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产抗战机密档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

国产抗战机密档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

时间:2024-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巩县兵工厂在民国26年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月产25挺,后来也并未大量出品,产量反而比不上21厂、51厂等后起之秀。中国台湾生产的末代捷克式系列41式轻机枪剖体枪,口径30-06,60厂生产。21厂与51厂是抗战时两个最主要的生产厂,51厂在民国30年6月首次生产出100挺捷克式轻机枪,该年共生产450挺。

国产抗战机密档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

民国33年军委会驻滇干训团轻机枪训练,图中有4支比造勃朗宁自动步枪,3挺捷克式轻机枪

1920年,捷克的枪械设计师哈力克(Vaclav Holek)在布拉格军械厂(Parga Zbrojovka,Prague Armory)开始设计一种新型的轻机枪。哈力克后来加入了勃诺国营兵工厂,协助完成了生产蓝图和生产公差。先导型称为布拉格26式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样枪于1926年4月由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同年开始正式量产,定名为勃诺国营兵工厂26式(Zbrojovka Brno vzor 26,ZB-26),这就是后来在中国广为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

民国16年至28年(1927~1939年),捷克的记录显示一共运交中国32272挺ZB-26。其中17163挺是国府在民国26年至28年(1937~1939年)所购;最后一批100挺在民国28年(1939年)4月运出。另外广东在民国19年(1930年)采购了1000挺、西北军在民国19年至21年间(1930~1932年)采购了1332挺。

捷克式轻机枪首先由大沽造船所在民国16年(1927年)仿制成功,由此开始,各兵工厂纷纷相继仿造,一直到抗战之后,已是国内最主要的轻机枪。民国23年(1934年),兵工署决定采用捷克式为制式轻机枪,“此项轻机枪,国内各处皆曾仿造,以大沽所造者为佳,但已无图样样板,故零件尺寸,不甚准确,不能互换,所用之钢料亦不适宜。”

民国23年(1934年),财政部向捷克厂订购轻机枪5000挺,兵工署即透过财政部向该厂索取工作图及样板等件,但因订购数量太少,该厂只允许赠送验收样板一副。兵工署即派技术员2人,工匠1人,前住该厂监造,令他们注意制造过程,返国后开始自行绘制全套工作图。计划完成之后,交给巩县兵工厂筹备制造。巩县兵工厂在民国26年(1937年)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月产25挺,后来也并未大量出品,产量反而比不上21厂、51厂等后起之秀。

民国25年(1936年)夏季,兵工署又重新与捷克兵工厂协商,设厂自制捷克式轻机枪。当时捷克厂曾计划派遣代表来华,制订具体计划,不料“七七”事起,捷克厂变卦,事遂中止。

中国台湾生产的末代捷克式系列41式轻机枪剖体枪,口径30-06,60厂生产。该枪与加拿大造勃然式轻机枪一模一样

21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

ZB-30及ZB-26枪管的比较。左上方为ZB-30,注意其防火帽底部的瓦斯调整钮,右上方为枪管插入枪匣部分的比较。两者不可通用

当时曾想转造丹麦的麦迪生轻重两用机枪,不料刀具及图样于民国29年(1940年)6月在滇缅公路被日军炸毁。筹备中的51厂,原准备专事制造麦迪生轻机枪,只好回头生产捷克式轻机枪;51厂于民国30年(1941年)9月在云南昆阳海口正式成立。

21厂与51厂是抗战时两个最主要的生产厂,51厂在民国30年(11941年)6月首次生产出100挺捷克式轻机枪,该年共生产450挺。民国31年(1942年)51厂与22厂合并为53厂,是当时制造捷克式轻机枪的主要工厂,抗战中平均月产达300余挺。由民国31年(1942年)1月至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该厂实造捷克式轻机枪14920挺。至民国34年(1945年)时,月产量虽达430挺,但尚未达到当初预计的产能。53厂的产量虽高,但因材料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其质量最差,常有不能自动射击的问题。

木箭弹(Wood Tip Blanks)

19世纪末开始,军队大量装备后膛枪,即使用木箭弹。清代的文件显示,国内的各机器局,亦曾生产木箭弹。

木箭弹的主要有三种用途,其中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军事演习使用的弹药。弹头一般用较软的木料,削成子弹的形状,以代替金属子弹。弹头一般为中空,以便在穿过枪管时受压碎裂,出膛之后即四散而不至于伤人。同时木料的密度低,因而弹头甚轻,即使出膛之后不完全裂成碎片,也无法飞行太远。演习时,分成两方,不但可以演练部队的各种进退之式,遭遇时,更可进行实际射击,提高演习的真实性。

捷克式枪机作业示意图。上:枪机在闭锁位置,枪机后上方抵在枪匣上形成闭锁;中:联动杆因瓦斯气的作用后退,枪机脱出闭锁位置;下:联动杆继续后退,带动枪机,完成开锁、退壳,同时压缩复进簧,如果此时扳机是扣着的,联动杆会受力向前并将枪机尾端上推,形成闭锁,当联动杆定位时,撞击撞针,引起击发

自动武器流行之后,木箭弹又多了一个优点,在子弹通过枪管时,可以短暂地保持压力,迫使系统工作,达到自动目的。一般自动武器会在枪口加装一个特别装置,将枪口缩小,迫使弹头压碎,而且一目了然,不至于与发射实弹的配置混淆。木箭弹的第二种用途是作为假弹,供士兵练习装弹,以熟悉枪械的操作。弹头用较硬的木料,以便持久使用,没有装药。第三种用途是用来发射枪榴弹,如德国的K98k枪榴弹发射器(Gewehrgranatger?t),即使用装药的木箭弹,来发射枪榴弹。弹头亦用较硬的木料制成。

三种不同用途的木箭弹,自然不能混用,一般多按用途将弹头漆成不同颜色,以供区分。

军政部兵工署所属兵工厂产量及制造费用表(战时生产局制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收口型空包弹(Crimped Blanks)开始流行。即不再装上任何弹头,仅是将弹壳稍微加长,以夹具将其收口即成。除了成本较低之外,因为没有任何物质出膛,使用上也更为安全。但是使用此型子弹的自动武器,在空包弹发射器(Blank Firing Device)的设计上,需要更新。一般采用枪口限制的办法,或是在枪口插入一根金属棒,只留下很小的出口,或是加装一个枪口装置将出口缩小,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延长瓦斯汽留在枪管中的时间,以便完成自动作业。

国府士兵演习的照片,注意其捷克式步枪装有木箭弹发射器(原刊于战时画报第九期)

电影事业发展之后,战争片是很受欢迎的题材。电影中使用的武器,要求尽量与实物相同,并且讲究声光效果,因此在设计上又与军队的要求不同。外观上不能一目了然,看得出是装了空包弹发射器。以捷克式轻机枪为例,即在枪管中旋入一个钻了小洞的螺柱,以达到自动作业的效果。世界各国的重演会玩家,也是按此要领实施的。

由左至右:7.92毫米尖弹、7.92毫米圆弹、7.92毫米木箭弹及7.92毫米收口

木箭弹的弹头多为中空,装药亦少,弹壳中塞入棉花,使枪药不因运输震动改变其粒子大小,致使燃烧过快,增加膛压

发射夹口型空包弹的捷克式枪管,在取下消焰器后,可以看见装上的螺柱。右为取出的螺柱,并可看出枪管内车出的螺纹。此枪管为作者在美西中国战区重演会上与日军重演玩家作战之用

21厂在民国28年(1939年)接收了20厂的原为华兴机器厂的轻机枪厂,以及刘湘的重庆武器修理所之后,加以扩大,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21厂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改进,到民国31年(1942年)已达标准化,各种零件亦可互换。此外,21厂生产的捷克式轻机枪的枪匣,不像其他厂。由整块钢材铣削成形,而是先采用锻造的方式,制成粗坯,再进行加工,据称可节省钢料三分之一以上。

阎锡山所创建的西北实业公司所属西北铸造厂,民国24年(1935年)起,开始制造捷克式轻机枪。太原沦陷后,西北铸造厂一部分辗转迁到四川广元,成立广元分厂。民国30年(1941年)起,专造捷克式轻机枪,月产达150~200挺。

民国24年(1935年),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抗战时改名为41厂,月产约260~300挺。

ZB-26装在枪口代替防火帽的木箭弹发射器

民国27年(1938年),浙江铁工厂,也开始生产改良型捷克式轻机枪,称为“七七式轻机枪”,月产60挺。浙铁生产的捷克式,后插梢为方形、弹匣改在右侧、枪机改为圆形、照门如同步枪,在正上方,并有调节瓦斯气的装置。机匣上打印“七七式”。

ZB-26在中国没有本土化的名字或型号,而只是统称为捷克式轻机枪。操作时,枪手将上防尘盖推开,拉机柄,枪机会固定在后,插入弹夹,即完成射击准备。扣扳机时,枪机向前,推送第一发子弹进膛当枪机闭锁到位时,撞针即将子弹击发。在枪机向前时,亦同时将下防尘盖打开。退壳时,枪机将弹壳拉出,在上方的顶壳挺将弹壳向下抛出,撞击到扳机部前方的橡皮缓冲锥,弹壳向枪前方弹出。

ZB-26轻机枪的自动方式为气退式,闭锁方式为枪机升降式闭锁,在后方闭锁,因此会有弹壳易于毁损的问题。这不只是理论上的缺陷,25厂的文件中曾指出:民国32年(1943年)时,为了防止弹壳在捷克式机枪中损坏而引起故障,在不影响外部尺寸的前提下,特别将弹壳加厚,“适当地”解决了底部铜壳涨大的问题。由此而知,的确有枪机后缩(如果金属材料不佳,问题更加严重)的问题。ZB-26的原始设计,只能使用尖弹,不能使用重尖弹;由上面这段记载显示,中国当时生产的捷克式,也只是使用普通尖弹。由于重尖弹的枪口初速不同,枪药燃烧周期也不一样,对于捷克式轻机枪几乎是在枪口集气的瓦斯系统而言,子弹的差异会对操作系统产生过大的负荷,或是影响作业的可靠性,因此后来ZB-30加入了瓦斯调整钮。ZB-33及Bren则将整个操作系统缩短,在枪管中间集气,都是为了改进其可靠性,降低对不同子弹的敏感性。

四川刘湘的第21军修理所生产的捷克式枪匣印记

浙江铁工厂生产的改良型捷克式轻机枪,弹匣装在右侧面、枪栓改为圆形,枪匣上有步枪式的表尺,称为“七七式轻机枪”

1942年3月,第185师国府士兵正在进行轻机枪训练。罕见的钢盔正面喷涂青天白日徽。黑线为原编辑切割记号。185师为长江上游江防军之一部,原为武汉警备旅扩编而成,由第18军陈诚部抽调主官编成,是蒋介石的警卫部队,并常为珞珈山军官训练团演示

捷克式轻机枪在归零时,是按枪管而定的。蜗轮式表尺调在200米,射击25米及100米归零靶。如需修正左右风偏,准星可用工具冲移,如果高低也需要修正,就必须更换一个不同高低的准星。在上火线之前,每支枪的每一支替换枪管都必须经过归零程序。原厂的规格是每一支枪配一支备用枪管;参考书目30中,轻机枪由枪手及助手两人操作,射击时空弹夹由枪手取下,助手装上新弹夹并默记弹夹数,在装上第10个弹夹时大声报出,即更换枪管。9个勃然的弹匣为270发,捷克式轻机枪则应是13个弹匣。但是此项条目并未提及射击情况。是慢速的点放还是急火射击呢?在不同的情况下,枪管温度升高所需的时间也大有差异。在急火射击时,更换枪管的时机应远小于上述的270发。原厂使用的钢材来自斯柯达厂(Skoda),是全世界最好的钢料。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的《机枪大全》(The Machine Gun)中声称,即使枪管打红,立即丢到冷水中也没有什么大碍。

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匣由枪的上方插入,弹壳由下方排出,排弹的部分有防尘盖,在拉枪机时自动打开,下方排弹的好处是不会因排出弹壳的反光,泄露射击位置。同时,弹匣在上方至少有3个好处:一是捷克式轻机枪卧姿射击时贴地较近,射手暴露的部分少;二是可以避免弹匣压到地面,引起故障;三是不会被尘土、泥浆污染。缺点是在同一地点射击一阵子之后,如果没有橡皮缓冲锥,且地方又狭小的话,弹壳会堆积起来。还要注意不要让排出的弹壳又弹了回来,卡住作业导杆。

由于弹匣挡住了视线,准星和蜗轮式表尺偏离枪的中心线,在枪的左侧,因此捷克式的瞄准线与弹着点,无论距离,左右相差一吋。如果射手像一般射击时以腮直接贴在枪托上,视线可能会被弹匣挡住。

国产捷克式枪匣印记,左起分别为51厂、53厂(51厂改用22厂光学厂徽)、21厂早期,21厂后期,41厂早期及41厂后期的印记

捷克式轻机枪使用的六联装皮弹包(作者按历史图像复制)

国产41式配发的快速装弹器。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当时国产捷克式轻机枪有可能也有使用此种中国独特的快速装弹器,到了20世纪末,美军仍在使用类似的装弹器为M16弹匣装弹。此种装弹器操作起来虽没有捷克原厂的快速,亦较费力,但制造容易、携带方便,只要士兵熟悉使用,仍然可以在几十秒内装好一个弹匣

21厂工人组装捷克式轻机枪的情形

在津浦线作战的国军。注意图中的捷克式轻机枪使用小型的三脚架及30发的弹匣(图片来自良友134期,民国27年2月号)

在圻口前线作战的国军。与上图相距千里的战场,出现了相同的脚架及弹匣。相信是当时国内所自制(图片来自良友135期,民国27年3月号)

藏于英国DoD博物馆的捷克原厂20发及30发弹匣比较。30发弹匣产量少,极为罕见。从图中看来,中国也曾经仿造(Chuck Karmer提供)(www.xing528.com)

捷克式轻机枪的扳机前方,有一个橡胶的缓冲锥,其目的是用来向前引导退出的弹壳向前抛出,由于其材质的关系,现有的实枪多无此物。缺少缓冲锥的枪,有时弹壳会打到手、有时弹壳会弹回排弹口。图中的装置是作者按原品自行仿制的替换品

捷克式轻机枪提高作业可靠性的一些设计:枪机及瓦斯杆的两侧都有凹槽,可容纳进入枪匣的杂物,不致影响作业;瓦斯杆每节亦有凹槽,容纳污物。瓦斯管本身有小洞,可将积炭及杂物挤出。凹槽同时有减重的功能

ZB-26的弹匣快速装弹器,直接将装在漏夹上的子弹压入,一次可以压装5发,装满一个20发弹匣只要几秒钟。英式勃然及日式九六、九九式机枪均仿造此种装弹器

可以作为教学典范的捷克式轻机枪操作图,应是军校出操的照片。两旁为鹿呰障碍,中间留出火力线,对来犯敌人进行侧射,以交叉火力消灭之。注意射手背了一个帆布袋,内装备用枪管。左侧的副射手可以看出带有盒子炮的弹包,可见其武装为盒子炮,以保护射手(杨烨提供)

装弹器附有一个皮带夹,供皮带穿过。装弹器可以挂在夹上,将手柄折起即可固定。需要使用时,打开手柄,旋转出定位,即可将装弹器取下

日军在中国俘获的捷克式轻机枪、运输用木箱、装有木箭弹发射器的枪管及装弹器。枪匣上依稀可以判别印有“民国××年造”字样。此张照片亦可证明当时捷克式轻机枪不但配有装弹器,而且装弹器亦可能为国产。东京游就社发行“满洲上海事变纪念绘叶书”明信片之一

西班牙仿造的ZB-26,称为Fusil Ametrallador,又名FAO,与ZB-26完全兼容。每支枪都附有一个工具盒,其中包括备份零件。右边是工具盒中零件盒打开的特写,上方的格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了撞针、退壳顶、退壳钩、准星、插销等小零件,下半部的右边为各式弹簧、左边即是退壳用的缓冲锥。兵工署当时应该也有生产用途相仿的小型工具包

军校生学习操作捷克式轻机枪的照片,地上未见有空弹壳,所以亦不是进行实弹射击,其射击姿势可以作为参考标准(杨烨提供)

有些现代照片显示射手以左手握住枪匣下部,这表示拍照的人和相片中的人从来没有射击过捷克式轻机枪。如果真的那样握枪,一来枪匣在射击时会产生热度,要不了多久就握不住了,更重要的是,炙热的弹壳会正好落在手掌心。正确的左手位置是放在枪托上,亦可以贴腮,来提供射手适当的瞄准线距离。早期的勃然机枪甚至在枪托下方加了一个握柄,供左手握住。

ZB-26有一个设计得很好的快速装弹器,可以将10~12个装了子弹的桥夹放在装弹器中,压一次拉柄,可以装5发子弹,桥夹自动落出,装满一个20发的弹夹仅需要几秒钟。刘副雁在抗战时担任工兵连连长,他在《巫峡护舰射伤敌机授奖》一文中回忆道,“我自己紧急抓起机枪,装上弹夹,两脚架搭在栏杆上,背靠近一个栏绳支柱,对空瞄准。六架敌机,又是各个俯冲……我对准俯冲敌机正拉起机头的后尾巴,就是一口气的连放,另一面喊船上速找装弹机装弹夹。”可见当时的捷克式轻机枪也配发了或是原厂型号,或是国产型号的快速装弹器。

捷克式轻机枪在抗战前及时出现,为国军提供了强大可靠的第一线火力,历经百战,写下了不朽的荣光。

启拉利轻机枪是由启拉利及恩得(Kiraly and Ende)所设计,由瑞士军火公司(Schweizerische Industrie-Gesellschaft,Neuhausen,SIG)制造,并未被瑞士军方采用,只是小批量商业生产。

瑞士造启拉利轻机枪,美国掳获

国府在民国17年至民国27年(1928~1938年)之间,一共向瑞士购买了3025挺启拉利轻机枪、备用枪管及44550个弹匣,民国17年(1928年)12月广东军政府也购入200挺启拉利轻机枪、备用枪管及4000个弹匣。它曾经是国府军队的主力轻机枪。

四川的华西兴业公司华兴机器厂,原是一个民营企业,由四川广安人胡仲实、胡叔潜兄弟于民国21年(1932年)创办。民国22年(1933年),在刘湘的支持下,购买了上海中国铁工厂的生产设备,在重庆大溪沟创办华兴机器厂。该厂民国23年(1934年)开始生产启拉利轻机枪,至民国25年(1936年),一共生产了3批共6000余挺启拉利轻机枪。

台儿庄战役时,第125师第746团在整补时“每连补充轻机枪3挺,是重庆制造的花筒式轻机枪”。即是国产启拉利轻机枪,亦指出了国产启拉利轻机枪套筒上圆形散热孔的特征。

该厂在民国26年(1937年)10月为国府征购,改名为四川第一兵工厂,继而改为20厂机枪厂,最后其轻机枪厂于民国27年(1938年)并入21厂;民国28年(1939年)后生产捷克式轻机枪。

记载的拆卸程序为:

1.拉枪机向后;

2.扳保险机向后、卸下;

3.卸下复座机(笔者注:即下图中之枪栓套);

4.取下枪管;

5.取下枪托。

由此可见,虽然启拉利轻机枪可以更换枪管,但绝不像捷克式轻机枪那样简单,必须将整枪大部分解之后,才能进行。

金陵兵工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曾仿造法国的Chauchat(CSRG M1915)自动步枪。总共制造了100余支,由于使用性能不佳,随即放弃。

民国28年,我军在湖南平江追击日军,注意启拉利轻机枪的枪管罩布满圆形的散热孔,与一般的长形不同,应是国造版本。(中国台湾国史馆藏)

“一·二八”淞沪事件时,国军在上海北站阵地,配置汉阳造步枪与一挺启拉利轻机枪的士兵

“一·二八”淞沪事件时,中央援军以启拉利轻机枪作防空射击

KE-7的作业图,枪管后退打击加速器,枪机由枪匣上的凸轮下压脱出与枪管的闭锁

宁造Chauchat自动步枪,日本军方照片

法国Chauchat自动步枪的剖面图

Chauchat为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制造的自动步枪,发音类似“朽朽”,是世界上第一把量产配发的自动步枪,观念上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原口径为法国的8毫米 Lebel,后来美国参战之后,法国将其改膛为30-06,供给美军使用,由于修改得不好,故障率很高,美军士兵多有将其丢弃者。其弹匣镂空,原本是为了射击手可以清楚地看到还剩多少子弹,但是在战场上飞沙走石,变成异物的收集孔,更增加了其故障率。由此传出其恶名,至今仍被人以为是有史以来最不可靠的枪械之一。

辽造17年式轻机枪仿自日本大正11年式轻机枪,民间俗称“歪把子”,因枪托的形状十分怪异,而且偏向一侧。这型枪最特殊的地方是它的供弹系统;在枪的左侧附有一个弹斗,只要将五联装的子弹连桥夹放入,供弹系统可以将子弹抽出上膛,不需要专用的弹匣或弹链。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设计,步兵可以将他们的备用子弹与轻机枪通用,没有一切与弹匣有关的延宕与可靠性问题。东三省兵工厂至“九一八”事件为止,一共生产了400挺17年式轻机枪。

辽造17年式轻机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实际运用上,由于当时日本人设计与制造工艺的问题,11年式机枪的膛歇无法准确掌握,为了野战时避免炸壳、拉断弹壳等问题,要求使用经过润滑的子弹。因此进弹系统上有一个油刷,必须要保证供油,在子弹入膛之前刷上一点油,使弹壳在弹膛上稍微移动,以弥补膛歇不稳的问题。近代玩家们发现,只要枪械保持清洁,间隙正常,射击时,子弹没有上油,机枪也可以正常工作。

这个弹斗的机械部分过于复杂,若是没有保持清洁,容易发生故障,因此日军在后续的发展中,也摒弃了这个弹斗的设计。

11年式机枪是侵华日军的制式配置,其后续的96式及99式机枪都无法达到足够的产量将其完全取代,因此直到抗战结束,仍是侵华日军的一线武器。

许多抗日游击队也经由各种渠道弄到日制的11年式轻机枪,因而可以与三八式步枪达成子弹互通的目的。是使用很广泛的一种武器。

国内除了东三省仿造的17年式之外,也有向日军采购的11年式,只是因为弹药供应的问题,到抗战时一线部队大概已经不再使用了。

“一·二八”淞沪战争时,中央援军以日制11年式轻机枪射击日军

图1、图2、图3为11年式机枪的进弹系统,使用5发桥夹,由连动杆带动底板送弹,同时底板上的一个斜槽亦导致上下移动,嵌入桥夹子弹间的空隙,确实带动子弹。图中为了清晰起见,略去了桥夹

抗战前夕兵工署在上海测试麦特森轻重两用机枪,图中的脚架即是所谓的“软脚架”,注意其右手放在扳机握把上(联勤总部图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