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实甫《西厢记》及其他剧作简介

王实甫《西厢记》及其他剧作简介

时间:2024-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那么,《西厢记》是元大德年间创作的了。王实甫的剧作,据《录鬼簿》记载,凡十四种,今天保存的仅《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其中以《西厢记》最负盛名。关于《西厢记》,明清人多认为王实甫作至第四本“草桥惊梦”而死。王实甫的《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人董解元的弦索《西厢》,而弦索《西厢》则渊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

王实甫《西厢记》及其他剧作简介

(一)作者、题材和主题

王实甫和关汉卿是元代戏剧史上两个伟大作家,他们各以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和特色光辉于元代剧坛。

王实甫字德信,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簿》),生平事迹不可考。据说他曾由地方低级官吏做到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因为“与台臣议不合”,四十多岁“即弃官不复仕”(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三)。他的生活我们知道的也很少,据《录鬼簿》贾仲明的〔凌波仙〕词云: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说明他经常出入“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等歌台舞榭之中,对勾栏、瓦肆等社会生活十分熟识,因此才能创作出使“士林中等辈伏低”、“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来。又据他的散套〔商调·集贤宾〕“退隐”所写,他晚年过着放浪形骸的隐逸生活。他自比“志难酬知己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他劝诫自己“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他憎恶“蜂喧蜂喧蚁斗”、“蝶讪蝶讪莺羞”那争名夺利的社会风气,而要以琴棋诗酒“潇洒傲王侯”。这便是他对现实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消极的,但也表现了他愤世嫉俗的精神。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据王国维考证,是在金元之间,因为他的《丽春堂》杂剧是谱金完颜的故事,并且剧本末尾云“从今后四方、八荒、万邦,齐仰贺当今皇上”是对金代皇上的祝颂,因此是金亡以前的作品(《曲录》)。这种看法很近于事实。我们再从文学成就上看,《丽春堂》的艺术价值不高,思想内容也很平庸,说是早期作品也是可信的。又据《西厢记》结尾有“谢当今垂帘双圣主”语(金圣叹批评本),陈寅恪先生认为此即指元成宗和布尔罕皇后而言(见王季思《西厢记叙说》)。《元史·后妃传》记载,大德年间,成宗多病,布尔罕皇后居中用事,一切政务由她裁决。那么,《西厢记》是元大德年间创作的了。据此推断,王实甫是由金入元的人,稍后于关汉卿。

王实甫的剧作,据《录鬼簿》记载,凡十四种,今天保存的仅《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其中以《西厢记》最负盛名。关于《西厢记》,明清人多认为王实甫作至第四本“草桥惊梦”而死。最后“张君瑞团圆”一本是关汉卿所续。此说比较可信。《西厢记》第五本的曲辞不如前四本华丽,道白也不如前四本精练,人物性格也有与前四本不统一之处。此外,前四本每本之末都有〔络丝娘煞尾〕的曲子,第五本却没有。这些现象都说明第五本并非出于王实甫之手,故明人多有关续之说,如明徐士范刻本《西厢记序》云:

人皆以为关汉卿,而不知有王实甫。盖自草桥以前作于实甫,而其后汉卿续成之者也。

同时的王世贞、王伯良,清人金圣叹都主此说。明刻本之起凤馆、香雪居、汇锦堂等《西厢记》也如是署题。可见关续之可信性很大。这并非说关汉卿的才能不如王实甫,而是说明续书之难,曲终难于奏雅。

王实甫的《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人董解元的弦索《西厢》,而弦索《西厢》则渊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虽然采用同一题材,但由于时代环境、现实生活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不同,作品的内容、风格、艺术形式、思想倾向也都不同。元稹的《莺莺传》描写的是唐代社会中妇女被侮辱、遗弃的悲哀和痛苦,并且篇末对男子那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认为是“善于补过”,表现了士大夫的立场和观点。董解元的弦索《西厢》,则改变了这一思想倾向,而描写封建时代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主向封建礼教作斗争。其中除了突出张生、莺莺两个人物外,对原作中次要人物崔夫人、红娘、杜确也各赋予不同的形象和面貌。并且增添了法本、法聪、郑恒、孙飞虎等人。推演了白马将军围普救寺、张君瑞琴挑莺莺、崔莺莺问病诸情节。更重要的是把始乱终弃的结局,改为崔、张团圆。这些改变意义重大,此后,崔、张的故事便以鲜明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在古代文学中显示其生命力!

弦索《西厢》的独特文学成就,在于描写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最为淋漓酣畅。作者用如连珠般的曲辞,犹幽咽声的音节,申诉着崔、张二人内心的痛苦。有名的“长亭送别”,便是很好的例证,如其四支〔尾〕声:

〔尾〕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尾〕满酌离杯,长出口儿气,比及道得个我儿将息,一盏酒里白冷冷的滴彀半盏来泪。

〔尾〕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往西行,坐车儿往东拽,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

〔尾〕驴鞭半,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作者以凝练、纯熟的语言,把一对青年男女生离死别的哀伤,表现得淋漓尽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评云:“精功巧丽,备极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当是古今传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献尽此矣。”其评价虽有过誉之嫌,但却从一个角度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或谓董解元《西厢》的成就高于王实甫《西厢》,并举例说:“董云: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王则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泪与霜林,不及血字之贯矣。又董云:且休上马,苦无多泪与君垂,此际情绪你争知。王云: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两相参见,王之逊董远矣。”(焦循《易余籥录》)单从曲辞看,王《西厢》不如董《西厢》质朴,若从整体结构和人物性格塑造看,董《西厢》却远不如王《西厢》。作为讲唱文学之董《西厢》,在处理题材、描写人物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有缺点,即对人物和情节的提炼、安排不够统一、匀称。如孙飞虎围普救寺、杜将军解围一节的描叙过长,冲淡了作品的反封建倾向。莺莺于老夫人听了郑恒的话悔亲之后,竟亲自找张生,要和张生同时上吊,与相国小姐的身份不符。张生屡次自杀,以自杀为儿戏。解普救寺之围一事,他并非出于义愤,而近于要挟。尤其不合理的是当老夫人第二次反悔拒婚时,他竟说:“郑公贤相也,稍蒙见知,我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把他写成一个没有理想的世俗庸人。诸如此类现象,其中还有不少。这些不合理之处,在王《西厢》中都得到纠正和补充,并发展了其优良部分,丰富和深化了反封建的思想主题。这一思想主题,概括地说,即肯定了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赞扬了他们力图摆脱礼教的束缚而与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斗争,揭露了封建势力的腐朽和虚伪。

(二)《西厢记》中的人物

王实甫的《西厢记》补充并发展了董解元弦索《西厢》中的人物,赋予这些人物以声色俱现的形象和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性格。其中最突出的是老夫人、莺莺、张生和红娘。

老夫人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她出现的场次不多,而是通过莺莺、红娘、张生等人的活动把她烘托出来。她具有封建阶级的习性和教养,执拗地维护封建教义,她“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严格地按照封建礼法管束爱女莺莺:“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还派遣红娘对莺莺“行监坐守”,“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小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紧,则怕俺女孩儿折了气分”。莺莺这几句唱词,道破了老夫人的用心所在。她还令莺莺多做女红,用意也在使莺莺莫作非分之想。她不但严加管束莺莺的言行,而且还密切注视着莺莺的精神活动。“怕女孩儿春心荡”,竟至于“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看到莺莺“神思加倍,腰肢体态比向日不同”,便敏感到“莫不做下来了么?”可见她倾注于莺莺身上的精神意向多么深细专精了。

老夫人是久通世故的人,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所谓“心数多,性情㑇”。处理问题有一套机变手法,能“巧语花言,将没作有”。兵解普救寺之围后,她对杜确说“恐小女有辱君子”,言语之间已流露出悔婚的念头,表面上却谦恭有礼。赖婚一场,她严肃端正不动声色,毫无赖的表情,一面对张生讲论婚嫁之理,一面便把婚事赖掉了,好像真理还在她一边。这就显示了她的虚伪与狡诈。她要莺莺维护“先王的德行”、“相府门第”,维护家世的尊严。莺莺则逆其道而行之,她的愿望落空了。这说明腐朽顽固势力总归要失败的。

莺莺是封建官僚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相府小姐”,但她却背叛了她的家庭。由于长期受到封建的教养,她的叛逆道路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封建的教养,严厉地桎梏着她的精神,她虽然不曾认识到这一点,但却直觉到一种精神压力:“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就是这种精神苦闷的表现。在“男女授受不亲,礼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切以封建礼法为准则的家庭中,稍不留心就会触犯礼法。莺莺无意识地走出闺门,即受到训斥,不得不认罪:“今当改过从新,毋敢再犯。”莺莺对自己的环境不满,却无勇气反抗,因此便陷入哀伤之中。从佛殿乍逢张生起,她从哀伤中惊醒了。当红娘告诉她,张生自我介绍说:“今年二十三岁,并未娶妻”时,她一边吩咐不要对老夫人说,一边却烧香礼拜说“心中无限伤心事,尽在深深两拜中”,陷入沉静的深思之中。酬诗一节,她在感情上与张生契合了,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意义。从此便“坐又不安,睡又不稳,登临也不快,闲行又闷,整日价情思睡昏昏”。对老夫人之“行监坐守”更加不满起来。她要寻求新的生活之路,但是“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她大胆提出自己的希望。至此,莺莺的思想境界提高了,从自我愁怨,到表示不满,从生活无目的,到意识到生活的意义,这是莺莺思想性格的一大发展。

白马将军解围,张生拯救莺莺于虎口之中,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进一步,不仅“据相貌”、“凭才性”,而更认识到他品质的正义性,从而对他产生了敬慕之情:“救了咱家祸,殷勤呵正礼,钦敬呵当合。”这之后,她的感情像火焰般迸发出来,以为幸福生活即可达到。不料老夫人竟然赖婚,这对她是莫大的刺激。

莺莺的叛逆道路是曲折的,这不仅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老夫人的不满和反抗上,也表现在对自己所受的封建教养和习性的克服中。长期的封建教养,形成她相国小姐的身份,如何摆脱小姐的身份,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赖婚之后,她被困在深闺之中,其处境正如“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她敢于冲破这个环境,到花园去听琴,感于“其词哀,其意切,凄凄然如鹤唳天”。然而红娘于其不备叫她一声,她却吓得心惊胆战,说什么“吓得人来怕恐,早是不曾转动,女孩儿家直恁响喉咙”。她既坚强,又很脆弱,心口不一致。她思念张生经常是“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盼望“怎得个来信息通”?然当红娘传递信简给她时,她又立刻变了脸,申斥道:

小贱人,这东西那里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长期的封建家庭教养,使她不能在婢女面前失掉自己的身份和尊严,突如其来的脾气,把不识字的红娘弄糊涂了,辩驳说:“你不惯,谁曾惯!”赖简一节中,当真诚的张生应约逾墙前来时,她又突然狡赖起来说:

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先生虽有活命之恩,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今后再勿如此,若更为之,与足下决无干休!

张生是莺莺以“明月三五夜”的简帖约来的,当她如愿以偿时,却又变了卦。使张生如入五里雾中,不知所措。这也说明她在张生面前不肯失掉相国小姐的身份,不肯放下自己的架子。封建礼法的教养、习性,决定她必然要变,而且要变得真,必然要赖,而且要赖得诚,此即莺莺性格表现得十分真实深刻之处。以至于后来酬简时,张生又犹疑道:“莫非又是一个谎?”莺莺在反封建礼教的过程中,每前进一步,在自己思想性格上都引起深刻的变化。她是经过顽强、痛苦的斗争,来摆脱自己精神的枷锁,而走向叛逆道路的。

拷红之后,莺莺和封建礼法的矛盾表面化了,过去一切隐藏着的事实都暴露在面前,老夫人也不得不将计就计。当美满的结局即将来临之际,老夫人又提出新的要求,以相府“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生应试,造成莺莺新的痛苦。莺莺追求的不是白衣卿相,而是誓同生死的生活伴侣:“不恋豪杰,不羡骄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她憎恶功名利禄,诅咒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散鸳鸯在两下里。”张生走后,久无音信,她急躁地喊道:“悔教夫婿觅封侯!”可见莺莺不但是反对封建礼教,而且反对一切世俗观念。她的思想性格在许多方面和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是对立的,批判了封建社会一切腐朽、庸俗、虚伪的现象,显示了她的纯真和高洁

莺莺的反抗、斗争成功了,生活的目的达到了。她的性格所揭示的不仅是封建社会尖锐、复杂、不可调和的矛盾,还在于向人们启示求得自由、权力、青春、生命的意义。

张生是一个失意文人,先人曾拜礼部尚书,但因家境贫寒,“功名未遂”、“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江湖飘零”,正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有志不得伸展。他是封建社会青年士子的典型,埋头书斋,脱离实际,行动起来与客观环境不和谐,显得粗莽和呆头呆脑。乍见莺莺,他便自我介绍说“并不曾娶妻”,活现出一个不通世故的书呆子形象,令人啼笑皆非。他热情、纯真并有正义感,为追求理想的伴侣,宁肯把士大夫进身之阶的举业置之度外。但他在追求的过程中,缺少办法,往往在关键时刻又退缩下来。赖婚一场,老夫人自食前言,他目瞪口呆,一筹莫展,说什么“小生非图哺啜而来,此事果若不谐,小生即当告退”。于是哭泣着去求红娘帮助。赖简一场,莺莺变了卦,他也愕然,不知所措,只好借着红娘的话才下了台。琴挑一节,则是依照红娘的意见去做,通过琴声表叙自己的哀思和对莺莺的忠诚。他对自己的“锦绣前程”热烈执著地追求,但若无红娘的帮助,则将一事无成。他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虽然是自身所具有,但他的反抗道路,却是红娘给指引开拓的。

与一般士大夫富贵易妻不同,张生中状元后,并未忘掉莺莺,并且说:“重功名薄恩爱者,诚有浅见贪饕之罪。”批判那些伤风败俗的行为。张生性格也有缺点,即文人士子的寒酸与迂腐,然这些都通过红娘的口给以讽刺和嘲笑。

要之,张生是一个入世不深、淳真、朴实、有正义感和恩爱独衷的青年士子。其所以为莺莺所倾心者在此,其所以动人并引起人们同情者也在此。(www.xing528.com)

红娘是个婢女,是一个被压迫、被奴役的女子形象,具有坚强、勇敢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都出于不顾一己之私的正义感。正义感是她思想性格最本质的方面。寺警之前,她并不曾注意张生和莺莺的关系,有时还讥笑张生之呆相。寺警之后,则不同了,她认识到张生急人之难的品德,感到“张君瑞合当钦敬”。又目睹老夫人的狡赖,造成张生和莺莺的不幸和痛苦,深感事件之不合理,便积极参与其事,为张生策划,并诱导莺莺。张生起初并不了解红娘之为人,而以世俗的眼光对待之,托她传简时,应许以后多以金帛酬谢。红娘严正地指责道:

哎!你个馋穷酸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赀?

表现了自己无所图,舍己为人的正义感。当张生处在危难关头,她劝说:“你休慌,妾当为君谋之。”“拷红”一场,她曾冒老夫人鞭笞之危险,前去讲理,动之以骨肉之情,晓之以利害之理,不但不认错,反而认为错在老夫人:“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然后指出老夫人三大罪状,使老夫人哑口无言。这是红娘的胆识、斗志和正义精神的集中表现。本来是老夫人设堂审判红娘,老夫人是主,但在严正的事实面前,老夫人理屈辞穷,处于尴尬的地位,红娘却居于主导方面,对老夫人背信弃义的行为予以正义的审判。

红娘参与张生和莺莺追求理想婚姻的活动中,曾被莺莺的假意所讹诈和欺骗,曾被张生以世俗的眼光鄙视和侮辱,在张生、莺莺之间左右为难:

〔满庭芳〕你休要呆里撒奸,你待要恩情美满,却教我骨肉摧残。老夫人手执着棍儿摩娑看,粗麻线怎透得针关。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待去呵,小姐性儿撮盐入火。消息儿踏着泛。待不去呵,(末跪哭云)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红唱)禁不得你甜话儿热趱,好着我两下里做人难。

为别人的事,她受鞭笞,遭折磨,又不被人理解,何苦来的?思想产生了矛盾,但最终还是牺牲了自己去帮助别人。这正是红娘的正义精神。

红娘既真诚又勇敢。她嘲笑莺莺、张生之虚伪和懦弱,并激励他们的勇气。当张生害病时,莺莺企图隐瞒其病因,她则揭露道:“你哄谁呢?你把个饿鬼弄的七死八活,却要怎么?怕人家调犯,若早晚夫人见破绽,你我何安!”赖简时节,莺莺突然恼怒,张生羞惭无言,她抢白道:“张生,背地里硬嘴那里去了?向前搂住丢番,告到官司,怕羞了你!”

(红唱)没人处则会闲磕牙,就里空奸诈。怎想湖山边,不记西厢下。香美娘处分破花木瓜。

红娘也很机警,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能预察事物的变化。她代张生传简,料想到莺莺会拽扎起面皮来。果然不出她之所料,莺莺板起面孔大闹一场。老夫人一叫她,她就揣测到其中的缘故,预先准备好一套应付的办法,使严厉的老夫人也无言对答。当张生应约逾墙而来,被莺莺拿住,叱责了一番,她则趁机申斥道:“张生,你过来跪着,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

(红唱)不是俺一家儿乔作衙,说几句衷话。我则道你文学海样深,谁知你色胆有天来大!

炽烈的嘲讽是红娘性格的基本特征,通过嘲讽揭露了封建阶级一切狡诈欺骗和虚情假意,也批判了叛逆者自己行为之软弱和庸俗,并激励他们走向叛逆的道路。

红娘是被压迫、被奴役者的形象。她身为奴才,却毫无奴颜媚骨,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乐观和充满信心的,从不悲观失望。她是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判断是非的,这种判断虽然是出于阶级的直觉,但总是正确的。

王实甫成功地塑造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他控诉了封建时代礼教的严酷、腐朽和顽固,揭示了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追求。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及其他剧作

《西厢记》是一部带喜剧性的悲剧。所以说它是一部悲剧,因为它表现的戏剧冲突是莺莺和张生反封建礼教的必然冲突,它描写的人物是被颂扬的高尚人物,它的结局处理虽然是圆满的,但是莺莺和张生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充满了痛苦和悲伤,其艺术效果令人悲痛。然而与一般的悲剧不同,它提炼了许多喜剧情节,这些喜剧情节如锦绣般交织成篇,形成全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如酬简一节,莺莺接到信后,大发脾气,令红娘送回信说:“着他下次休是这般”,“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志诚的红娘信以为真,持信去见张生,说“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告诉他没有希望了。张生听后悲伤感叹,当拆开信看时,又大喜若狂:

(末接科,开读科)呀,有这场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小娘子,和你也欢喜。(红云)怎么?(末云)小姐骂我都是假,书中之意,着我今夜花园里来,和他“哩也波哩也啰”哩……(红云)你看我姐姐,在我行也使这般道儿。

这些喜剧情节,没有任何做作和虚拟,和生活本来面目那样纯朴自然,十分真实。其意义,不仅在使人发笑,更重要的是把人们引入沉静的深思之中,是什么社会力量使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充满了矛盾、曲折和痛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逻辑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西厢记》在语言上表现了鲜明的个性,那就是生动、形象并具有文采和生活俚趣。在写景、抒情和刻画人物方面,其气势像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文采沛然莫之能御。如“听琴”一折,莺莺唱: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滔滔不绝,宣泄出张生和莺莺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互相追恋的爱慕情感,其势壮,其情切,其景幽,其声咽,把他们的感情升华到一种纯洁崇高的境界。又如惠明授书一段,惠明唱:

〔滚绣球〕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戒刀头近新来钢蘸,铁棒上无半星儿土渍尘缄。别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则会斋的饱也则向那僧房中胡渰,那里怕焚烧了兜率伽蓝。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

把惠明那种离经叛道的精神和见义勇为的性格特点,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并且揭露了僧寺内部的腐朽和黑暗。语言简短明快,俚趣横生。

《西厢记》的艺术描写,除了细节的真实和语言生动、形象之外,还重视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其中从红娘、莺莺、崔夫人、张生到郑恒、惠明每个人都是典型,同时又有鲜明的个性。作者不是纯客观地描写人物,不只是写这些人物原来怎样,而且写出他们应该怎样,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美的理想。特别是正面人物,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抱负的直接体现。《西厢记》所表现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不受封建礼教束缚,“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的纯朴的美好生活,就是“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为与这种浪漫主义理想相适应,作者还惯于采用巧妙的写意手法,如莺莺夜晚烧香礼拜,张生偷窥一节描写:

(红云)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莺回顾下)(末唱)〔幺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剌剌宿鸟飞腾,颤巍巍花稍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

把张生心意中莺莺的美丽,通过景物的烘托,巧妙地描写出来。虽然未直接写莺莺,但客观优美的动的境界,却活现了莺莺的神态。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在《西厢记》中还有许多。所以,《西厢记》的艺术创作可以不朽!

《西厢记》之外,王实甫还创作了《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和《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两本戏。这两本戏虽然成就不及《西厢记》,但也各有其意义。

《丽春堂》描写金代最高统治者的爪牙李圭的骄纵行为,他一般武艺不通,却做了右副统军使,并任意凌辱当朝丞相。也塑造了女真人完颜乐善这个勇武善战的人物,他官拜右丞相,却为弄臣李圭所戏弄,被贬到济南。他被贬后对现实社会表示强烈的愤慨和不满,一切愁肠怨结都诉之于游山玩水:

(正末唱)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他产生了要永久过“琴一张、酒一壶、自饮自斟、自歌自舞”的放浪形骸的生活。但他并未真正忘情于现实,后来当他被诏赦复原职回京时,公卿问他的心意如何?他说:“这里是土长根生父母邦,怎将咱流窜在济南天一方,这些时怎不凄凉。”他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又怕“来到是非场”,“怕惹起风波千丈”。他从“水国渔乡”骤然间又来到“一刬地济济跄跄的官场”,引起内心情绪强烈的激荡。尽管最高统治者对他加官赏赐,在丽春堂大开宴会,他口头上也“仰贺当今皇上”,但从全部情绪看,他对官场仕途是冷淡的,对当时社会是不满的。通过乐善的仕宦升沉,反映了金代统治集团内部的堕落和腐朽,这是作品所显示的客观意义。

《破窑记》是演述吕蒙正和刘月娥婚姻的故事。吕蒙正功名未遂之前穷愁潦倒,因为偶然的机会接得绣球,才与刘月娥结为夫妻,长期生活在寒窑之中。其间受尽人们的冷眼和奚落,后来发奋读书,中了状元,得雪前耻。这段故事,在《花朝生笔记》中有记载,但情节与此剧有很大不同。这本戏最大的成就是创造了刘月娥这一妇女形象,描写了刘月娥善良、坚贞和对贫苦人们的尊重和忠诚。同时通过她批判了刘员外嫌贫爱富的阶级根性,提出了正确的婚姻理念:“古者男女之俗,各择德焉,不以其财为礼。”这种观念贯穿于全篇作品之中,与《西厢记》中所表现的是一致的,焕发出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王实甫是我国戏曲史上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创造,具有与关汉卿创作不同的特点,即他的剧作多描写封建时代上层社会的生活,语言华丽,抒情气息很浓,善于提炼情节并善于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他的影响下,有白朴、马致远、吴昌龄、李好古、郑光祖、乔吉等剧作,形成与他的杂剧风格相近的另一个流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