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羽的致命打击与最佳选择

项羽的致命打击与最佳选择

时间:2024-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面楚歌,对项羽的自信心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项羽来说,最好的选择是避免与汉军主力决战,以大跳跃的方式向南直插过江,固长江天堑以守之。这是一枚无人可以阻拦的催泪弹,项羽杀人无数,心冷如铁,却很容易被女人柔软的存在感动,更何况在这个对项羽来说充满死亡气息的地方。突围的概率有多大,项羽心里也没有底,但总要强于坐死此地。

项羽的致命打击与最佳选择

淮河北岸的十二月,气温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度,楚军食无粮,衣无衣,睡无衾,举目不见亲人,士气已经跌落至冰点。

汉军的作战思路非常清晰:围而不打,然后乘其敝歼之,反正刘邦有的是粮食,项羽已经撑不了几天了。

这时有人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此人附汉王之耳,小声嘀咕了几句,刘邦拍手大笑:“四面楚歌,项羽宜其死也!”

四面楚歌——历史上的著名典故,经典的攻心战术,具体是谁提出来的,于史无载。最有可能提出这个计策的,有三个人:张良韩信,甚至是刘邦本人,其中以张良的可能性最大。

张良虽然不是楚人,但他曾经在楚地下邳生活了十年,对楚人的风俗了如指掌,完全可以把张良看成楚人。楚歌,顾名思义,是楚地的歌谣,但根据后人整理的垓下楚歌,却具有明显的楚辞风格,这是半文盲刘邦不可能创作出来的,韩信也不擅此道,只有张良可为之。

……

夜已经很深了,项羽却完全没有睡意,在这种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哪还有心思睡觉。项羽无力地踞坐席前,喝酒解愁,他最心爱的宠妃虞姬没有说话,默默地为她的男人斟酒。

项羽轻轻叹着,举樽,一饮而尽。

帐外似乎有人在唱歌,而且声音越来越大。项羽仔细一听,是用楚音唱的歌曲。自他过江伐秦以来,无数楚人填身沟壑,能活下来的不多了。在重围之下,难免怀念故乡旧土,所以项羽很能理解将士们的思家之情。

项羽决定出帐和将士们一起唱歌,鼓舞大家的斗志,让大家相信他可以率领楚军突围,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可等项羽挑帘出帐后,却傻眼了,营中的弟兄们没有一个在唱歌,而是在呜呜咽咽,挥泪成海。

歌声是从营外传进来的。

明月如雪,风冷如刀,一曲凄凉悲惋的楚音埙声穿透了空寂的旷野,如泣如诉,让人难忍泪下。营外汉军跟着埙声吟唱。

楚人思家心切,望月流涕,喉头哽咽着,听着这首让他们心碎的楚歌。

楚军的士气本来就非常低落,营中弥漫着强烈的厌战思乡情绪,根本经不起汉军这招毒辣至极的攻心计的打击。虽然他们并没有离开楚营,向汉军投降,但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愿意继续打这场没有任何胜算的战争了,他们渴望着战争早日结束,能让他们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

四面楚歌,对项羽的自信心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项羽阴沉着脸,回到寝帐,看到虞姬还坐在席侧等着他,表情哀婉,项羽的强硬外壳突然被击碎,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那根感情之弦。项羽纵然铁骨铮铮,但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男人,他会笑,也会哭。

项羽突然泪如泉涌,他情绪激动地走到案前,举起案上未冷的残酒,一饮而尽,然后慷慨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历史上著名的《垓下歌》唱尽了项羽心中的苦楚与凄惶。遥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如今却身陷死地,进退不得。当年灞上的四十万诸侯军何在?龙且何在?范增何在?项羽思念故人,泪如雨下。

项羽已经隐隐感觉到他的人生终点就在眼前。

项羽向来信奉暴力美学,纵观项羽参加的那些战役,很少有以智取胜的,多是在优势兵力下对敌军实施大规模围歼。项羽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他没有经历过室外的狂风骤雨,对人生的理解远不如历经苦难的韩信透彻,缺乏在逆境中生存的经历,这也影响到了项羽的临阵决策

垓下之战,项羽并没有明显的战术失误,但两军决战之“势”已不在他手上,韩信已经将项羽所有的生路全都堵死,项羽只能在泥潭中痛苦地挣扎,而且越挣扎陷得越深。

对项羽来说,最好的选择是避免与汉军主力决战,以大跳跃的方式向南直插过江,固长江天堑以守之。项羽沉迷于漳水大捷、彭城之战的胜利中不能自拔,他希望复制当年的辉煌,可惜他遇到了韩信。

项羽的失败原因有很多,有一点很重要,即项羽不擅长战略全局的谋划,他更擅长战术,而韩信在战略和战术领域皆是天才。韩信的北线围楚战略非常高明,从北线不断压缩项羽的生存空间,导致项羽最终变成了孤家寡人。

局势发展到这一步,曾经信心爆棚的项羽还有多少自信?项羽是不怕死的,他手下的弟兄们也不怕死,可没有粮食,不被打死,也会被饿死。摆在项羽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率小股精锐强行突围,不能再留在这里等死了,必须在粮食完全吃光之前突围出去,至于能不能突围成功,听天由命吧。

项羽还在悲伤地唱着《垓下歌》,他的女人却已经泣不成声,哭倒在地。自从在江东嫁给了英武一世的项羽,虞姬就一直生活在浪漫的童话世界里。项羽闯荡天下,虞姬经常为她的男人担惊受怕,但每次项羽都能高歌凯旋,所有的等待都成为甜蜜的幸福。

可这一次,当前楚军执戟郎韩信指挥数十万大军将楚军死死围在垓下时,虞姬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看到项羽英俊的面庞上写满了憔悴和绝望,虞姬心如刀割,却无能为力。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着她的男人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不负项羽之情。虞姬梨花带雨、情绪激动地用楚语唱着她献给她男人的最后一首心灵独白:“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是一枚无人可以阻拦的催泪弹,项羽杀人无数,心冷如铁,却很容易被女人柔软的存在感动,更何况在这个对项羽来说充满死亡气息的地方。听着虞姬绝望而凄美的歌声,霸王已是泪流满面。

流泪的不止有项羽,还有帐中他的侍从们。楚王左右听着这两首时代的哀歌,无不哭倒于地,伏在地上呜呜咽咽。一时间,帐内哭声不绝,让人不忍卒听。

楚营中声震天地的哭声,其实是对项羽这些年来一系列战略的否定,项羽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此时再进行自我批评没有任何意义,项羽现在最需要的是逃出汉军的包围圈,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突围的概率有多大,项羽心里也没有底,但总要强于坐死此地。只是外围汉军数十万,如果带着几万残兵突围,目标太大,很容易成为汉军的靶子。要想突围,就必须放弃大部队,带着少数人强突。至于楚军将士们,项羽抛下他们,其实是救了他们,因为汉军没有屠杀战俘的习惯。

不能再拖了,现在就必须动身。项羽整装上马,八百亲卫骑兵紧随霸王身后,马头对着南方。项羽回首看了一眼已经空无一人的寝帐,轻轻叹着,下令出发。(www.xing528.com)

夜色茫茫,见证着项羽最后的热血。远处,楚歌漫漫,听者神伤。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就是虞姬歌后拔剑自刎为项羽殉情,而史书并没有记载虞姬的下落。在项羽有可能突围成功的情况下,虞姬不太可能自杀,最大的可能是虞姬跟着项羽突围,在途中被汉军俘虏或死于乱阵之中。

南线汉军没有料到项羽会采用自杀式突围方式,并没有做防止项羽突围的准备,而且骑兵向前冲的速度非常快,几乎就在电光火石之间,八百骑兵强行超速,踩过汉军的鹿寨,向外围猛冲过去。

不过汉军人多势众,而且汉营重重,八百骑闯过了汉军第一道营防,后面还有好几道营防,等汉军做好军事准备时,骑兵的速度优势减弱下来。在强突的过程中,不断有楚军骑兵落马,虞姬也已不知去向,项羽的身边,仅剩下一百多个骑兵。

幸运的是,项羽还活着,他已经冲出了汉军的包围圈。乌骓马闪电狂奔,身边百余骑兵急速跟进,风卷黄尘,在朝霞漫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悲壮。

刘邦绝对不会让项羽从自己的手掌上溜掉,否则后患无穷。刘邦立刻派大将灌婴率五千骑兵出营追击项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由于情报得到得太晚,等灌婴率军追杀时,项羽已经争取到了最大的时间差,将汉军五千骑兵远远甩在身后。即使是渡河这样比较麻烦的事情,项羽也有足够的时间寻船渡河,或者直接驭马浮河南下,而成千上万的汉军欲渡淮河,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时间一加一减,项羽的身后已经没有追兵了。

淮河南岸是楚国旧地,汉军在淮南基本没有群众基础,项羽不用担心叛徒的出卖,这也是项羽的一大优势。但让项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偏偏就出了一个“叛徒”,给项羽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项羽之前拼命争取到的时间全部化为乌有。

这是一个不知名的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看到一百多匹战马卷尘而至,为首的大将问他这里是什么所在,去江东怎么走。

项羽虽然是楚人,但他从小生活在江东,对淮南的地理情况并不熟悉。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左一右,项羽不知道该走哪一条路,正好看到这个农夫,便问。旁边已经有骑兵喝令他:此是项王,尔胡不拜!

原来这就是天下闻名的西楚霸王!农夫抑制着心中的狂喜,他举起左手,指着眼前的一条路说:“往左,可通江东。”他的话音刚落,项羽就已经打马远去,一百余骑消失在雾霭茫茫的田野之中。

项羽很快就发现了这是一场骗局,因为他的面前出现了一片盈溢着死亡气息的大沼泽,远远望不到尽头。项羽大骂那个农夫无耻地欺骗了他,却没有思考农夫为什么会欺骗他,答案只有两个字:民心。

项羽调转马头,折回到问路的地点,这个历史上最神秘的农夫早已经不知去向。项羽狠狠地朝地上吐了口唾沫,下令向右路疾进,一去一回,项羽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等项羽狼狈逃到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他已经听到背后由远而近的马蹄声,这是刘邦派来的追兵。而项羽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人了。

死神狞笑着,张开魔爪,逼近了已经走投无路的项羽,这反而激发了项羽骨子里压抑很久的血性。项羽对着二十八个兄弟,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演讲,甚至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项羽对自己人生的盖棺论定。《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达到了极致,但他始终没有明白自己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一步,还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甚至是天意。上天为什么不亡刘邦,偏偏要亡项羽?项羽在坑杀秦齐军民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自己这么做是逆天行事?

刘邦是军事、政治两条腿并行,外加谋略大脑。而项羽迷信暴力哲学,一味施暴好杀,丧尽人心。项羽“卒困于此”,是“上天”对他非正义行为的否定,如果真有天意的话。

如果不站在天下英雄主义,而是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立场上来评价项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项羽确实英雄盖世无双!

汉军已经把“楚军”重重包围,而且不断压缩空间,项羽却把二十八骑分成四队,各冲着一个方向强突,并约定一旦冲出去,就在九头山下(安徽全椒西)会合。不必责怪项羽自分兵势,二十八人VS五千人,分不分开都已经无足轻重了。只要项羽能突围出去,对这二十八位楚军骑兵来说,战死也是值得的,至少他们对得起项羽对他们的承诺。

项羽怒吼着,释放出积郁在心中的所有愤怒,纵马挥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冲汉之骑阵。天下皆知项羽的单骑冲杀能力无人可比,汉军虽众,但他们是没有勇气和项羽单挑的。汉军倒戈披靡,后退数里。项羽纵马前驰,连斩汉军数将,一道黑色闪电炸开了阴云,直向九头山下冲去。项羽在山脚下等了一会儿,陆续来了二十六名骑兵,只有两名骑兵阵亡。

不过汉军毕竟人多势众,很快就又把项羽团团包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关于项羽第二次被汉军围困的地点,历史上有很大的争议,一是乌江(安徽和县附近的长江)西岸说,一是东城说。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虽然提到了乌江,但却是项羽“欲”渡乌江,并不能说明项羽此时就在乌江西岸,在同一篇史料中,司马迁明确交代了项羽的死亡地点——东城。

项羽遇到的乌江亭长,也并非在乌江西岸驭船等项羽,而是在东城劝项羽渡江。从项羽和亭长的谈话中,看出来他们之前就认识,亭长完全有可能听到项羽兵败垓下的消息,北上迎接项羽,并在东城与项羽巧遇。

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但地方千里,还有众数十万,足以和刘邦隔江对峙,但项羽还是拒绝了亭长的好意。他告诉亭长:“我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上灭秦,如今子弟尽亡,唯我独存,即使江东父老支持与汉斗战,我又有何面目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我什么,我心中岂能无愧?”

项羽为什么会拒绝渡江?从项羽垓下突围以来,一直向南逃窜来推断,项羽是想渡江的,如果他自知有愧于江东父老,就应该在垓下战死。

如果《史记》中没有遗漏或后人抄写错误的话,只能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项羽在面临汉军重围时,骨子里的骄傲感再次爆发,他开始鄙视自己的逃跑路线,因为这并不符合项羽的性格。项羽一怒之下,命令二十六人全部下马,操短兵与汉军血战到底,项羽已经不考虑生与死的问题了。

面对数千汉兵,项羽狂笑不止,他此时真正体会到了孤胆英雄的悲壮和惨烈,这不是项羽的追求,但此时的项羽却非常享受这种独属于英雄的快感。什么江山美人,统统抛在脑后,项羽只想在一群男人面前证明他的伟大和独一无二,哪怕这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

项羽力能扛鼎,武力殊绝天下,汉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没多久,几百具尸体倒在项羽的面前,但项羽付出的代价是身中十余处刀伤。项羽的体力是有限的,当他再无力举起剑时,汉军数千之众依然长执矛戟,紧紧围着项羽,只是没有人敢上前去杀死已经奄奄一息的西楚霸王。

夕阳下,北风呼啸,浑身是血的项羽以剑为柱,站在地上喘着粗气,他身边的二十六个兄弟已经战死。项羽已经意识到他绝无可能再冲出重围了,他的伟大人生即将画上凄美的句号,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在项羽的潜意识里,男人就应该像他这么死去。

项羽盯着就在他面前不远处的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这是他的故人。项羽强作笑容,问候吕马童,可吕马童却低着头,不敢正视项羽,他害怕被项羽绝望而从容的眼神杀死。

项羽挤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笑容,告诉汉军:“知汉王已出千金万户购我之头,我今日成全你们,我死后,可取我头献给汉王,以致富贵。”

项羽忍着身上的刀伤,缓慢地举起了手中的剑,置于颈上,仰望苍天,晚霞如魅。他似乎看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容在他的眼前闪过:叔父项梁、熊心、宋义、范增、龙且,还有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

手起剑落,鲜血如注,一个伟岸的身影轰然倒下,一段让人热血沸腾的江湖传奇就此结束。

项羽时年三十一岁。

项羽死后,汉军蜂拥而上,争抢项羽的尸体,或者说他们争抢的只是一块块冰冷的金子。为了功名利禄,汉军士兵和将官们杀成一团,死者数十人,最终只有五个人幸运地得到了项羽的一部分尸首,他们是骑司马吕马童、郎中骑杨喜、王翳,郎中吕胜、杨武。

这五个幸运儿兴高采烈地回到垓下汉营,向刘邦展示了他们获得的战利品。当项羽的尸体被拼接完整后,刘邦抚案长叹、无语,有人看到汉王眼中已噙着泪水,站在汉王身后的大将军韩信同样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孤独感向他袭来。

英雄不怕死,却怕孤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