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因“金玉良缘”跟宝玉大哭大闹,二人不可开交,贾母讲出“不是冤家不聚头”,是跟元妃对着干,对“二玉”有力支持。聪明的宝钗借扇机教训宝玉和黛玉。不管扑蝶还是借扇机带双敲,薛宝钗的道具都是扇子,足不是作者的哲理性寓意?古代文人喜欢用“秋扇见捐”的典故,薛宝钗最后结局会不会像一把秋天的钾了?
贾元春赏赐端午节礼给了一百二十两银子让贾府祈福,贾母到清虚观打蘸,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元春赏宝玉宝钗同样东西什么用意,贾母难道琢磨不出?她能和贵妃孙女儿唱反调吗?不能。但她可公开表态。宝玉既然不能早娶,比他大的姑娘等得了吗?张道士提的小姐跟宝钗同岁,贾母连问都不问就出局了,宝钗还有戏吗?贾母直接拒绝了张道士提亲,又间接拒绝了“金玉良缘”。
宝玉对提亲极度愤怒,黛玉就“金玉良缘”目标明确的大闹,两人吵翻。小说出现大段心理描写,简而言之:宝黛因爱对方早就存了段心事,又不能说出来,都假意试探。“两假相逢,终有一真”。而“金玉”成了宝黛爱情死穴。宝玉听黛玉提“好姻缘”,要把通灵宝玉砸碎。你不是总顾忌金玉良缘?没了玉还谈什么“金玉良缘”?宝玉砸玉,黛玉大哭大吐,把给通灵宝玉穿的穗子也剪了。婆子们慌忙汇报,贾母急忙跑到大观园看,宝黛都不说吵架缘故。贾母只好把丫鬟训一顿,将宝玉带走完事。
张道士提亲惹了宝玉,黛玉到清虚观打蘸中了暑,第二天,两人都不去了,贾母也不去了。二玉在贾母头脑中总是占首位。第三天是薛蟠生日,贾母本想二玉到薛蟠席上看戏见了面和解,没想到都不去。贾母就怨天怨地怨自己,居然抱怨着哭了。第三代吵架,老祖宗哭,说明二玉在贾母心中地位非同寻常。贾母边哭边说的话传到宝黛耳中,“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两人参禅样琢磨,潜然泪下。因贾母说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话太重要了,在贾元春带倾向性的赏赐后说这话尤其重要。“冤家”是夫妻关系专指。常人聚头,偶合萍踪,冤家聚头,必结连理。贾母的话说明在她心中已明确二玉是一对。
宝玉又来向黛玉赔不是,好话说一车,最妙的是:“若等他们来劝咱们,那时节岂不是咱们倒觉生分了?”咱们两人最亲,“疏不间亲”!这话感动了黛玉,却还是不依不饶,说今后不敢亲近二爷,只当我去了。宝玉问你哪里去?我回家。宝玉死皮赖脸地说:我跟你去。黛玉说我死了。宝玉连想也不想就回:“你死了,我做和尚。”宝黛爱情每前进一步,都伴随黛玉“还泪”,这次还泪还出“做和尚”预言,是宝黛爱情的重要进展。黛玉当然又好了哭了,宝玉也哭了,两人无言对哭,宝玉要拿衣袖拭泪,黛玉把自己的手帕摔到他怀里。
宝黛正拉着手哭,天外飞来一声“好了!”凤姐像一阵风,把二人卷上就走,向贾母汇报“我说他们不用人费心,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不信,一定叫我去说合。及至我到那里要说合,谁知两个人倒在一处对赔不是了。倒像‘黄鹰抓住了鹤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
看到这场面,心里最不是滋味的是哪个?宝钗。宝黛为何吵架?可能宝钗一时不清楚,但宝玉砸玉,肯定传进她耳朵,由此她可以判断,宝黛是为“金玉”吵架。宝黛吵架引起贾母那么强烈的反应,说出“不是冤家不聚头”,等于宣布二玉是一对。而就在前一天,元妃刚给宝玉宝钗送出同样礼物!难道娘娘的暗示你们都看不出来?贾母和凤姐如此卖力地给宝黛劝合,对元妃将二宝并提的“旨意”似乎不闻不问。气不忿甚至失态的宝钗主动出击,连出三招:(www.xing528.com)
一是急不择言。宝玉说宝钗体丰怯热像杨妃,宝钗大怒。宝钗进京候选,十五岁已过,没选中消息,此时最怕跟宫廷有关的话题。宝玉却哪把壶不开提哪把,且有取悦黛玉的嫌疑。宝钗当着贾母的面不好公开发作,冷笑两声:“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这是讽刺贾家子弟不成器,办不了大事,无意中也讽刺了贾元春。宝钗向来出言谨慎,这次大概快气疯了。
二是指桑骂槐。宝玉奚落宝钗形体像贵妃犯了大忌,宝钗想教训宝玉并旁及幸灾乐祸的黛玉,但按贵族小姐身份,她既不能跟宝玉吵嘴,也不能学黛玉一不高兴就走人。她得想个既教训宝黛又只被此二人听懂、把在场其他人蒙在鼓里的办法,于是宝钗选择指桑骂槐。恰好靓儿来找扇子,说宝姑娘藏起来了,赏我吧。宝钗立即指着靓儿说:“你要仔细,我和你玩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你该问他们去。”这是骂宝玉也是骂黛玉,因为平时跟宝玉嬉皮笑脸的姑娘是黛玉。
三是巧妙挖苦宝黛。黛玉见宝钗受到奚落着实得意,见宝钗骂靓儿,本想趁势取乐的黛玉改口问宝姐姐听了什么戏?宝钗聪明地绕圈儿把“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说出来挖苦宝黛,把两个心里有病的闹个大红脸。向来温柔敦厚的宝钗一点儿不讲情面,宝黛居然毫无还手之力,还是凤姐看出诀窍,说句调侃的话下台。
宝钗刚人贾府就令敏感的黛玉感到自己处世才能的弱势:“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玩笑。”在这段总括性描写背后,并没有宝钗如何跟小丫头玩耍的细节,反倒有黛玉和紫鹃情如姐妹的多次描绘;我们看到的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无辜的小丫矍靓儿给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
不管扑蝶还是借扇机带双敲,宝钗的道具都是扇子,是不是作者哲理性的选择?古代文人喜欢用“秋扇见捐”典故,薛宝钗最后结局倒颇像秋天的扇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