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促进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这些年来,我一直力图以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的方式,进行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研究与推动。
2011年1月21日,“区域共同体建设”等几个省级课题同时结题与开题。
一是“新公民教育”。以公民人格独立为主要目标,做到权利与义务统一,关键是参与,参与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事务。把学校改造成共同生活的场所,在共同生活中培养公共的人,公共的精神。
二是“学程导航”,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程是以过程为核心、以内容为载体、以目标为导向;导航是帮助学生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
三是“区域共同体建设”。最大的意义在于区域均衡发展,努力使整个海门教育成为一个共同体,让学校回归学习共同体,这是学校本来的面貌,采取行政推动、内生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并解决“和而不同”的问题。(www.xing528.com)
我认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在促进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目标的同时,还有更高的目标追求,那就是用素质教育的理念和项目来构建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组织模式,更强调合作基础上的学校之间的互动与发展,强调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之改造,其核心价值不仅仅在于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还在于寻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位的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
具体来说,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最为根本的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构、内容及其本质特征,反思教育生活世界的异化现象,为缺乏哲学思考的教育实践活动注入理论的素养,进而在批判现实教育世界种种弊端的过程中探寻构建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的起点在于教师教育行为方式的转变,终点却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因为它所倡导的理念、精神与一系列的行动策略,都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它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整体性、主体性和长效性的特征,所以,区域教育共同体还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具体化、行动化和现实化。
2011年5月17日,中国教育报江苏记者站陈瑞昌主任来海门,采访海门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情况。我介绍海门共同体的基本形态有:一是学校发展共同体,把一所市区学校与一个片的乡镇学校联合成一个发展共同体,学校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形成全方位合作的方式,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二是校长俱乐部,以学段为单位,每月组织一次校长俱乐部活动,旨在分享经验,交流思想,让每一位校长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优秀校长;三是教师成长共同体,主要有区域学科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名品教育工作室,项目工作室等,让所有的教师都有成长的平台和自己的精神家园;四是许多学校建立的教师读书会、班级读书会、教师发展中心、成长俱乐部等,把每一所学校建设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这几年,海门形成了区域学校发展共同体、校长俱乐部、高中学科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品项目工作室等不同形态的共同体,为海门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每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不仅仅是学生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们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还是家长和社区民众互相学习成长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