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克拉克认为,优秀不是天生的,优秀是教出来的,提倡从孩子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培养。新教育的“每月一事”,关注学生细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在项目开展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守住日常 强调体验
优秀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它需要在平时的体验中逐渐培养而成。
海门的“每月一事”,坚持一月一主题,同一主题在不同的年段中各有侧重,这样,几年下来,就能固化成习惯。在“每月一事”项目推进中,已逐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每月一事”四大板块: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主题反思。
2010年4月,海师附小围绕“踏青(自然)”主题,主题阅读就安排了清明踏青知识介绍、春天清明诗文、春游踏青话养生等内容。主题实践,安排六年级学生进行“远足”,强调在体验中培植坚持、合作、守纪等良好品质,在“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终点不罢休”“加油,胜利在招手”等沿途标语的激励下,同学们一鼓作气步行十多里路,抵达目的地。主题展示进行了“优秀大厨奖”“意志顽强勇士奖”“环保卫士奖”“最佳合作奖”等评奖,分享和交流了各活动小组的情况及经验。主题反思环节,每个参加远足活动的同学都对自己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认真地梳理和总结反思,并进行班级交流。
二、关注细节 注重内化
细节决定成败。就像《优秀是教出来的》一书中写的那样,细节是教育的最佳契机和途径,好习惯需要在细节中发现、培育、呵护。(www.xing528.com)
实验小学围绕“规则”主题,将“规则”意识的养成更多地与行为细节结合起来打造。比如要让学生养成走路靠右的习惯,学校就让学生自制“小脚丫”即时贴,并把它们粘贴到所有楼梯的台阶上。这样,学生看到自己贴的“小脚丫”,就会格外小心谨慎,按图而行。同时,学校“风铃女孩”还在校园里及时捕捉守规则学生,发现典型就送上一张“文明优雅从你我做起”的标志,并拍摄下来,在“实小风铃”电视专题片中给予表扬。这样,多途径抓细节,重内化,促成了好习惯的快速形成。
三、突显主题 重视熏陶
“每月一事”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结合重大活动,突显主题,充分利用生动的德育资源熏陶感染学生。
比如结合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奏响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让学生做有根的人。海门学校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爱国主题活动,东洲小学开发区校区的“七彩画笔绘祖国”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育才小学分年段设计“爱国”主题教育方案,高年段开展了共读一本书、书本剧比赛、演讲比赛、参观城市展览馆、古诗接力赛、童心颂祖国、“父母告诉我”等一系列活动。
比如结合玉树地震赈灾活动,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做善良的人。新生命教育特色学校通源小学,惊闻玉树地震消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的德育资源,很快形成方案,行动起来。让学生上网搜集玉树地震中感人的故事,进行班级交流;开展网上“点一盏红烛”活动,鼓励幸存者坚强地生活下去,祈祷逝者灵魂安息;高年级学生给玉树小朋友写信;开展地震逃生演练……活动的宗旨是教育学生不但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比如上海世博会给了学校进行新公民教育的绝佳时机,海门学校用足用好世博资源,让学生做现代中国人。“眼中的世博”“手中的世博”“口中的世博”“脑中的世博”等主题活动,让世博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坎,“世博小论坛”“每日小播报”“我的世博之行”“我是世博小导游”让海门的孩子成了“世博”小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