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从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曰“大元”起,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领导起义军攻入大都(北京)灭元止,共九十七年的历史。这一阶段的历史内容是什么?时代特点是什么?这是一个由蒙古贵族集团掌握国家政权的时代,是他们对全国人民进行压迫、剥削、奴役的时代,也是全国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的时代,全国人民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反抗斗争是这个时代的中心,并决定着这个时代发展的主要动向。
在这个时代里,蒙古贵族统治者以十分野蛮的手段进行经济掠夺和剥削,掠夺广大人民的土地,推行屯田制度,使劳动人民经济破产,生活无着,流离失所。加以汉族地主和蒙古统治者相勾结,不但保存了原有的土地,而且更扩大之,对人民的剥削更加重了。广大人民除了缴纳高额地租之外,还要担负一切课税和徭役。在这种酷重的经济剥削之下,他们或投身为佃户,或卖身为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续文献通考·田赋考》记载:富豪之家“广占农田,恣意妄为,靡所不至。贫家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这种贫富悬殊,尖锐的阶级对立现实,给元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如云:一方面是“鸦飞不过的田产”,“旱路上有田,水路上有船,人头上有钱”;另一方面是“俺百姓们痛杀,无根椽片瓦”,以至于“四境饥荒,百姓逃亡”。便是这种现实的真实反映。
在这个时代里,蒙古统治者在政治上对广大人民加以摧残和压迫,在中原地区实行大屠杀,两河山东受害最重。为了破坏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分国民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从中离间他们的团结。又在南方农村实行保甲制度,在北方农村设立村社制度,以加强对全国人民的统治。同时制定许多禁令,如“申严汉人军器之禁”,“申严汉人田猎之禁”,“禁江南民挟弓矢”(《元史·世祖本纪》)。禁“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柱杖者”,禁“习用角觝之戏”(《元史·刑法志》)。对文艺则一味采取摧残政策,对于“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对于“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对于“诸民间子弟不务正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元史·刑法志》)。从一般的军器猎具到日常的娱乐生活都有禁令,广大人民毫无自由可言了,其统治的严酷性可见一斑。但是汉族地主们却受到特殊的待遇,并甘心为蒙古统治者效劳,为他们出谋划策以镇压人民。这种民族和阶级压迫相结合,造成人民的极大痛苦。这在元代戏曲中也有较多地反映。
在这个时代,蒙古统治者最初不认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变部分农田为牧场。后来鉴于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情况,便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同时为满足蒙古贵族消费的需要,在大都设立各种手工业作坊,拘集工匠数万人,从事半奴隶式的劳动。手工业的兴盛,促成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并出现了新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着。元大都是东方最大的城市,也是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当时“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百物输入之众,有如川流之不息。……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马可·波罗行纪》冯承钧译本)。此外,江南杭州等城市也极其繁盛,关汉卿的散曲〔南吕·一枝花〕咏唱杭州的兴旺景象:“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匝地人烟凑集”,“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这种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为杂剧、话本小说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www.xing528.com)
在这个时代,蒙古统治者还利用汉族地主和封建文人大力宣传宗教、推崇程朱理学。据史籍记载,元朝的佛教、道教、基督教流行全国,寺、观、庙、宇遍及各地,教徒公开参与政治活动,他们勾结官府,霸占田产,恣意妄为,宣传因果报应和宿命论思想,让人民听天由命,忍受剥削和压迫,或脱离现实,逃避斗争。像马致远的神仙度人剧和郑廷玉的《看钱奴》、《忍字记》等,即反映了这种思想领域的斗争。他们还极力提倡尊孔读经,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窝阔台即“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袭衍圣公”,忽必烈命在上都大都诸路州府县设立孔庙。几个在朝廷官居要位的理学家姚枢、窦默、许衡等大讲理学,宣扬“三纲五常”,“忠君爱民”等。许衡曾提出“下以忠爱上”(奏议《时务五事》)的主张,让广大人民爱统治者。这种思想在当时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元杂剧中所反映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便是这种统治思想的渗透。
元朝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想招揽汉族儒生,拟设学校开科举,但从世祖至元初年到仁宗皇庆初年约半个世纪,虽有种种议论,由于蒙古贵族和将校的阻力,终未实行。因此,一些儒生并未摆脱奴隶的处境和贫困的遭遇,另一些虽然登上仕途,但因受统治者的歧视,精神极其苦闷。所以当时文人地位之卑贱,有“九儒十丐”之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人便转为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书会才人”,从事戏曲、小说创作。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者也。”(〔真珠船〕)
总之,在蒙古贵族严酷的统治下,全国人民始终是不屈服的,他们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斗争着。从元朝建立政权以来,广大人民的起义斗争从未停止过,而且起义次数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江南盗贼,凡四百余处”(《元史·世祖本纪》),其他各地可以想见了。因此说,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化,阶级矛盾更急剧、更深刻了。同时新的市民阶层也在发展着,城市的人民大多数来自农村中的中下层农民,从当时的社会关系看,他们和农民同样是社会的最低层。他们的反抗斗争,同样和农民的情绪和愿望联系着。当然,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地主和农民的矛盾,而市民阶层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这种矛盾更加复杂化。这就是当时的历史时代特点。元代的杂剧和话本小说即产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之中,是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斗争生活的反映。现实斗争激发了杂剧、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他们“一管笔在手,敢搦孙吴兵斗”(关汉卿〔大石调·青杏子〕“骋怀”),使此期的杂剧和话本小说蓬勃发展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