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点精神。城市要有城市精神,企业要有企业精神,教育要有教育精神。“海纳百川,强毅力行”是海门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回眸这几年艰苦卓绝的拼搏与探索,盘点这几年收获的累累硕果,站在新的制高点上,我们有必要提炼海门教育的精髓,判断海门教育的价值,建构海门教育的精神。那就是:强毅力行,追求卓越。
前几年,我们曾对海门教育精神作过提炼,那就是“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善合作,特别会战斗。如果更加精炼一点,更加贴切一点,我以为“强毅力行、追求卓越”这两个词八个字比较恰当。先说“强毅力行”。
“强毅力行”是海门精神“海纳百川,强毅力行”中的重要内容,最早出现在张謇先生的一段话。张謇先生曾说,“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向耳!成就之大小,虽亦视乎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如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不能毫无所成。”传承海门精神,特别是只能属于海门的东西,那就是张謇先生所提倡的“强毅力行”。“强毅”是一种态度,是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力行”是一种行动,是身体力行的积极动作。“强毅力行”之内核是力量与韧性的坚持。海门教育人之所以特别需要倡导“强毅力行”,可以从教育的特点特征来分析,来考量。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鞠躬尽瘁,为民造福。教育的真谛在于获得“解放”与“幸福”。这一方面需要海门教育人为了孩子心甘情愿“奉献”与“牺牲”,坚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全身心投入,痴迷地守住教育的田野。另一方面,需要有在成长孩子的同时成就自我的信念,在为孩子造福,为民造福的同时,让自己也活得神采飞扬与志得意满,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坚忍自克,聚沙成塔。教育需要坚忍自持,教育人需要抱团自克,冷静反省,彼此鞭策,共同前行。因为教育并没有可以依循不变的准则与样板,它是灵活多变,富有生命的多元体。古波斯诗人迪萨说:“事业成于坚忍,毁于急躁。”如果教育焦躁不安、浮躁不定,就会滋生出不成器的毛坯,青愣愣的酸果。教育需要全体教育人耐心打磨,仔细揣摩,悉心关爱,不放过一点瑕疵,不错过一点亮色。对于教育管理者们来讲,要善于聆听师生们的心声,去扶持他们走心里真正想走的路。并且坚持自我的修炼,保持内心的宁静,紧盯远方的目标,带着光荣的理想和使命,出发,前行,跋涉,不息。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坚守思变,传承创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不擅长跳脱性的思维,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仁义礼智信”的重心始终未曾迁移,只要是国人,都不能避开儒学的影响,尤其是当下道德底线缺失,文化信仰多元,重新审视与传承儒学传统成了历史的选择。在这种时候,迫切需要一些民族性的东西成为情感和道德的支撑。教育当仁不让担此大任,然而除了坚守与传承,同时教育也在思变与创新,如何更好地关注90后、00后的思想与心灵层面,找寻契合他们的本土教育新路,海门新教育已经在深层思索与探究这个问题,正在编织完整的人格教育体系。
“强毅力行”的海门教育更需要:同声共气,能入能出。任何一种教育皆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中反复跌打滚爬之后才获取的某种可行性经验。孔子的因材施教之所以千百年来赞誉不断,正是源于其扎根于学生的真实土壤,才能采撷迥异的果实。古代“师生从游”之境,就是教育的理想状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条,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入”,即教育需亲力亲为,置身其中;“出”,则教育需运筹帷幄,全面掌控。唯有如此,教育管理者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各种细节了如指掌,洞察于心;对未来的发展,洞若观火,高瞻远瞩。
我们总是更习惯在顺风顺水中劈波斩浪,一日千里,渴望那种快意人生,那种傲人成就。而真正让“强毅力行”走进全体教育人的内心,或许才是海门教育继往开来,续写辉煌的开始。
再说“追求卓越”。(www.xing528.com)
所谓“追求卓越”,是指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卓越不是一个具体的标准,而是一种向往的境界。它不是抵达优秀就欣然止步,而是要优中求特,特中求品。它或许是一条可望而不可即的飘飘红线,却是照亮所有教育人的一盏前方明灯。
长久以来,海门人的心态里始终盘桓着“小富即安”的念头,凡事差不多就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少了一点拼劲,少了一点“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霸气,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陷入“青蛙效应”的误区。这是海门教育的大忌,如果不能克服这种心理上的隐疾,那么海门教育将不进则退,最终陷入谷底深渊。“优秀是卓越的大敌,因为优秀,我们难以卓越。”优秀与卓越是两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优秀可以用具化的标准精确衡量,是过程细腻精致甚至达到极致的行动,是在掌声与喝彩中的微笑;而卓越是内在的朝向与愿景,是随着不同精神世界变化而不断超越的呈现,是内心渴望追寻的导航仪,是个人激情和潜能引爆的导火索,是欣赏登高望远喜悦的引擎,表现的是卓尔不凡的杰出,鹤立鸡群的非凡。试想,一个人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卓越,就会有不满足于现状的冲动,生成很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张力,不断挑战自我、刷新自我、超越自我,在更加出色、更加优秀、更加杰出的登攀中走向了卓越。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舍弃“终点理论”。记得拿破仑·希尔说过:“人的心里所能设想和相信的东西,人就能利用积极的心态去实现它。”这样说来,只要理想不绝,奔跑就会永无止境。而所谓理想,其实是某一个时段的目标,它会不断变化和提升,犹如阶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此,教育的征途,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攀缘与超越。每一段崭新的旅程都在提醒着教育者,不要一味留恋眼前的风景,下一段的风景会更美。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明了“粒沙理论”。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里的一粒沙。”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细节决定成败,光荣毁于琐碎。假若这粒沙能及早清除掉,那么巍巍高山便能腾跃自如。这粒沙或许是耐力不足、看问题偏激;或许信任不够、懈怠频发;或许是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或许是其他种种容易忽视的小问题小瑕疵。然而如果教育之路上,不能倒掉这粒微小却致命的沙粒,那么会导致全线的崩盘,一溃千里。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追求“完美理论”。卓越意味着尽善尽美,我们永远也达不到完美,这是教育人的卑微和渺小。然而我们又永远在渴望它和走向它,这是教育人的倔强和伟大。追求完美,不完美的我们不到最后就不停下;追求完美,不完美的我们愿意付出美的所有。完美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历练,它不在我们的眼前,它在我们的心里。它召唤我们,把教育的平常之事,做精细;把教育的平淡之事,做精彩。或许教育不会有百分百的圆满,然而却一定会有百分百的完美瞬间,那个瞬间,是由一个一个完美的细节组成。
提倡“追求卓越”,其实就是要不惧“输不起理论”。人生像跑马拉松,看到了方向,剩下的唯有坚持。爱迪生说,全世界的失败,有75%只要坚持下去,原来都可以成功。成功最大的障碍,就在于“输不起”。将已有的辉煌看得过重,裹足不前,惧怕下一次的挑战会将已有的荣耀磨灭,于是迟迟不愿意参加下一场战役,惧怕那可能潜伏着的失败。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更令人钦佩的是那些几度征战的老将,三朝亚军王皓,用三块沉甸甸的银牌告诉人们,竭尽全力的拼搏之后,输赢只是某种状态,却已实现他的卓越瞬间。
海门是新教育的重镇。“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是新教育的哲学思想;“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是新教育的目标追求;“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是新教育人的人生信条。“强毅力行,追求卓越”的海门教育精神与此高度契合。因此,每一个海门新教育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强毅力行,追求卓越”,这是海门教育这么多年来取得成功的核心价值观,也应是未来海门从教育强市迈向教育名市的精神支撑。海门教育的这种精神,是孕育于海门精神和张謇伟大思想中,是与新教育哲学一脉相承、融为一体的品格。这就需要我们在行动与坚持、目标与超越中续写海门教育的精彩,以生生不息的血脉,一头承接着昨天,一头昭示着明天,在传承坚定不移、扎实智慧的优秀中积淀属于我们的精神财富,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信念中影响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