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凡尔登的尼古拉:克洛斯特新堡圣坛和类比预示

凡尔登的尼古拉:克洛斯特新堡圣坛和类比预示

时间:2024-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尼古拉采用了珐琅镶嵌法。克洛斯特新堡圣坛在神学的程式方面安排得很复杂,这意味着:凡尔登的尼古拉在设计排列方案时是得到别人帮助的,而这个人可能就是魏尔纳院长。于是,在凡尔登的尼古拉的笔下就出现一种新风格,那很值得人们注意。59——62.凡尔登的尼古拉作“克洛斯特新堡圣坛”,1181年完成,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博物馆藏。

凡尔登的尼古拉:克洛斯特新堡圣坛和类比预示

这类珍品中有一个是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的圣坛,那是多瑙河畔的一座修道院,在奥地利。圣坛上有一段铭文,提到赞助人是修道院院长魏尔纳,即修道院的主管(1168——1194年),完工日期是1181年,艺师是凡尔登的尼古拉。这个名字暗示他来自默兹河谷,在莱茵河西面,是一个久负盛名的金属加工区。圣坛由51块彩板珐琅组成,成三折屏状,即中间一块屏,两边各一块翼屏[起初只有45块板,排列成一个布道讲坛,1330年大火后,西恩多夫修道院院长史蒂芬(1317——1335年)把这些板改装成圣坛,并让人制作了六块新板,完成圣坛改装]。

尼古拉采用了珐琅镶嵌法。珐琅是一种玻璃状物质,涂在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底版上;涂好后把板放在窑中烧制,两种物质就熔合到一起。珐琅镶嵌法在12世纪的西欧非常流行,法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凸起的底面”,指的是在金属板上刻画图案,做出细细的凸起线条,由此形成多个区域,可以在里面盛珐琅。珐琅可以调成几乎各种颜色,尼古拉选用了红色和几种带蓝的色彩,反衬着底盘上的金色。他以大块的珐琅区作背景,同时又小心翼翼地给图中刻出的线条涂上颜色。这些线条叫轮廓线,它们使图形表现立体感。

每一块板都是长方形,顶上有叶形装饰,板的面积是20.5×16.5厘米(8.125×6.5英寸),都是些很大的珐琅制品。之所以做这么大,原因可能是要把它们用在布道讲坛上,在远处也能看得见。彩板横排3行,纵列17栏,每栏三块板,每块板周边刻有拉丁文,解说板上的情节。三行中上面一行刻的是《旧约》中的情节,表现“律前”即摩西接受“十诫”前的时代;下面一行也是《旧约》中的情节,表现“律后”即上帝给以色列人授予“十诫”以后的时代;中间那一行描绘“受神恩”以来的时代,也就是基督诞生以后的时代。

《旧约》中的情节预告中间那一行《新约》中的事件,这种排列方式叫“类比预示”,或简称“预示”,意思是说:《旧约》中的情节对《新约》中的对应事件而言,是一个“类”或“前事”。在基督教最早的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这种排列方式了,但在12世纪的神学和艺术中则变得特别流行。克洛斯特新堡圣坛在神学的程式方面安排得很复杂,这意味着:凡尔登的尼古拉在设计排列方案时是得到别人帮助的,而这个人可能就是魏尔纳院长。(www.xing528.com)

我们选出的这一组画表现三个情节:井里的约瑟,基督下葬,鱼腹里的约拿。三个故事存在着类比关系:画中各有三个人,把第四个人投入或放到一个东西里去,即井、棺或巨鱼嘴。三个故事中被俘获的人后来都逃出监禁:约瑟的弟兄把他从井里提了出来并把他卖给过路的商人,巨鱼把约拿吐出丢在陆地上,基督则死而复生。由于把主要的人物都画成裸体,并把他们尽可能放在画面中心,三件事的相似之处就被强调出来了。

于是,在凡尔登的尼古拉的笔下就出现一种新风格,那很值得人们注意。在这种新风格中,人们也许意识到有三个影响因素:第一是残存在中世纪早期风格中的希腊罗马因素,第二是同时代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因素,第三是对自然的直接观察、特别是对人体的直接观察。这种风格有时叫“过渡式”(即从罗马式过渡到哥特式),其特征是衣服上飘动的、平行的、像水槽那样的皱褶,以及对人体解剖的出色把握,尼古拉的人物则尤以精确的动作和生动的表情更见其长。

59——62.凡尔登的尼古拉作“克洛斯特新堡圣坛”,1181年完成,克洛斯特新堡修道院博物馆藏。圣坛中央镶板(左页上),其他三块画板分别表现的是:井里的约瑟,基督下葬,鱼腹里的约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