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自出任汉国大将军以来,平秦、克魏、定赵、降燕、下齐、破楚锐卒,功盖天下,四海侧目,但这些伟大的战役因为没有项羽本人的参加,而略显得成色不足,至少在韩信看来是这样的。
这场预料中的垓下之战,是韩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面对项羽,韩信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韩信苦苦等待的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位年轻的大将军显得非常激动。
从形势上看,韩信完全有歼灭项羽的自信,此时的楚汉局势已经明显朝着有利于汉国的方向发展。
北线:韩信的三十万齐军士气高昂,一路向南挺进。因为楚军主力都在前线,所以彭城已成为一座空城,韩信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彭城,然后继续向南,极大地压缩了项羽的生存空间。
西线北:彭越军像一把利剑,呈西北—东南方向,从大梁直插垓下。
西线南:刘邦的十万军队在固陵高垒深沟,刘邦不善攻,但善守,有刘邦坐镇固陵,项羽基本没有可能向西突围。
南线:汉五年(前202)十一月,淮南王英布和将军刘贾南渡淮河,迫降楚大司马周殷,收淮南以为汉封疆。英布回到他阔别已久的九江国,征召旧部,然后北上灭楚。
曾经威风八面的楚霸王项羽的势力被挤压在北不过彭城、西不过固陵、南不过淮河、东不过垓下的狭长区域内,已经是穷途末路。汉军各部已经得到准确情报:楚军向东急撤至垓下,项羽的下一步战略选择不明。
项羽其实是懂兵法的,他知道“千里一向,并敌杀将”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楚军兵力只有十万,如果分散在各地与人数占优的汉军各部作战,会极大地削弱楚军的反抗能力。与其被汉军各部各个击破,不如将所有主力收缩在一处,然后与汉军打一场大会战,反而有死中求生的可能性。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可以背水一战破赵,项羽为什么不可以背水一战破韩信?
项羽之所以把战场选在垓下,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楚军擅长阵地战,如果楚军背抵淮河北岸与汉军作战,根本无法发挥楚军这个特长。而垓下虽然地近淮河北岸,但距离北岸还有百余里,这么大的区域足够打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
二、一旦垓下之战失利,项羽可以从垓下就近渡过淮河南下,突围至江东,再图后发。项羽后来兵败后拒绝渡河,说什么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实际上项羽是有渡江打算的,不然他为何逃到长江北岸?完全可以在垓下死战,何必突围?
垓下,本来是一个面积并不算大的淮北旷地,因为极富传奇色彩的两方三人——项羽、刘邦和韩信将在这里决定他们各自的前途命运,为天下所瞩目。
这场垓下之战的胜负,将决定天下是将继续推行郡县制,还是保留分封制。
从这个角度讲,项羽和韩信甚至可以被看成一个阵营的,因为他们都崇尚分封制,而刘邦则是推行郡县制的强力人物。不过在此时此刻,刘邦和韩信还是坚定地站在了一起,无论他们之间有多么大的恩怨矛盾,当他们面对同一个敌人项羽时,所有恩怨都将暂时搁置一边。
刘邦要复仇,韩信也要复仇。
在韩信的军队中,并没有大将曹参和灌婴的身影。韩信南下时,曹参留守齐国,防止亲田齐的势力趁机兴风作浪。而灌婴早在韩信南下之前就已经离开齐国,南下开路去了。灌婴的任务是打通齐汉之间的战略通道,同时助刘邦扫清楚军西线的残余势力。
项羽抵达垓下的时间是汉五年(前202)十二月。
此时的天气异常寒冷,雨雪交加,楚军已经在垓下的大片空地扎下了营寨。项羽骑着乌骓,手提大戟,任凭寒风如刀裹着雪粒打着冰冷的脸颊,望着混沌不堪的苍天。项羽把军队陷于死地,只求能在精神上反弱为强,赌上最后一把,至于成败利钝,听天命尽人事而已。(www.xing528.com)
受伤的狮子被困在山谷中,无数只饿狼瞪着猩红的眼睛,号叫着,挟重重杀气,慢慢地汇集在山谷之侧。
项羽已经嗅出了浓烈的死亡气息,他看到了一队队的汉军从四面八方进围垓下,即将完成对自己的完全包围。项羽试图从这个严密的包围圈中打出一个战略缺口,就在汉军在垓下立足未稳之际,项羽突然带领饥饿的军队冲进汉军的阵中。
史料上并没有说明项羽攻击的是汉军哪支部队,甚至连攻击方向都不清楚。但从项羽把垓下当成渡江南撤的跳板来看,楚军的攻击方向应该是南方,对手应该是刘贾或英布的军队。
这场战斗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他没有达到突出重围的目的。
在汉军重围楚军的四个方向中,其实南向的位置最为重要,一旦让项羽从南向破围而出,汉军各部精心准备的大合围战略将彻底失败。这也是刘邦为什么突然派刘贾、英布提前抄袭淮南的重要原因,就是要截断项羽的南逃路线,为汉军的大合围战略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
面对项羽几近疯狂和绝望的攻击,南线的汉军就像一道铜墙铁壁,将项羽死死顶在淮河北岸。项羽没有突围成功,只好绝望地回到大营,利用深沟高垒,和汉军顽抗到底。困兽犹斗,项羽还要在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的死亡率中寻找那百分之一的翻盘机会。
汉军是不会给项羽任何喘息之机的,各部汉军已经抵达各自的作战区域,刘邦、韩信、彭越、刘贾等汉军主力部队从各个方向将楚营围得水泄不通。汉军倚仗人数上的优势,对楚军实现了至少三层包围,史称“汉军及诸侯兵围(楚)之数重”。
在四面汉军中,韩信的三十万齐军无疑是此次歼灭楚军残余的王牌主力,刘邦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如果韩信不来,很难相信刘邦有胆量向项羽发起战略总攻,最多只是战略僵持,零敲碎打地消耗项羽实力。
不能说其他汉军是来“打酱油”的,他们的作战任务也非常繁重——务必将项羽死死拖在垓下。但他们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就要闪出一条金光大道,让大将军韩信一战封神。
现在的汉国军界,已经没有人敢对韩信不服气了,他们甚至都成了韩信忠实的崇拜者。汉国能以弱小之势对强大的楚国实现漂亮的大翻盘,韩信居功至伟。天下几乎是韩信打下来的,由韩信来完成对项羽的最后一击,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在战神项羽面前,刘邦是没有任何自信心的,从这次垓下之围的布兵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韩信的军队从齐国向南而来,应该驻扎在垓下之北面,也延及东、西两面,呈扇形之势包围楚军。齐军三十万处在围楚的第一线,韩信居中阵,蓼侯孔熙居左阵,费侯陈贺居右阵。刘邦处在第二线,藏在韩信的身后,周勃和柴武处在第三线,是谓三重之围。
汉军对楚军的三重之围是大有讲究的,并非是处在二、三线的汉军对楚军有多少的畏惧心理。韩信新训练出来的三十万齐军在汉军各部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由齐军出头打饥饿涣散之楚军,胜算较大。一旦战局僵持不下,二、三线之汉军立刻补上,对楚军实行车轮战术,打不死项羽,也要耗死他。
刘邦居中阵,既不是刘邦畏惧项羽,也不是韩信不想让刘邦立功,而是对刘邦的有效保护。擒贼先擒王,刘邦是汉军的主心骨,项羽肯定在打刘邦的主意,一旦刘邦有个三长两短,汉军将不战自溃。
汉军兵多粮多,斗志高昂,仅韩信亲自指挥的就有三十万军队,还不包括他的两位部下孔熙和陈贺各自率领的数万众。有韩信在前,项羽基本没有可能靠近刘邦,即使韩信顶不住项羽,第三线的周勃、柴武的数万汉军会立刻冲到前阵,保护刘邦。
垓下之围,韩信所部吸引了近乎所有人的目光,但却忽视了韩信身边两支不太起眼的军队——孔熙、陈贺所部。二人都是韩信的部将,按常理讲,韩信应该把他们的军队调为己用,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楚军,以四围一,如何不胜?韩信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有意分孔熙、陈贺于两侧。
表面上看,韩信这么用兵,是弱化了自己对项羽的兵力优势,实际上这正是韩信用兵的奥妙所在。韩信在垓下之战的战术思路,综合来说,是秉承了《孙子兵法·势第五》中“以正合,以奇胜”的作战理论。韩信用重兵做饵,引项羽出洞,楚军必成一字长蛇阵追击韩信,如此,孔、陈两部汉军从两侧截楚军之腰,使楚军首尾不能相顾,韩信再旋师反击,一战杀楚。
韩信太了解项羽了,越是面临险境,越能激发项羽心中强大的小宇宙。他知道汉军的重重包围,势必会让项羽再次破釜沉舟,与汉军决一死战。韩信并不畏惧项羽,虽然他知道论单兵作战能力,项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韩信并不擅长疆场决杀。
项羽尚力不尚智,韩信尚智不尚力。是力强者为王,还是智多者为王,历史即将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