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进口手枪及其生产商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进口手枪及其生产商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前国府即从比利时进口不明数量的此型手枪,带有木盒。这一型手枪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有的交战双方都生产配用的手枪,轴心国由比利时的FN公司生产,同盟国则由加拿大的英格力斯公司生产。1921式手枪明显受到勃朗宁1910/22式等设计的影响,枪管固定在枪身上,以强力复进簧缠绕在枪管之外,作为抵制过早开锁的安全机构。

抗战机密档中日军进口手枪及其生产商

1910式俗称花口撸子、亦称十子连。1910型是勃朗宁继1900/1903式之后又一成功的设计。虽然仍是无闭锁的反冲式设计,但总体设计更为成熟;枪管下方以枪匣凹槽固定,大部分解由枪口开始,复进簧环绕枪管、握把保险等,均是后世广为采用的设计。

1922式是1910式稍加修改、放大后的型号,亦称为1910/22式。1922年,勃朗宁为满足南斯拉夫军方的需求,改变了1910式的设计,将枪放大、枪管加长等,虽然不是非常出名的手枪,但是也被广泛使用。

FN 1910式及FN 1910/22式的大小比较

FN 1910式枪口环上分解时用的防滑“滚花”,给了它“花口撸子”的名称

比利时FN公司在1935年生产的强力型手枪,有皮套及木托,有的只有木托而无皮套,但仍有装置皮套的钻孔(瓦伦丁·H.克里斯特曼(Valentine H.Christmann)藏枪)

勃朗宁的最后设计,由沙伊夫(Dieudonne Joseph Saive)协助完成。原设计在1929年即已完成,但是由于世界大萧条,因此并未推出。该型手枪在1935年正式推出之前,又进行了多项改进,这个设计因而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完美的手枪设计,其操作系统至21世纪仍为世界各种名枪使用。

强力型手枪是由勃朗宁1911式的设计演化而来的,最显著的一项改进是其闭锁凸轮(Cam),由1911式的闭锁环(Link),改成枪管下凸出的一个凹齿,简单有效。工作原理仍是滑套因后坐力后退,在一小段行程之后,枪管倾斜,停止运动,滑套继续后退完成退壳。另一个特点是该型的弹匣容量为13发,比当时一般手枪的7~8发几乎多了一倍。

战前国府即从比利时进口不明数量的此型手枪,带有木盒。民国30年(1941年),宋子文的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派出一个代表团访问了加拿大的英格力斯(John Inglis)公司,当时中国代表团要求供应轻机枪,同时也询问该厂是否可以供应勃朗宁手枪。

比利时的FN公司生产的强力型手枪枪身印记(Valentine H.Christmann藏枪)

1911式闭锁机构与强力型闭锁机构的比较,上为1911式

英格力斯公司并没有生产手枪的经验,经过几番交涉,也无法取得图样,最后是中国代表团于民国32年(1943年)提供了6支比利时手枪作为样枪,英格力斯公司的技术人员以反向工程的方式,制出了图样。

当时中国的国民政府计划采购18万支,抗战结束之前,运到印度喀拉蚩的只有4000支,真正到中国人手中的数目不详,主要是因为无法由印度内运。剩余的订购数量都被取消,已制成的则转给英国及其他国部队。原来预计交给中国的手枪,序号都有CH,因为这个缘故,英国的也印有CH、加拿大的也印有CH、澳大利亚的也印有CH。

起初交付的枪在枪滑套的左面印有“中华民国国有”的字样,后来取消了这个原厂烙印,改由国府自行打印。美国市面上有一些打印“公枪”的此型手枪,由中国流出,是在中共建政之后将原无印记的手枪另行打印的。

英格力斯公司生产的强力型手枪及木托枪套,此枪套为中国特别要求并提供式样在加拿大生产的

强力型手枪枪管下凸出的凹齿,开锁时引导枪管向下倾斜

加拿大造9毫米子弹,由左而右,弹底年份打印由1940至1945

战后,民国34年(1945年)又有两批共39760支枪运到上海,都没有打印中文,此后加拿大在英国的怂恿之下,不再运交武器给中国。前后运交中国的共43760支,其中大约28000支附有毛瑟式的木托。原厂的木托是应中国的要求而设计、制造的,较为短小胖大,后来国内自行生产的,完全按毛瑟木托的样子制造,只是缩小了一号,外形较为瘦长。

这一型手枪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少有的交战双方都生产配用的手枪,轴心国由比利时的FN公司生产,同盟国则由加拿大的英格力斯公司生产。

加拿大曾提供中国9毫米子弹。1945年前半年即运交25600000颗。因为经驼峰内运的吨位有限,有多少真正抵达国内则是另一回事。这一类子弹,年份从1941年至1945年均有。但是中国当时并没有那么多9×19毫米口径的手枪及冲锋枪,因此早期的子弹是否真的曾运交中国,是有疑问的。

另有收藏家指出,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CIA曾委托商家代工,生产了大量的9×19毫米子弹,供应给加勒比海地区的反共组织,该批子弹也是如此打印,实际上现存的这一类子弹,都是这个来源。

装上枪托后的勃朗宁强力型手枪,木托为现代生产之替代品

无论如何,中国一直到抗战末期,实际上才接收了少量的加拿大制勃朗宁强力型手枪及司登(STEN)手提机枪,在此之前,9×19毫米子弹是没什么大用的。

阿斯特拉手枪为手枪设计中少有的特例,虽然使用正常威力的子弹,但是采用的设计是没有闭锁的自由枪机式原理。M400手枪于1921年被西班牙陆军采用为制式武器,由此一直服役到1946年。

阿斯特拉手枪不是一把小手枪,属于大型军用手枪,沉重结实,除了供应西班牙军队的M400,在随后的西班牙内战中,为双方所采用;阿斯特拉手枪同时也大量外销,其外贸型称为1921式,由于制造精致,可靠耐用,卖到了全世界各地。

1921式手枪明显受到勃朗宁1910/22式等设计的影响,枪管固定在枪身上,以强力复进簧缠绕在枪管之外,作为抵制过早开锁的安全机构。因为复进簧的强度,有时拉滑套比较困难。这一类的设计,需要一个枪口套来封住枪口部分,因此分解时,第一个步骤是将枪管由枪匣的凹槽转出,滑套即可与枪匣分离。第二个步骤是将枪口套取出,多半需要将枪口套压入少许,使其脱出固定槽,再稍微旋转,使其脱出。这个步骤需要注意不要将枪口对着眼脸,因为枪口套处在强力弹簧的压力下,万一失手,弹簧及枪口套均会飞射而出,造成严重伤害。

其扳机设计也类似勃朗宁的1911式。这型手枪有几个先进的特性:最后一发子弹发射之后,滑套会固定在后,但是它没有释放钮,装上新的满弹匣后,须将滑套稍往后拉,才能将滑套复位;退弹匣时,弹匣不会完全落出;同时,没有弹匣时,手枪会自动进入保险状态;除了握把保险,枪上另有外露的保险钮。

这种手枪使用的是欧洲一种老旧的子弹,虽然在西班牙一直很流行,可是在其他地方就比较少见,这多少影响了这种手枪的实用性。当时中国使用这种手枪的人,相信子弹供应是件令人头痛的事。

这种手枪中国民间俗称“张嘴蹬”,有开膛待机的功能,当弹匣打空,滑套会固定在后,要待插入一个弹匣(无论是否装有子弹),滑套才会向前关闭。由于这个特性,亦称“张嘴等”,后来就演变成了“蹬”。另一说是滑套前半部上方是开放的,像张着嘴一样。

这是毛瑟厂在1910年定型出品的手枪,原口径为6.35毫米,在1914年推出了7.65毫米口径的版本,其设计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型手枪并不是德国的制式手枪,而且属于口袋手枪(Pocket Pistol)等级,但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许多德国军官自行购置配用,因此也是战地常见的型号。

以设计而言,这型手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内藏式撞针、上弹显示、枪管固定于枪匣上,算是几个特色。但是由于毛瑟厂的工艺及德国人对细节的注意,使它成为一型细致、出色的手枪。

柯尔特公司早期生产的自动手枪,俗称“马牌撸子”,来自其跃马商标,又称“花旗撸子”,主要为警用。(www.xing528.com)

张嘴蹬

柯尔特手枪握把上的跃马商标

在1900式手枪投产之后,1901年勃朗宁提出了一种大幅改进的反冲式自动手枪设计,当时柯尔特正在为没有自动手枪产品而烦恼,因而立即被接受,而且被当成左轮枪的替代品。

1903式可以说为现代半自动手枪立下了一个标杆,它所具有的设计特征,成为以后所有设计家模仿、比较的对象。首先它有双重保险——外露保险钮及握把保险;其次复进簧在枪管之下、枪管固定在枪匣上等。

1903式的外表圆润,没有任何会钩到衣物的凹凸部分,适合日常携带,归类为口袋手枪。这型枪另有1903/08式,采用9×17毫米(.380ACP)子弹,曾经小量配发给美军军官。其他大部分为商业销售,是20世纪初很多国家警察单位的标准配枪。

该枪同时也在比利时的FN公司及瑞典生产。

1917式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了补足1911式不足的问题,与柯尔特公司签约生产的一种左轮枪,定名为柯尔特新式陆军1917式(Colt New Service,US Army Model 1917)。同时,史密斯-韦森公司亦有类似型号,其最大的差异在退壳杆前的突耳。

美制柯尔特1917式左轮枪,注意其退壳杆前端没有保护突耳,与史密斯-韦森公司生产的不同(查尔斯·克雷默(Charles Kramer)藏枪)

虽然是左轮枪,为了统一弹药供应,仍要求使用无底缘的.45ACP子弹。由于子弹无底缘,除了要解决子弹在腔膛深度的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如何退壳的问题。当时即发展出了半月夹(Half-Moon Clip),可以装三发子弹,在装弹时,卡在子弹底部,与子弹一起装入,一起退出。半月夹为了要适当地装进转轮,因此非常薄,一个硬、薄,又有凹凸角度的铁片,在紧张作战时,对手指头是非常不友善的。

扳机的作业可以单动或双动。转轮向左甩出,以便退壳及装弹。

民国26年在上海作战的国军,左边的军官所持的应属于柯尔特1903式手枪。注意右边军官所持的盒子炮及最右边的军犬

半月夹及装弹后的半月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军将剩余手枪封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又再度启用,主要供给后勤部队及盟国。中国的柯尔特1917式主要由中美合作所供应给忠义救国军使用。

1911式手枪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手枪之一,那是因为美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至1980年均以此为制式手枪,而此期间美军转战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冲突,1911式几乎是无役不与,它的名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另一个原因是勃朗宁卓越的设计,并不因时间而褪色,是枪械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例子。

1911式的历史始于美国军械部1906年的制式手枪筛选,这个测试过程,在1911年3月结束,柯尔特公司的勃朗宁手枪在发射6000发子弹而无故障后胜出,成为1911式制式手枪(U.S.Pistol,Caliber.45,Model of 1911)。

1911式的作业方式为管退式、枪管倾斜式开锁。在闭锁状态时,枪管在弹膛前部的上方有一系列的凸槽,与滑套上的一系列凹槽咬合,射击时滑套与枪管一起后坐,在经过一小段自由行程之后,枪管顺着枪管后下方的一个的闭锁环(Link)向下倾斜,脱出滑套,是为开锁。滑套继续后退,完成退壳动作后,借复进簧伸张的力量,将其复位,同时将枪管向上推入闭锁,并由弹匣上弹。

1911式在两次大战之间及其后的时间,设计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动,只是在外形及使用舒适的着眼点上,作了一些修正。1926年时,改型为1911A1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1911A1式是美军的主力手枪,除了柯尔特公司之外,由数家厂商协力生产,包括伊萨卡武器公司(Ithaca Guns)、雷明顿·兰德公司、联合号志公司(Union Switch & Signal),美国政府采购了190万支。同时,美国也供应1911A1式给盟国。国府在抗战早期主要由中美合作所供应给忠义救国军。后期伞兵、突击大队、远征军及驻印军亦开始装备1911A1式手枪。

1911式手枪最原始的设计,有前后两个闭锁凸轮及两个闭锁环,后来取消了前方的凸轮及闭锁环

雷明顿·兰德公司1943年生产的1911A1式手枪,这是中期的印记

柯尔特1911式手枪,注意扳机部后方的机箱没有月牙形凹陷、握把保险的燕尾较短、握把后端的扳机簧室平直。其他与A1型不同的地方还有:扳机没有刻纹、准星较窄等(Charles Kramer藏枪)

战时生产的1911A1式手枪 都有美国国有财产印记及订购军种,图中印记显示此为陆军用枪

雷明顿·兰德公司生产的1911A1式手枪,早期在主簧体上有交错的防滑刻纹,末期改为直纹

由于中国不生产.45ACP的子弹,因此子弹也要一并进口。这是1942年美国生产的.45ACP军用子弹盒,为艾文斯兵工厂(Evansville Ordnance Plant)生产

艾文斯兵工厂生产的.45ACP弹底印记

中国民间俗称“野人牌”,虽然萨维奇在英文中即是“野蛮人”的意思,但是相信国人给的这个名称,是由握把上的美国原住民头像而来,这个头像是一个原住民酋长跛熊(Lame Bear)的头像,他和萨维奇枪厂签约,以打折购买枪械的代价,成为萨维奇的代言人及商标。

萨维奇手枪的滑套、击发机构及枪管。注意枪管末端的两个凸榫:上方用来固定在枪匣上,下方为后坐时供旋转用的凸榫。萨维奇手枪是第一把利用枪管旋转来达成延迟反冲作业的手枪;击发时,滑套后退的力量,迫使枪管顺着滑套上的一道凹槽顺时钟旋转大约7度,这短暂的窒碍,允许子弹射出枪管,膛压立刻降低,滑套即直线后退开膛

萨维奇手枪握把上的萨维奇枪厂商标及印第安酋长头像

1907式是由美国人厄伯特·H·西尔勒(Elbert H.Searle)设计的,1905年取得专利,1908年开始生产。它采用旋转枪管闭锁,由萨维奇枪厂生产。最初口径为.45ACP,专为参加美军1907年手枪遴选生产,此枪虽然进入最后部队试用,终不敌柯尔特1911式而败下阵来。此后只生产.32ACP及.380ACP口径,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生产.45ACP供给法国及葡萄牙。赴欧作战的美军也多私人采购配用此枪,其主要市场为民用防身手枪,1928年停产。

自1908年起,萨维奇枪厂曾生产几种该枪不同的型号,外观及设计均极为相似。全枪没有螺丝,分解时亦不需工具,瞄准极为自然,在枪械设计上是相当先进的。探其未能广为流行的原因,可能是萨维奇枪厂向来以生产步枪著称,又没有其他世界大厂的市场营销能力,以致此枪“郁郁而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