是弘扬传统文化、功德无量的事,是幸事也是难事。王扶林导演的八七版如何成了“经典”?李少红导演的新版有哪些优点和弱,奴:新版“额妆”和音乐是不是其软肋?
新版《红楼梦》浮出水面,山东卫视“新杏坛”要我把八七版导演王扶林请来做对话节目,王导演在电话里说:现在该是宣传新版《红楼梦》时间,我出来做什么?我已谢绝了好几家电视台的邀请,如果我到山东台做节目,怎么对其他合解释?我说:有甚么不好解释?你就说是被马瑞芳硬拉去的狈。
山东卫视“新杏坛”的编导做规划:2010年6月23日王导演到达济南,24日在山东卫视录制。没想到规划没有变化快,山东影视频道编导突然给我电话:22日李少红导演带新版《红楼梦》主要演员到济南,23日想录制“李少红对话马瑞芳”。更没想到,中国红学会老会长冯其庸教授也在济南!因跟两位《红楼梦》电视剧导演、一位红学大师打交道,世界杯“五星巴西”比赛我都误了看!
其实,《红楼梦》在中国,很像足球在巴西,每当巴西队参加国际比赛,从总统到卖可乐的都成了巴西队教练;在中国,每当有人想拍《红楼梦》,数以千万计的“红迷”都成了导演的“义务指导”。不管王扶林还是李少红,先后都面临“众口难调”,不得不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七嘴八舌,甚至横打嗅子竖挑眼。
我跟二位导演对话之前先提醒自己:导演《红楼梦》是大事、幸事,也是难事,更是弘扬传统文化、功德无量的事。跟我辈在书房舞文弄墨、在课堂和电视讲堂鼓唇弄舌的所谓红学家相比,他们才是向亿万民众普及《红楼梦》的功臣,对他们应有足够理解和尊重。
为跟李少红导演对话,我提前在家突击看新版《红楼梦》光盘。看了头两集,如释重负。新版人物对话几乎从《红楼梦》小说照搬;“旁白”像读小说重要章节;贾府富贵高雅的气派,贵族生活的器具、场景、园林,两小无猜的少年宝黛……都有较好表现。我最担心的乱改经典没发生,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的程度不亚于八七版,这是两版最大亮点也是最主要“雷同”。
我兴奋地发条短信告诉王扶林导演。其实王导演支持重拍《红楼梦》,他真诚地说,世界名著都经过多次重拍,《红楼》和《三国》不该由我一锤定音。八七版《红楼梦》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作品,我们提供个普及版本,在那个基础上,希望后来者能超过它。
有一次参加电视颁奖,王扶林和李少红同时接奖,主持人说二位《红楼梦》导演是不是交流一下?两位导演聊了半个多钟头。王扶林对李少红说,我当年拍《红楼梦》时议论纷纷,比你现在的压力大得多。说这个说那个,指手画脚,有的说得对,有的说得不对,千奇百怪的话都有,你要经得住,没事!你一往直前地做,肯定有你的独到之处。
跟李少红对话的清晨,我先跑到宾馆看望冯其庸先生。冯老是新版《红楼梦》首席顾问,我问:冯先生看拍好的《红楼梦》没有?冯先生说没有。我说:“您可以放心了。我已经看了十集,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
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冯先生自然高兴,因为捍卫《红楼梦》的纯粹性和经典性,对这位年近米寿的红学大家来说,像保护自己的眼珠子一样。冯先生为人宠辱无惊、从不张扬,但遇到拿《红楼梦》胡说八道的事,却忍不住拍案而起,公开写文章批评。我从冯先生和老一代红学家身上学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最了不起的小说,要有敬畏之心。
是否忠于原著是我评价改编是否成功的底线。
李少红导演对我说:新版《红楼梦》语言、旁白、片头片尾字幕全来自曹雪芹的小说,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曹雪芹的文字很美,我们编不过他。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能把大事放在家长里短的环境说,小中见大。《红楼梦》的对话是那时的白话,跟现在距离并不遥远,而且国家要求任何电视剧都要打字幕,在字袭环口旁白帮助下,很容易‘懂。
对新版《红楼梦》旁白,人们褒贬不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认为旁白是新版较成功之处,不仅能凝练概括剧情,交代前因后果,还能像电影蒙太奇,联系起这件事情和那件事情。是不是用得有些过头?可以讨论。
令我特别高兴的是,《石头记》的来历、甄府小荣枯、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总之前五回精华,终于用电视手段介绍给广大观众了!小说《红楼梦》的意蕴或者说主题揭示,《红楼梦》异于其他小说的空灵和哲理,都集中在前五回,用电视表现难度却极大,即使表现出来也面临挑战观众视觉习惯的误区。敢于这样做很不容易!
新版《红楼梦》第一集太虚幻境、石头来历、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可以算是对八七版的补充,其实这些内容八七版拍过。王扶林导演对我说:我们拍《红楼梦》时,梦游太虚境还被说成是“迷信”,不能拍,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我们决定拍,花很大力气,跑到四川青城山找了个非常别致、有野味、有书生气的亭子,拍了好几天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我们也拍了一僧一道和甄府小荣枯,但最后观众都没看到,为什么?有故事。1987年春节晚会后凌晨,中央电视台台长叫我们先把《红楼梦》试播五集。结果播完序集跟第一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还没出现,净是贾雨村、甄士隐、一僧一道,观众不爱看,写了很多信,说中央电视台的《红楼梦》不怎么样!到以后正式播出,我们就把前面这些内容压缩成半集,当观众感觉枯燥想换合时,黛玉进府,观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李少红导演对我说:太虚幻境对我们是很大挑战,到底太虚幻境的天上人间什么样子,灵感来自于清代画家孙温的画。怎么能把它拍得写意化?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希望一定把神话开篇和太虚幻境拍好,现在科技发展已经能够表现这一部分内容了。第一次让这部分亮相一定要让它非常惊艳。我们定的标准还有第一集一定要黛玉进府,内容太多,把我们难为坏了。我们动用电影手法、穿越时空方法,有实拍部分,有虚拟部分,有三维部分,最后才完成第一集。该交代的交代清楚,该出场的人物必须出场,做起来确实很难。
新版《红楼梦》第一集,对研究《红楼梦》的人来说,好看,耐看,不可不看。但广大观众喜不喜欢,有待时间鉴定。我对李少红导演说:你要有思想准备,你的前两集可能收视率不高。石头、太虚幻境、一僧一道,观众可能兴趣不大。不过没关系。原著有些东西观众不懂,你用电视硬塞给他,观众不满意,多看几次就行了,社会文化水平要靠精英提升,你把《红楼梦》较深的内容硬塞给观众,他渐渐会接受。
我相信,有曹雪芹原著如日中天的名气,有成了经典的八七版对比,有一定创新和突破的新版《红楼梦》必定会引起观众盎然兴趣。
在饭桌上,王扶林导演说了段很有哲理的话:八七版刚问世时毁誉参半;电影《红楼梦》出来,八七版不挨骂了;剧组二十年重聚首,评价上了个新台阶;新版将出,八七版给说成“经典”了!
王扶林导演本人从不以“经典”自居,一再说八七版是尝试,是基础。真应了那句俗话:越有成就的人越虚怀若谷。
王扶林导演堪称中国电视剧第一人。他是第一位把长篇电视剧搬上中国屏幕的导演,第一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搬上屏幕的导演,在我心目中他还有个“第一”,是第一位把我的长篇小说改编成长篇电视剧的导演,也是唯一的导演。王导演的耿介为人,对艺术执著追求、精益求精,在他导演《蓝眼睛黑眼睛》时我有深入了解,十分敬佩。(www.xing528.com)
我很欣赏王导演一再说的话:“八七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什么时代?简言之,计划经济、长官意志、思想禁锢、习惯势力,…都会对拍剧起作用,弄不好得挨批甚至下马。
电视剧《红楼梦》顶着极大压力一步步艰难前行。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电视台要改变面貌,给电视观众提供新剧目,要大家出主意,王扶林是央视戏剧节目导演,他说:国外知名广播公司把世界名著搬上屏幕,效果很好,我们该拍《红楼梦》啊,四大古典名著首屈一指。没想到被中央电视台领导采纳了。不久,国务院主管电影电视的领导找中央电视台领导开会,要求中央电视台不要拍《红楼梦》,因为中国许多电影老导演毕生愿望就是拍《红楼梦》,是不是让他们拍?言外之意是你们电视台条件不具备。中央电视台不听,继续筹备。这位领导又说,你们坚持拍,能不能跟电影界合作?显然,跟电影界“合作”就大鱼吃掉小鱼了。论起拍古典名著,中央电视台任什么资历、经验都没有,跟电影大导演、大摄影师合作,电视台的人也就拉拉电线、做做场记、跟跟班、做做助手,等于给吃掉。央视还是不理。结果《红楼梦》电影赶紧上马,一场对台戏在所难免。有人劝决定拍《红楼梦》的副台长:“你一辈子都非常光荣,非常革命。晚年可别栽在《红楼梦》上。”如果没这位有头脑的央视头脑“对抗领导”,八七版电视《红楼梦》早就胎死腹中了。
王扶林拍《红楼梦》靠什么动力?真应了《红楼梦》那句话“可怜见的”: “我是下了决心了,既然领导给我这个任务,当时责任心驱使我们就是做驯服工具,领导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叫你拍《红楼梦》,就拍《红楼梦》;叫你拍《三国演义》,就拍《三国演义》。”
王扶林挑演员二十年前就是街谈巷议话题:林黛玉是毛遂自荐来的;贾宝玉是王导演到峨眉山选石头“捡来”的;王熙凤是王导演“一意孤行”定的……现在跟王导演谈到当年这批演员,他的喜爱之情仍溢于言表:陈晓旭,十七八岁,不到八十斤,会写诗,进了演员学习班,发现她生活里就是林黛玉,人聪明,说话损,净说刁话,给别人起绰号,取笑别人。有一次把史湘云出个大洋相,气哭了。邓婕:本来已有几个漂亮高大的备选“王熙凤”,但邓婕太上镜头了,天庭饱满,大眼睛,丹凤眼,鸭蛋脸。她还喜欢看书,肯钻研,不浮躁。只是个儿矮,怎么办?采用电视手段造点假!王熙凤跟大观园群钗在一起的镜头一般拍上半身,因为邓婕踩着小凳子呢。欧阳奋强:第一期演员学习班办完了,还没有贾宝玉,王导演爬峨眉山找电视剧开头那块大石头差点儿累死,刚回宾馆,一个小伙子来了,头发剃得光光,老头衫、短裤、拖鞋,王导一看,娃娃脸,一问,二十岁,有门儿!“你去趟北京吧!”怎么去?坐飞机。欧阳奋强后来告诉人说,他不是冲《红楼梦》去的,而因为他从没坐过飞机,算公费旅游吧。……八七版《红楼梦》这些演员,林黛玉是学员,薛宝钗是跳舞的,王熙凤是演川剧的,袭人和史湘云是演黄梅戏的,迎春是农村接线员,赵姨娘是端盘子的,她们哪上过舞合啊?一开始拍戏,全部得由王扶林导演来示范,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身段,怎么拿东西,全部把着手教,简直要把总导演累死!后来剧组有了专门教青年人表演的老师,两位老演员本来是来做表演老师的,也被导演就地取材成了剧中的贾母和贾赦。多么可爱的贾母啊!
我问王导演:你过去不熟悉《红楼梦》,敢拍《红楼梦》是不是吃豹子胆了?王导演回答:我们有强大的顾问团。王昆仑、周扬、曹禺、吴世昌、周汝昌,他们当顾问,关键时候点睛。我们去找蒋和森,问《红楼梦》的服装怎么办?化妆怎么办?明明是清朝啊,贾宝玉得背辫子,可是剃了半拉头的贾宝玉还能看吗?蒋和森说,你们看看第一回,曹雪芹讲得很清楚,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地域邦国所限,只是取其事体情理。蒋和森说,《红楼梦》侍女的服装,你就集中中国古代美女最漂亮的服装设计!曹禺也说《红楼梦》既非元,也非宋,也非清,也非明。这是画龙点睛的要害。我们的服装当时是很靓的,特别是王熙凤那套服装,戴那个皮帽子,没花几个钱,但相当漂亮。我们在正定县搭景,秦可卿出殡、元妃省亲那条街,搭完景,第二天拍摄前请专家来看,顾问说,错了,不是“荣宁街”,应该是“宁荣街”。宁国公是兄,荣国公是弟。幸亏及时发现,要是等拍完就没法改了,只能将错就错。可见这些顾问他是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八七版《红楼梦》经费哪儿来?一级一级打报告申请,批给一百五十万。哪儿够呢?关键时刻,山东因素起作用,山东企业家赞助二百五十万,总共用了六百八十万。这部投资不到七百万的电视剧,三年前就播出七百多次,给电视台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收人。
王扶林导演什么收入?说给谁都没人信。他既没稿费也没片酬,只由剧组管饭。后来因为得了飞天奖,央视奖了一万元,分四百元奖励总导演王扶林四年多的劳动。
新版《红楼梦》拍摄期间我曾在博客上批评“额妆”,说李少红导演的《红楼梦》被叶锦添变成苏三起解了。跟李少红导演对话时,我仍直言不讳,认为额妆限制表现力,影响人物形象塑造。李少红导演聪明地回答:贵族生活的仪态和生活方式应和世俗生活拉开距离,我们创造额妆就是从这个地方考虑,让它有一种仪态感,这个仪态感是庄重的、有形式感的。点鹅黄什么的都是为了表示一种身份,拉开一个距离。美女导演如此善辩,惹得我直想笑。我还是不依不饶地提出一个细节刁难导演:林黛玉在大观园诗会上发髻松了,有一络头发散了下来,薛宝钗替她用手抿上去了。这是“金兰契”的表现,这个镜头,你用了“额妆”后如何表现?
我曾跟李少红导演讨论,认为新版画面非常美,特别是人物活动在厅堂园林中时,还有电影手段乃至动画手段的采用。我没来得及说,新版《红楼梦》画面色调似乎偏暗,跟《橘子红了》太接近。毕竟贾府是钟鸣鼎食贵族之家,不是昏暗破败的中等人家。
而新版的音乐我认为是软肋。我看了十几集,第一句歌词是什么,仍没听清。这样的歌能受群众欢迎吗?能帮助新版流行吗?
八七版音乐,是王扶林导演赌博式选择。王立平是流行歌曲《太阳岛上》的作者,他得知《红楼梦》上马,找到剧组,愿意用最好的创作年月为《红楼梦》服务。演员没到,作曲先到,跟剧组学习,埋头写作,一年工夫,写出《枉凝眉》。王立平说,《枉凝眉》我不是手写出来的,也不是脑子想出来的,是用我的心、是流着血写出来的。一放《枉凝眉》,顾问团红学家一致叫好。演员学习班一开始就先放这曲子,让大家进人《红楼梦》时代,进人到王立平提供的遥远、空灵、古老的大观园环境。当时还有人给台长写信说,真怀疑王扶林导演懂不懂《红楼梦》,怎么竟把搞流行音乐的作曲找来写古典音乐呢?事实证明八七版音乐特别出彩,已变成街头巷尾流行歌曲。
《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小说,曹雪芹诗词歌赋无一不精,戏剧在小说中起相当重要作用。我对李少红导演说,根据脂砚斋提供的线索,曹雪芹特别喜欢《牡丹亭》、《西厢记》,打算也写部类似的传奇,而脂砚斋劝他写小说。我们感谢脂砚斋,使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诞生了。但曹雪芹还是放不下戏剧情怀,在太虚幻境自创北曲表达金陵十二钗等人命运。更重要的是,小说不断出现戏剧场面,用戏剧暗示人物命运,这很重要,而新版《红楼梦》运用戏剧相当出彩。
李少红导演说,曹雪芹用戏曲作剧情、人物命运的截语特别多。我们做了个功课,请昆曲家、研究人员把书中二十七处和剧情有关的昆曲复排了,确实让十二个小信来演,其中有些是社会上已不演了的。复排很费工夫,元春归省四出戏,《鲁智深大闹五合山》,直到最后黛玉生日的《嫦娥》,都排出来基本上对应着小说演到我们的剧里了。我们没有故意渲染,但那些词和曲、音调都蔓延在电视剧里。
李少红导演还说:我个人对付巨匠曹雪芹完全不够,我们想办法吸纳各种各样精英,专家的智慧帮助了我们的剧,新版《红楼梦》不只凝聚了我和整个团队的心血,还凝聚了社会上很多专家的心血。
八七版最后六集采用探佚成果完成大悲剧。新版《红楼梦》采用程伟元、高鹦的后四十回。长期以来在民众中流传的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把这个《红楼梦》呈现出来也是可以的。虽然红学界百分之九十五的红学家不同意后四十回,我也最不喜欢后四十回,但作为一种不能不承认的长久存在,拍个有别于八七版的尾声,未尝不可。
八七版《红楼梦》中那些经典镜头已深人人心,晴雯撕扇、黛玉葬花、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史太君宴大观园……像小说《红楼梦》一样,脍炙人口,为亿万观众喜爱。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电视。时间过去二十多年,新版《红楼梦》科技手段进步,投资上亿,希望李少红版和王扶林版《红楼梦》,春兰秋菊,各有佳妙,共同为广大观众提供古典美和现代美相结合的精神大餐。
[1] 本文发表于《解放日报》2010年7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