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儿亮啊打得响,杀得鬼子叫爹娘,刀儿快,好厉害,砍掉鬼子的狗脑袋。”
——抗战歌曲,《擦枪歌》。
大刀是中国自古即有的冷兵器,制造工艺简单,材料容易取得,随处均可生产,因此是一种抗战时常见的辅助武器。一般而言,大刀在旧编制、装备的部队中比较多,如西北军即非常重视大刀的使用,并聘有专人教习刀法,是部队日常训练的一部分。新式编装的国军,由于火力较强,并不重视大刀的使用。
抗战时期的香烟卡,题字为“吾军大刀队之演习”
FN 1924式外贸型刺刀
两种不同的Vz-24刺刀,上方的没有枪口环,当时国军使用的应是下面的型号
常见的大刀旧称“鬼头刀”,刀身厚,刀头宽,使用时两手握住刀柄,以增加砍击的力量。大部分大刀的构造都很类似,打出刀身及刀柄之后,配上刀格,在刀柄上用两块木片夹住,以布或皮包裹即成。一般握柄之后还有一个圆环,多绑上红巾,这是自古以来即有的传统,其目的据说是在搏击时,用来混淆敌人的视线。
大刀相较于武士刀,大概可以写一本专书。简单地说,这是两种不同着眼点的武器,大刀粗重、讲弹性,主要用于砍劈,武士刀精致、讲硬度、锋利。大刀砍下去,武士刀是无法抵挡的,尤其是用大刀的士兵已经心存拼命之念,不遮不挡,往往将日军连人带刀砍成两段。
记述“一·二八”淞沪战役的一套香烟卡之一,题字为“大刀队之神勇”。由此可以大致看出国人对大刀的观点
抗战时有名的歌曲《大刀进行曲》,是抗战初期开始流行的一首歌曲,在抗战期间成为激励民心的有力武器。但是这也仅止于苦中作乐而已。大刀固然在近战时十分有效,现代战争中,在飞机大炮的火力之下,一阵滥炸,便多半溃不成军,哪有机会与敌人比刀法?一般大众文化中,对大刀、大刀队过分的渲染,反而模糊了重点。若是我们有大炮、坦克、飞机,何必还要大刀?重点要发展工业、研制军械、训练士兵,而不是人人苦练刀法。英、美装备训练出来的驻印军,火力强大,汤姆逊冲锋枪比大刀好用得多。另一大好处是,士兵不用跟敌人拼命,大家换个边,这次让日军组敢死队来拚命。
大刀最有效的战术用法是夜袭敌阵,由于敌我不分,投鼠忌器,多半只有进行白刃战,这时大刀比武士刀、刺刀都要来得有效。但是夜袭、突击得先知道敌人的位置。抗战时,国军常常搞不清楚日军在哪里,等到追上了,日军早已烧杀抢掠一空,扬长而去。
在阵地防御时,大刀的效果亦非常有限。日军多以优势火力压制我方阵地,有些指挥官会构筑二线阵地,在敌人炮火延伸之后再进入前缘阵地,待日军上来时再迎头痛击;但多数时候,在一阵炮轰之后,正所谓“金有狼牙棒、宋有天灵盖”,我军已经所剩无几了,惶论与敌人拼命。
敌后游击队有时武器不足,拿把大刀至少可以壮胆,亦算是聊胜于无。
上海青年音乐家孙培元(化名麦新)于民国26年(1937年)7月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广为流传,发表时副题为《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
“30日,时值黑夜,伸手不见五指……我官兵以手摸抚,穿粗棉布衣者为自己人,穿光滑卡叽布军衣者为敌人;发现敌人即以刺刀刺杀。因此,枪枝碰撞声,与被刺者之惨叫声,时起时寂……”
——衡阳保卫战战斗经过,白天霖。
刺刀的构造比较复杂,有弹簧、固定锁、刀鞘等需要加工的零件,对当时中国的一般工艺水平而言,不是一项容易的事。因此从中国自行制造现代武器以来,刺刀的生产数量一直不敷使用。
汉阳式刺刀,刀刃长390毫米、全长(不带鞘)515毫米(王立东拍摄)
这是所谓的中正式步枪短刺刀,相信是1949年之后生产的,刀刃长280毫米、全长(不带鞘)416毫米(王立东拍摄)
相信是战后用缴来日式三十年式刺刀改造的中正式刺刀,注意其握把尾端的“鸟头”与一般的中正式刺刀稍有不同
抗战前曾经大量采购比利时的刺刀,用来补足不敷之处,因此军中比利时的1924式刺刀相当普遍。
国产刺刀已知的主要有四种:
1.中正式的长刺刀,刀刃为英式,早期用金属鞘,抗战后期21厂生产的中正式的长刺刀,改用皮鞘。(www.xing528.com)
2.汉阳式的刺刀,分长、短两式,长式刀刃为日式的单刃偏锋,短式刀刃为德国毛瑟式。汉阳式刺刀与中正式刺刀的固定方式、刀格长度不同,不能通用。
3.元年式的刺刀,刀刃为毛瑟M1895式,双锋,中央有背脊,无血槽。
4.所有的国产刺刀,刀鞘上的皮套固定钮都是圆扣型的,皮挂无刀柄扣。辽十三式的刺刀另成一家,刀刃较短,刀格类似日式前弯。
相关刺刀型号,请参见对应步枪各章节。
抗战胜利之后,曾将大量缴获的日式三十年式刺刀,改装为中正式及汉阳式使用,此类刺刀因而具有日式刺刀的刀刃,但并不是抗战时期的产物。
除了正式兵工厂生产之外,各地亦有刺刀生产,其型号及长短即无一定的规格,但都为抗战军械补给作出了贡献。
短剑为军官穿军常服或礼服时佩挂,又称中正剑、军人魂。其实不是武器,只是一种装饰品,除了一小部分为军校、训练班、地方军事首长赠送之外,多数为个人订做。而且有明文规定:
“第一项 陆海空军所规定之短剑必须现职陆海空军军官佐着军常服时佩带之。
第二项 陆海空军军官佐所佩短剑一律自备,公家概不得发给。但由本会委员长特予赠给者不在此限。
第三项 陆海空军各军事学校于毕业时,其成绩优良,考列的五名者,得呈请本会核给短剑。
……
第七项 承制此项短剑店铺,规定由军政部指定,呈报本会备案。凡未经军政部指定者不得承制之。”
短剑的形状规定为:“全长三十九厘米,剑柄长十一厘米二毫米,护手厚三毫米,鞘长二十七厘米五毫米,剑柄宽三厘米,鞘口宽三厘米,尾宽二厘米二毫米;剑柄用玳瑁制,柄之两面中央及顶上均包铜镀金平镌梅花花纹,玳瑁部分箍以斜形金线,护手亦铜制镀金不镌花纹。鞘身为白色镀镍但鞘口及鞘尾均包铜平镌花纹,鞘口包铜长三厘米二毫米,鞘尾包铜长六厘米,剑刃长二十六厘米,剑柄与剑鞘相连接处置弹簧开关一。”
佩带时,在扎紧武装带后,佩剑直垂于左股外侧,下不过膝、上不过腰。虽然其样式亦有明文规定,由于中国幅员广大,兵员众多,各地所制之剑,往往有很大的差异。
抗战时5种不同的短剑,基本设计一样。除了长短不同,注意剑柄印记的差别
《欢迎》,陈烟桥,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全国木刻协会,开明书店,1946年12月初版。小草艺术工作社提供
军官穿着军常服时,配带短剑的方式(联勤总部照片)
二十四年服制条例中的短剑设计样式图
二十四年服制条例中的短剑吊挂设计样式图
短剑只是一种服饰佩剑,一般均不开锋,除了佩挂,也没有什么特定的用途。以往有人称之为“自杀剑”、“成仁剑”,以为是作战失利时用来自裁之用,这是以讹传讹。中国军人,历来除了奇耻大辱的战败情况之外,并没有战败即要自杀的习惯。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了便盖棺论定,再没有翻本的机会了。况且,军中各种枪械武器多得是,如果真要走上自绝的路,拉个手榴弹就是,犯不着选择这种既缓慢又痛苦的方式。
[1] 1码=0.9144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