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光末年再无回程记载的仁丰班赴房县,到咸丰十年房县瑞仁班西进陕西,其间十余年,仁丰班与瑞仁班有无直接传承关系,我不敢妄言,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陕西仁丰班赴湖北房县在先,房县瑞仁班到陕西安康在后;第二,两班唱腔尽管有细微不同,但他们演唱的剧种同为陕西二黄戏无疑。
(2)在咸丰十年范仁保入陕以前,仅安康城区汉调二黄班社演出除西乡陈必三的仁丰班外,还有道光十九年九月汉中汉荣班、道光末年城固宜泰班、裕泰班、鼎泰班等,咸丰初年有广泰、隆泰、全泰、贵泰以及仁泰、瑞泰等班社,这些都是在安康乐楼戏场有文字记载的事实。在范仁保瑞仁班入陕前后,也再没有一个由湖北逆汉水而上,进入陕西的班社的任何记载。
(3)方文说: “安康之汉剧首开名曰程瑞班,继而瑞、彩、方、盛,又有鸿、来”。这就是说,杨履泰、杨金年首办的鸿、来二科是在范氏瑞、彩、方、盛之后。
咸丰十年(1860)范仁保以阵容强大,人员众多的班子到达安康,数年后班子人员减少才有可能办科班培养新人。就按范班到安康五年后的同治四年(1865)开科,瑞、彩、方、盛四科又按五年学期到同治九年(1870)。按照方文安排,鸿、来二科的创办时间只能是在同治十年以后。
查《杨氏族谱》杨履泰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杨金年比其小7岁,生于乾隆五十八年。他们年轻时代,也就是约于嘉庆二十年(1815)创办科班,培养了鸿、来两派。如果说鸿、来两科在瑞、彩、方、盛之后,那么就把杨氏开办科班的时间整整推后了55年。也就是说方文把范仁保入陕时间提前了55年。(www.xing528.com)
实则,杨金年办科班时范仁保尚未出世。范仁保开办科班之时,杨氏科班已培养出鸿、来、永、清、长、福、吉、寿、元、双、天、九等12个字派艺人。从杨氏安字派的凌安福(凌成佑)可以拜范氏瑞字派的周瑞福为师的情况看,杨氏九字派、协字派与范氏的首科瑞字派为同一时期。
(4)房县地处鄂西北山区神农架地带,它与省会武汉的距离要远于西安的路程。清代乾隆年前后,西安秦腔二黄戏自商洛武关、龙驹寨(今丹凤县)通往中原的陆路大道和丹江水路流传于陕鄂豫交界一带地区。驰名全国的河南社旗(旧称赊店)建于乾隆年间的山陕会馆,是陕西商人和戏班主要集散地之一。河南的淅川、镇平、南阳、唐河、邓县和湖北的襄阳、樊城、老河口、郧阳府等地流行的汉调二黄与陕西二黄关中派、商洛派同属一个路子(至今鄂西北山二黄音乐特色和流行剧目等与商洛派基本相通)。有清一代,房县的经济、文化和交通都较落后,说那里是陕西商洛二黄的流行区域属实,要说二黄这个流布广泛的大戏曲声腔的源头就在湖北房县,那怎么会有这种可能呢?
关于对范仁保等率班入陕的看法,这里有一段记录出示如下:
“1957年11月湖北省戏剧会演时,安康汉剧团团长王道中等三同志应邀出席参加大会,在讨论‘汉剧源流沿革’问题上,武汉汉剧团老艺人傅心一、吴天保、郧县汉剧团、巴陵、湘剧等剧团老艺人及大会研究股负责同志一致认为:陕南(即汉江流域)是汉调二黄发源地、老窝子,二黄到了武汉发展以后,汉剧老艺人又由湖北入陕西演出,这是一支‘回流’或‘返故里’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