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曾在海门举行了初中教育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对近十年江苏初中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海门市的初中教育乘着这股改革之风,大踏步向前,通过区域规划调整,一系列的教育装备建设工程,使海门初中学校城乡办学条件基本接近,均衡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呈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海门市初中教育的发展重点定位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上,并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抓手,以制度创新与专业服务为支撑,全面提升初中教育的发展内涵,逐步形成了“区域建设现代化,优质教育均衡化,质效管理精致化,学校发展特色化”的海门初中教育特色。
第一招,达标创特,提升初中学校的发展品质。“达标”即达到“江苏省示范初中”的办学标准,“创特”即创建特色学校。
至2005年底,海门市有9所初中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起,海门市启动了农村中小学“达标创特”工程,教育局明确提出了三年内所有乡镇初中必须达到“江苏省示范初中”的办学标准,并创建特色学校的目标,旨在以此为载体全面提高农村初中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海门市初中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地发展,促进城乡初中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整个“达标创特”工程的实施,从年初专家诊断、规划制订、动员会,到过程中专业团队的多次策划、视导、磨课、专题引领,以及学校师生的全面投入,用整一年的时间,整体提升一批初中学校的办学品质。同时,通过项目、学科、文化等多条路径,把每一所创建学校培育成富有特色的学校。如东灶港初中的海洋文化特色、三星初中的励志创业特色、正余初中的文学阅读特色、货隆初中的激情英语特色、育才中学的发展教育特色等等。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大大改变了初中学校“校校一面”的局面,激发了各初中学校的发展活力,丰富了初中教育的发展内涵,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 目前,全市所有初中均成为“达标”和“特色”学校,并由学校特色建设向文化发展转型。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达标创特”工作,创新了推动区域初中教育整体发展的机制,它以“达标”为实现区域教育基本均衡的制度化取向,以“创特”为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区域高位发展的个性化取向,使政府办学与学校发展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愿景和使命,使政策支持与专业支撑交相辉映,使海门初中教育呈现了在高位均衡引领下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喜人景象。全市各初中学校通过“达标创特”的创建过程,管理水平、教科研水平、教师专业素养、学生素质等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全市初步形成了教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办学质量优良的初中教育体系,取得了软硬件建设的双丰收,有效促进了初中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第二招,校长俱乐部,提升初中校长的教育思想。“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多年从事校长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也是校长管理学校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2006年海门市成立了初中校长俱乐部。校长俱乐部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促进每一位校长成为有个性、有思想的校长。为此,我们努力把俱乐部办成思想者的精神家园,构建了开放、灵活、自由的运作机制,以分享、合作为共同价值取向,每月活动一次为基本制度,项目研讨、沙龙、论坛为主要方式,思想碰撞为重要环节。每次活动都到一所不同的学校,有自由论坛的机会、有共同的话题、有与专家的对话、有合作研究的项目交流、有集体的反思等等,旨在让俱乐部里的每一位校长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与风格,从经验型、管理型校长走向智慧型、文化型校长。至今初中校长俱乐部开展了20次活动。通过这一载体,校长们从教育思想、管理实践、精神信念等方面保持协调共进,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思想与决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我们十分重视对校长的专题培训,海门市教育局已连续八年利用暑假组织一把手校长先后赴江苏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江苏省委党校、东北师大、浙江大学、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等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式培训,每期一个专题。有“科学之旅”“经济之旅”“文化之旅”“艺术之旅”“军事之旅”等,每次围绕专题邀请知名教授专家作系列报告,组织考察体验,进行反思研讨,大大开阔了校长们的管理视野,丰富了校长们的教育思想。另外,实施了城乡校长结对帮扶制和乡镇校长挂职锻炼制。在结对帮扶期间,市区学校校长每月至少要有一次赴帮扶学校指导工作,对帮扶学校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制订出“矫正”方案。同时,教育局下发了试行挂职锻炼工作文件,共有60多名乡镇初中的正副校长赴城区4所初中进行挂职锻炼。用了两年的时间,让所有乡镇初中的领导到市区相应的直属初中挂职学习一次,通过现场指导与学习交流制度,提升了乡镇初中校长的办学思想,提高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为全市初中校长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乡镇初中管理内涵全面提升。
第三招,区域教育共同体,提升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2005年9月,海门市教育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区域的方式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是以教师发展为基点,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实验。
在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教师专业发展思想引领下,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课题“区域教育共同体建设与发展研究”为依托,构建起一种新型校际合作的横向与纵向双轨制教育发展平台。即在市区直属初中高位发展层面上,打破学校界限,以学科建设为任务,以特级教师或大市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由相关学科老师组成的教学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在城乡学校联动的层面上,由教研员牵头,建立一所城区初中带动多所乡镇初中的联合体。通过整体联动,开展互助型项目,全面提升乡镇初中教育发展水平。2009年,此课题正式升格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立项课题。用课题带动行政管理机制创新,成了海门教育发展的一大亮点。(www.xing528.com)
海门初中学段构建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学科项目共同体、校长俱乐部、名师工作室等,建立了专门的管理制度与捆绑式考核机制。各个共同体活动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展开,主要开展了以下六大项目:一是围绕习惯养成的“每月一事”项目;二是围绕理想课堂的“学程导航”项目;三是围绕书香校园的“阶梯阅读”项目;四是围绕公民道德的“新公民教育”项目;五是围绕艺术素养的“艺术鉴赏”项目;六是围绕阳光体育的“球类俱乐部”项目。在共同体的活动中,分享经验、分工协作,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项目实施的基本模式,研发了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7~9年级的名著导读与诗词诵读课程、初中英语赏读课程、初中艺术鉴赏课程等等,构建了具有海门区域特色的“学程导航”课堂教学范式。共同体组织以分享合作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师生共同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强化区域教育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的研究,从而摸索出了一条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新路径,建构起区域教育的新平衡。如今,区域教育共同体已经成为海门区域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有力载体。
第四招,阶梯阅读,提升初中学生的精神气象。新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点亮学生的精神明灯。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与精神发育应该从阅读开始。
2006年,海门初中全面启动“书香校园”工程,出台了“海门市书香少年计划”,提出重构初中学生的阅读生活,改变初中学生的生存状态,以“阶梯阅读”的构建为主抓手,全面指向为每一个初中学生寻找到此时此刻最适当的阅读书籍,为每一位初中教师探求到此时此刻最适合的指导方式,为每一所初中学校营建起此时此地最适宜的阅读情境,并在阅读的高效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学习生活的改变上,放大阅读的功能,让师生行进在幸福而完整的阅读引桥中。
推进策略有:一是提出底线+榜样的管理铁律。市局每年出台阅读推荐书目,提出每月阅读一本书的底线要求,倡导学生每天阅读一小时,确保师生人人都能每天在校共读20分钟。要求各个学校制订具体的阅读底线要求,培养和推出榜样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不断完善阅读机制,特别是“晨诵午读暮省”“师生共读共写”和“阅读挑战”机制,提高“阶梯阅读”的针对性,形成阅读引领成长的完善体系。三是抬高主题阅读研究的标杆,各区域共同体组织核心团队,深度开展文学阅读、科学阅读、主题文化阅读等方面的路径研究,把阅读与学科课程、社团活动、特色发展等有机结合,不断整合阅读资源,丰富阅读的内涵。四是加强阅读活动的常态化建设,新教育“阅读节”正成为各学校的基本节日制度,以区域共同体为单位组织了“我的阅读故事”系列征文、经典诗文诵读电视大赛等活动,以提供更多阅读活动的展示与交流平台。热爱阅读,以阅读撬动初中素质教育的变革正逐渐成为海门初中学校的共同价值取向。
第五招,学程导航,提升初中课堂的实施质效。理想课堂是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智慧不断生长的课堂,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初中课堂真正要实现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必须深度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全面构筑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使教学活动真正从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2007年是海门市课堂效率年,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决定在全市初中全面推进“学程导航·智慧课堂”教学范式,希望通过深度研究,在教学的有效性上实现新的突破。具体策略有:一是加强对共同体学校重点学科研究与实践的反思、总结,集中学科团队深度研讨,结合专题研究活动,构建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范式,并认真研究范式的实施路径与着力点,确保推进的有序性和实效性。二是明确逐层、分段推进的路径。既以大型现场会的方式分学科全面推进,教研员、共同体学校教学骨干示范引领,解读各科范式,明晰方向,有效指导;又以区域学科共同体的研修方式深度推进,加强区域化、校本化的落实。三是强化分段过关程序,深化“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一方面改变备课的基本流程,从三维目标、教学资源、学程预设、导航策略、作业设计、调整反思等环节来构建“学程导航”的基本备课范式,为课堂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改变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明确“学程导航”的课堂基本组织流程: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检测反思,重点突出自学、展示、小组合作环节研究,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确保课堂教与学的行为方式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还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机制来促进课堂效率的全面提升。精心研制课堂六度评价要求,从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自由度、练习度、拓展度六个方面评价课堂。要求各校建立严格的课堂教学考评反思制度,每日一反思,每周一小评,每月一总评,强势推进课堂变革行动,确保每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确保每节课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找不到不学习的孩子。教育局架构起了“学程导航”经典课例三级培训机制,组织专题的推进会,进行范式引领、同课异构研讨活动,选择部分试点学校先行实验,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研究教材的使用、研究学程的导航方式,以形成可以推广的经验。组织起市级、区域共同体级与学校级三个层次的学科经典案例库,通过案例示范,学习研修,实战过关,反思提升,形成常态,培训覆盖面达到了100%。各学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加大了校本研修的力度,大胆探索,创新实践,让“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具体化、流程化、模式化。用机制和模式的扎实推进来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实现“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美好愿景,全面提升初中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为不断丰富初中学生的校园生活,我们还在全市初中学校大力推进了社团活动、大课间活动、节日文化活动等,为初中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和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当然,我们认为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改革滞后仍然是制约初中教育优质发展的瓶颈,目前初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初中教育发展的空间还很大,还有待继续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