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文秀与其他作家的水浒剧──古代戏曲小说史略

高文秀与其他作家的水浒剧──古代戏曲小说史略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水浒杂剧的作者及其剧作以水浒为题材的杂剧作者比较多,其中重要的是高文秀。特别突出的是他创作了较多的表现水浒英雄故事的杂剧,描写了英雄们壮烈的斗争场面。因此,深入分析李逵这个人物形象,对理解全部水浒杂剧有重要意义。鲁莽与机智统一于他的思想、性格中,增加了喜剧性效果。这显示出群众艺人、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对“招安”看法的不同,两种立场是鲜明对立的。

高文秀与其他作家的水浒剧──古代戏曲小说史略

(一)水浒杂剧的作者及其剧作

以水浒为题材的杂剧作者比较多,其中重要的是高文秀。高文秀,山东东平人,所作杂剧三十多种(《录鬼簿》),现存的有《黑旋风双献功》、《须贾谇范睢》、《好酒赵元遇上皇》、《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保存公径赴渑池会》五种。他十分喜欢采取壮烈的历史故事作题材,如他描写过项羽班超樊哙伍子胥廉颇刘备等人物。特别突出的是他创作了较多的表现水浒英雄故事的杂剧,描写了英雄们壮烈的斗争场面。在现存的二十七种关于水浒英雄的剧目中,他的作品就有九种之多,其中描写李逵的尤为突出,如《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演刘耍和》、《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双献功》、《黑旋风借尸还魂》共八种,对李逵这一英雄形象,他确是付出了精雕细琢的工夫。和剧作的内容反映群众斗争相适应,采用了俚俗、平易的群众语言,这一切都与关汉卿的剧作相接近,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小汉卿”。

此外,以水浒英雄为题材的剧作保存到今天的,还有康进之的《梁山泊李逵负荆》,李文尉的《同乐院燕青博鱼》,李致远的《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四种。他们的时代,除了无名氏和李致远《录鬼簿》未记载外,其他二人与高文秀相同,被《录鬼簿》列入“前辈已死名公”之中,可见都是元朝初年人。李致远据孙子书先生考证,他曾和仇远在元世祖至元年间同游溧阳(《元曲家考略》),也应是元代初年的作家。他们的时代都相去不远。

由于时代相同,保存到今天的五本描写水浒英雄的剧作所显示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故事情节也大致相似。《双献功》是写李逵斗杀仗势拐骗孙孔目的淫妇郭念儿之白衙内的一场正义斗争。《李逵负荆》是写李逵错认了宋江鲁智深霸夺王林的女儿作压寨夫人,要伐倒梁山“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后来知道是恶棍宋刚、鲁智恩冒名欺骗,又到梁山负荆请罪的故事。《燕青博鱼》是燕青落魄卖鱼,与人博鱼,被杨衙内踹了筐子,折了担子,他英勇反霸的斗争。《争报恩》是写梁山英雄关胜、徐宁、花荣受妇女李千娇的恩遇,当李千娇被刑时,他们劫法场的事迹。《还牢末》是写李逵救被刑者李孔目,阮小五招刘唐、史进上梁山的故事。这些作品共同的思想倾向,就是反恶霸、反贪官污吏。这些英雄们无私无畏,为民除害,得到群众的拥戴。

(二)水浒杂剧中的李逵形象

李逵是水浒杂剧中描写最多的英雄形象,在现存的五本水浒杂剧中就有《李逵负荆》、《双献功》、《还牢末》三本敷演李逵的故事。因此,深入分析李逵这个人物形象,对理解全部水浒杂剧有重要意义。

李逵是人民群众在长期斗争经验中丰富起来的形象。元杂剧作家根据当时流传的故事,综合、加工、统一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共性和个性,塑造成一个生动、鲜明的英雄典型。

李逵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赤诚、善良的人物,并以英武、骁勇的气概向压迫者作斗争,他自云:“我从来路见不平,爱与人当道撅坑。”他是那样地急躁、莽撞而又天真,动辄喊杀叫打。但是,他的使性是有原则的,即拥护合理的事物,反对不合理的事物。这种合理与不合理,尽管是凭他直觉经验的判断,却往往是正确的。他说:“将我这尖钢斧、绰清泉、触白石的新磨净,放心也,我和那合死的官军并。”他把封建官府的军队看作死敌。他憎恶封建社会一切不合理的现象,遇到不平的事就要干预。当他执行梁山领袖交给他的任务时,中途遇到一个年少的打一个年老的,他便前去干涉。到酒店吃酒时,看见店主人哭得伤心,也要问个明白。这并非好奇心的驱使,而完全是出于对被压迫者同情的真挚、善良的行为。他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是在被压迫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他的本能的自然纯正的体现,绝不是任何外力可以动摇的。如《李逵负荆》中写李逵听说宋江和鲁智深抢劫妇女时,他愤怒至极,提着板斧奔往山寨,要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当时他考虑的不是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和领袖,不是家丑不可以外扬,而是一种公正无私的感情,是正义的斗争。后来当证实抢劫王老汉女儿不是宋江和鲁智深,而是两个冒名的恶棍宋刚和鲁智恩时,他立刻转变了态度,为了维护梁山的威信,他痛快地惩治了这两个恶棍,同时又背负着荆杖到梁山请罪。由于还不能得到宋江的原谅,他即要引颈自刎以实践前言。这是何其淳朴坦率的行为!这种行为丰富了他那赤诚、善良的性格。

李逵是忠实地执行梁山领袖的命令的,并且对每一项命令都争先恐后地挺胸承诺。宋江对他很不放心,而他总是对任何条件都一口应承,以至于立下军令状以头颅相赌奋勇前往。李逵并不完全是一个鲁莽、浑沌的人,在斗争中也善于小心谨慎地施用计谋。如在《双献功》中,他为拯救孙孔目出牢,曾扮作“庄家呆后生”来到牢狱,到门前他要上去“拽动这牵铃索”,但立刻警觉说:“山儿也,你寻思波:着那牢子说道,你既是做庄家呆后生,便怎生认得是个牵铃索,可不显出来?”于是他用砖块敲门,举动言语间处处表示出自己“庄家”的身份,巧妙地骗过了狱卒。鲁莽与机智统一于他的思想、性格中,增加了喜剧性效果。作者往往通过李逵鲁莽和机智的行动对丑恶的现象进行嘲讽和戏弄。

此外,这部分剧作中还描写了其他英雄人物,如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宋江,忠实地服从梁山法纪的燕青等,这些人物的行动都体现了“除暴安良”的淳朴意愿,他们打击贪赃枉法的官吏和横行霸道的豪绅。

(三)水浒杂剧描写梁山农民起义的性质和形式

水浒杂剧中所描写的梁山农民起义总纲领即“替天行道救生民”,这一纲领的实际内容即铲除压迫者,拯救被压迫者,这便显示了这个纲领鲜明的阶级性。与封建官府称招降农民起义为“招安”相反,水浒杂剧中的英雄们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而把官吏豪绅的贪赃枉法看作是罪恶,所以把争取官府中的人上梁山聚义的策略叫做“招安”。如《还牢末》中宋江说:“今东平府有二人,乃是刘唐、史进,这两个都一身好本事,他二人有心待要上梁山泊来,争奈不曾差人招安去。”这显示出群众艺人、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者对“招安”看法的不同,两种立场是鲜明对立的。

水浒杂剧中所描写的梁山英雄,并非无原则的蜂拥云聚,而是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为了报仇雪恨才上梁山的。他们为“救生民”这个意愿联系在一起,共同的愿望和遭际构成了他们之间挚守的“义气”。在对敌斗争中,他们采取了巧妙的方式:“赢了时舍性命大道上赶官军,若输呵,芦苇中潜身抹不着我影。”“风高敢放连天火,月黑提刀去杀人。”同时他们又是一个有领导有纪律的集体,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农民政权的雏型。当然,其中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那样完整具体,但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制度和革命秩序。他们一年之中有两个节令,即“清明三月三,重阳九月九”,其间要放假三天去祭扫游逛,但必须严格遵守这三天,否则就依法惩办。《燕青博鱼》中的燕青,由于回寨误期,宋江便要依照军纪处斩,却是吴用等人好歹求情,才打了六十军棍撵下山来。英雄们对此无怨无恨,他们知道维持革命秩序的军法是毫不容情的,这决不能动摇他们对梁山泊的忠心。此外,《李逵负荆》中写李逵误会了宋江、鲁智深有抢劫良家妇女的行为,竟敢回到山寨大闹,指责他们违背结义宗旨,破坏梁山声誉。当时作为梁山领袖的宋江也无可奈何,只好等待事实来证明。从此可以看出梁山泊是洋溢着多么民主、正义的气氛!这正是在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中农民的理想政权。

在水浒杂剧中,对恶人的惩治不是封建的宫廷衙门,也不是人们所拟造出来的清官廉吏,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梁山泊。忠义堂被描写成“明镜高悬”的公堂,水浒英雄们被塑造成主持正义的刑事执行者。一些压迫、欺凌人民之徒,最终或送上梁山由宋江判决,或付诸李逵等人的刀斧之下。梁山泊判案的英明公正,和官府的贪赃枉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如《还牢末》中的府尹所说:“做官都说要清名,偏我要钱不要清。纵有清名没钱使,依旧连官做不成。”官府实际上成了权豪们的“私堂”,《双献功》中的白衙内就曾把衙门借来坐几天。人民群众到那里,冤情不但得不到申诉,相反还要遭到进一步的迫害,如《双献功》中的孙孔目企图求得法律的保障,结果却被害。无辜的人民呼唤着:“衙门自古向南开,怎禁那探爪儿官长每贪财。”(《争报恩》)他们不再对官府抱任何幻想,因为梁山英雄的行径已经清楚地证明谁是“与民除害”了,因此,人民直奔梁山找宋江等做自己的保护人。梁山泊“替天行道救生民”的具体内涵通过作品中的人物鲜明地显示出来。(www.xing528.com)

由于水浒英雄的行动是以他们的斗争纲领为准则的,因此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广大群众所拥护,人民竭诚赞扬梁山泊的“忠义”,如李千娇即说:“闻得宋江一伙,只杀滥官污吏,并不杀孝子节妇,以此天下驰名。”(《双献功》)她焚香祈祷:“愿天下好男子休遭罗网之灾”,这正可以代表一般人民的愿望。这些英雄在刑场上解救李千娇,保卫孙孔目上泰山进香和帮助燕大等行为,决不只是字面上所说是知恩报恩,而是一种积极地“除暴安良”的正义斗争。

总之,水浒杂剧的内容,是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以及他们的行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传达出对农民起义的礼赞,真实、正确地反映了农民起义要求民主反对封建统治的性质。

(四)水浒杂剧的艺术成就

水浒杂剧的主要艺术成就,便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体现他们性格的内在意义。如《双献功》中的李逵,他听说白衙内把孙孔目的妻子骗走,便手无兵器也要单身去追赶,并说:

〔赚煞尾〕我也不用一条枪,也不用三尺铁,则俺这壮士怒目前见血。东岳庙磕塔的相逢无话说,把那厮滴溜扑马上活挟。他若是与时节万事无些,不与呵山儿待放会劣。恼起我这草坡前倒拖牛的性格,强逞我这些敌官军勇烈,我把那厮脊梁骨各支支生撅做两三截。

这正刻画出李逵豪迈、英勇、耿直又鲁莽的性格。又如《李逵负荆》中李逵到王林店沽酒,听说宋江、鲁智深抢劫妇女,便一口气往山寨跑去:

〔正宫·端正好〕抖擞着黑精神,扎煞开黄髭,则今番不许收拾,俺可也摩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李逵黑脸汉的肖像,也呈现出他怒气冲冲奔往山寨的神色。

在细节的描写方面,水浒杂剧也比较出色,作者极其精巧地把细节描写与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如《李逵负荆》中写李逵去酒馆途中对梁山风景的欣赏,表现了戏剧的自然背景,并流露出人物内心对这一起义环境的热爱。他看到桃花凋落在水面上,即信口说:“轻薄桃花逐水流。”这当然不是他会说的,而是知识分子吴用教给他的。他“绰起这桃瓣儿来”看,“红红的桃花瓣儿”与他的“好黑指头也”相比,禁不住笑道:“恰便是粉衬的这胭脂透。”这是多么天真烂漫的精神表现!像这类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了。

水浒杂剧的创作也有弱点,即其故事情节往往雷同,几乎每一本中都有一个搽旦,如王腊梅、郭念儿和萧娥,而且她们的思想、性格都相似。这缘于戏剧中生、旦、净、丑固定角色的制约,他们先后因袭、摸拟而形成的。

水浒杂剧在思想、艺术上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对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童蒙皆知的《水浒传》便是在其基础上创作形成的。水浒杂剧描写梁山泊的环境如:“寨名水浒,泊号梁山,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东连大海,西接济阳,南通钜野金乡,北靠青齐兖郓。有七十二道深河港,屯数百只战舰艨艟,三十六座宴楼台,聚几千家军粮马草。”并且有“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来小偻”。可见元剧中的梁山泊已经是兵强马壮、粮食充足、人才济济、地势优越的农民起义的根据地了。这便为后来《水浒传》的描写、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人物塑造上,元杂剧也已经初步构成了英雄性格的轮廓。如宋江曾作过“把笔司吏”,为人“平日度量宽洪,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汉,见了我时便助他些钱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及时雨宋公明”。这个人物已被描写成能明令昭法,有领袖风度的农民起义指挥者。又《李逵负荆》的故事和《水浒传》中“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一回的内容基本一致。《双献功》的情节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回也极其相似。英雄好汉如李逵、燕青等的正义、勇敢和忠诚的性格都基本形成了。可见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到元末明初,由施耐庵编辑、加工即完成了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水浒传》。这之后,水浒故事被更广泛地采用作戏曲题材,如相传为明初作品《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嘉靖年间有李开先的《宝剑记》、沈璟的《义侠记》、许自昌的《水浒记》等很多。到了清代,随着乱弹、皮黄的产生,演唱水浒英雄的戏更进一步发展,并且有演唱水浒英雄后代的威武斗争,如《庆顶珠》、《艳阳楼》、《白水滩》等,元杂剧中描写水浒英雄的作品影响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