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家庭生活的孩子,无论是性格、气质,还是生活习惯都十分相似。科学研究表明:“决定人性格50%的因素是先天遗传基因,但是环境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家庭教育才是培养性格的关键。”在北大心理课上也讨论过类似的理论,其中以法国启蒙思想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的观点最为突出:反对“天赋观念”。他认为人的智慧是后天“教育的产物”,而人获得才智的能力是天生平等的;反对贵族和教会对学校的垄断,提出世俗教育的主张。
中国古代教育也有类似的发展历程,古代学校刚开始是“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有上学的权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盛,官学衰落,诸子百家广收弟子,其中孔子的学生最多,有三千多人。也正是由于私学的兴起,寒门子弟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所谓“将相出寒门”,充分说明了后天的环境对人的性格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说,每一个家庭都要试着以一种民主、鼓励的教育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样他们才会形成完善的性格。
1.家庭和睦程度和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和睦,特别是父母之间是否能够相濡以沫,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说来,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相处融洽,就会对儿童的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产生矛盾或者关系紧张,不和睦的关系会形成一种紧张的家庭气氛,这样不利于儿童性格的培养;如果父母离异,那么对儿童性格将会有更加消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儿童往往比那些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独、淡漠、好冲动、紧张焦虑等不良特征。
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对子女的敏捷度、自制性都有明显的影响:母亲的文化水平会对子女性格的决断能力、思维水平、探索欲、敏捷度四项个性特征产生主要影响;父亲的文化水平主要对儿童的意志力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母亲的文化水平还对子女的情感特征、意志特征产生部分影响,对其个性的感性特征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家长的性格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家庭影响是性格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家庭对子女的影响除了按现实社会的需要使其发展成为适应这个社会的人以外,自己家庭独有的特点也会给子女莫大的影响。家庭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性格特点和教育方式这两个方面。
一个家庭对子女性格形成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对于工作的认真度、与朋友的交往、对亲属的态度、对失败和胜利的反应,都会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外对此也有许多讨论,如美国的波德温把教育形式分成民主型与权威型两种。后来列维又研究了母亲过分溺爱和过分控制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产生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说明,采用过分溺爱方式,儿童多为逆反心理强、易暴怒、不能控制自己情绪,但不能达到要求时又会退缩;采用过分控制方式,则儿童比较温顺、有礼貌,但比较懦弱。
3.儿童在家庭中受重视程度的影响(www.xing528.com)
儿童在家庭中受到怎样的对待,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能公平对待,受偏爱的一方可能会变得洋洋得意、目中无人,被忽视的一方则容易产生妒忌、自卑的心理。
科学研究表明,长子或是最小的孩子或是独生子往往比其他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感觉自己被关注,其性格发展就会越来越自信、自主,优越感也会增强。假如其地位发生了改变,原本的性格特点也会因此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一对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哥哥做事果断、勇敢主动,弟弟较为顺从、没有自主性。经调查,在这对双胞胎出生后,他们的父母指定其中一个是哥哥。从童年时代起,哥哥就担负起了保护、照顾弟弟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说到的性格特点。而弟弟由于长期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点。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多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别的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在教育形式与态度上稍稍纵容或不一致就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当前,对独生子女该怎样教育成了教育界持续探讨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4.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对整个社会、事业、他人的看法和态度的形成,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思想、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它不是个别的、分散的,而是系统、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着的,包括学校领导或老师提出的要求、方向,加上必要的奖罚措施,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内容,学校的环境和班集体的影响,有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有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学校德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而道德蕴含在性格之中,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性格的其他部分联系密切。道德不可能离开性格的其他成分而单独地发挥作用,因此学校也不能忽视良好性格的培养而单独培养良好的品德。因此,学校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5.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每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的性格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的组成结构中,包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价值观念,如对人生的态度,对自然的视角,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模式等。一个社会要求其成员有大体上相同的行为模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其社会观念、解决矛盾的方法和行为规范也是不相同的。譬如,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对员工在企业之间的流动就有不同的态度和观念:日本的多数企业采用终身聘任制,一个员工从甲厂流动到乙厂,往往被看作背叛行为;而美国的大部分企业采用合同制、聘任制,员工跳槽被看成是很平常的行为。在对待人员流动问题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会严重影响到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日本工人总是以厂为家,不愿意跳槽;而美国工人则喜欢变化的感觉,喜欢经常改变工作环境。
经研究表明,文化传统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度,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影响解决冲突的方法,影响人们怎样去对待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早在1949年,心理学家就曾指出,文化在人生每一次转变上,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之中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压力,促使我们去遵守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行为模式。
我们探索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的目的是寻找养成良好性格的途径,因为性格因素对人一生的成败影响极其重大,性格如何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决定着我们不同的做事态度和做事能力。当一个人做了与性格适宜的事情的时候,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原因是他的性格给了他这样的能力;当一个人忽视他的性格因素,执意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因此,如果一个人违背自己的性格做事,那么他人生路上的坎坷就不可避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