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施卫先进事迹
施卫,男,1957年生,教授,博导。西安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超快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6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师德标兵”,2006年、2009年、2011年三次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党员”,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基金特优奖。
在西安理工大学的人才方队中,有一个叫做施卫的教授。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在教学、科研领域搏击风云,遨游长空,勇往直前。凡是他汗水流过的地方,都长出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凡是他飞翔过的地方,都流动着一道道的彩霞,装点着繁花似锦的美丽校园。
一、在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特定的内涵,决定了一旦投入其中,奉献精神将成为其生命驿站的主旋律。施卫常年坚持给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评价连续多年在学生和同行专家评教打分中位于前列,教学效果优秀。他能够很好地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授课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体现出时代特点,具有示范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好书的同时,他特别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关爱贫困生,关心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他通过多方面渠道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谈心、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例如2000级成型专业的一位学生,曾沉迷于网络,产生厌学思想,已经滑向退学边缘,执意要退学。该学生家长千里迢迢赶到学校都不能说服这个学生,已同意该学生办理退学手续。施卫教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说服学生家长暂时不办理退学手续,并多次联系这个学生,通过谈心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说服了该学生下决心从头做起,并在之后近两年的时间内,不断追踪该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状态,在施卫的鼓励和指导下,该学生虽有反复,但最终克服了不足,经过努力学习,完成了学业。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他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培养计划内的各门课程,还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活动,以扩展学习的视角和增加知识的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施卫从自己从事的研究课题中分解出适合大学生的题目,分给多个本科生,亲自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手把手地交给学生如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来设计实验,如何依据实验结果来分析问题,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并进行再次实验。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经施卫指导的大学生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竞赛一等奖。施卫特别重视让大学生在实际科研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自已获取知识,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通过科研过程培养自身能力。为此他还要求自己课题组的年轻教师指导本科生的科技活动,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有多位青年教师带领本科生完成了包括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基金、大学生科技活动等项目,多年来有相当数量的本科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各类竞赛奖励,无论是出国深造的还是已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大都成了骨干。施卫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学术水平、创新精神等会对大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历时四年,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会发生一定变化,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的师德素养。他还认为,师德的内涵是由教师的职业和时代决定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师德观念也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创新。教风和职业道德是教师们最重要的品德,这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是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教书育人不是口号,而应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作为大学教师,关爱学生,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德教风比说教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科技赛事活动中,学生之间不仅体现出相互学习、努力进取的风气,还能淡化个人名誉,讲求集体荣誉和团队精神。
作为基础课教师,施卫坚持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他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他认为教学工作是无止境的、需要教师在一生的教学生涯中不断追求进取的过程,也是精益求精的过程。他始终坚持通过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水平。在本科教学中,施卫能够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和参加具有个体竞争的大学物理课程挂牌教学以及学分制体制改革的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他首次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等全方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并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建设,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与研究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能力。他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加强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设计必做与选做实验内容,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仅完成必做内容,争取完成选做内容。建设了提供学生课外自带课题实验以及参与教师课题实验平台,形成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化创新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满足了各层次学生求知的需要,实现了分层次教学。他率先开设课题研究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所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在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中,结合陕西省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育部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深入进行教学实践,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了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基础课规划教材《大学物理简明教程》《大学物理实验教程》,从教学内容、教材、授课形式,考试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符合教学规律的,既充分利用本校现有资源,符合本校生源因材施教,能够满足办学规模扩大及完全学分制需求,又具有特色的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体系。近年来,他连续10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01年,他指导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获全国一等奖。作为负责人,2003年西安理工大学大学物理课程获得首批陕西省精品课程、2005年西安理工大学获得首批陕西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西安理工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获得陕西省精品课程、2009年以施卫作为负责人的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得陕西省教学团队。
二、在科研道路上锐意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现在正是施卫“风鹏正举”之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紧迫感和献身科学事业的使命感激励着他不断总结经验,发起新的冲击,迎接新的挑战。
施卫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基础课教师从事教学相对容易,开展科学研究却很艰难,这不仅在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单纯教学”的惯性和基础课教学理念的历史传统,还在于基础课学科与专业学科相比较,科学研究积累十分欠缺且课程教学任务繁重,但施卫教授认为更重要的是基础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发展目标没有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他一贯强调陈旧的基础课教学要改革,转变观念是先导。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代教师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转变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观念,树立起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育观。基础物理教师只有亲自参加科研才能站在学科前沿,保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他认为大学基础物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使自己首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担当得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并将“站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及时更新、补充知识,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作为自觉行为并努力践行。他本着以科学研究上水平上高度来带动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并体现在自身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上。
目前,高校教师处于一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教师聘任、职称晋升、薪酬体系等重要问题上,科研有明确的标准和量化的指标,成为晋升、取酬的关键要素,处于先导地位。施卫教授一直认为,大学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避免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坚持以教学为本,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宗旨是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此,唯有以教学为本、同时坚持进行科研,才是大学教师的发展方向。如果科研突出,教学不合格,不是合格的大学教师;如果教学良好,没有科研,不会是好的大学教师;唯有教学科研统一,通过科研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并潜移默化地、主动地融入教学中,才是优秀的大学教师,家长才愿意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施卫努力践行将最具有生命力的学术思想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科研和教学的相辅相成,使教育成为大学知识延续和传递的纽带。本着这一理念,他十多年来在取得教学工作突出的进展和成果的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www.xing528.com)
施卫主要从事超快光电器件与技术、薄膜与薄膜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在超额完成本科生一线教学工作量的情况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No.50837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No.50077017,No.10376025,No.50477011,No.10876026)、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1项(No.2004CCA04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No.10390160)、国家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No.2002AA842211)、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No.2007CB310406)。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基金特优奖1项,2006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04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篇,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EI收录论文约70篇,近几年发表的论文选入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学者论文。施卫多次担任国际会议Program–Conferences委员,2005年应邀参加国家第270次香山科学会议并作报告。施卫是国际和国内多种知名科技期刊的审稿人,具有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在超快光电技术及器件和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处于国际前沿位置。十多年来,他在科研中坚持“围绕国家需求,强调科学前沿和自主研究;注重国际交流,发表论文着眼于本学科重要期刊,特别是国际著名期刊;争取国家基金支持,占领学术制高点,提升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话语权;不等不靠,着眼于实际,做踏实的工作”等,使得科研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除了自己锲而不舍地进行科学研究外,还把自身取得的进展介绍给年轻教师,着力培养年轻教师的成长,带动了科研团队的建设,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从“树干”到“树枝”并过渡到“树林”的良性循环格局。在他的指导下,已有多位青年教师在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上开展具有特色的研究,其中9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863创新基金,形成从单一自由状态转向具有特色的研究,从个人行为转向团队合作研究,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形成了有特色的科研团队。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施卫不以个人的荣誉为重,凝聚一个团队的力量,关注后辈力量的成长。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另一面。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承担。
三、在人才培养上呕心沥血
如果说施卫的成功在于他顽强的坚守和深厚的学养,那么勤于思考和勇于承担也是他成功的一个关键。作为博士、硕士生导师,施卫始终以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要求自己。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导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厚的科研成果”。他倡导研究生要追求学问、崇尚科学,应能够围绕所从事的课题,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用批判的观点去学习。在课程阶段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在论文阶段强调锻炼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培养研究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的团队精神。施卫认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是提高导师自己的综合素质,导师要亲自参与研究生课题的研究,要超前于研究生或者至少要做到与研究生研究同步,他实践了用自己“终生学习”的行为影响学生,并将其传授给学生。经他培养的研究生,已有45人获得硕士学位、10人获得博士学位。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在研期间就在国际知名期刊及本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他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大多都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有的已经成为教授、博导。
在培养青年教师以形成合理的学科和教学梯队方面,施卫强调治学严谨、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敬业精神。施卫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能够做到勇于创新和为人师表。经他指导的青年教师有多人已经成为西安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和青年学术骨干。在基础课教学为主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强调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与完善,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练就了过硬的师资队伍,落实在培养人才方面收到良好效果。
施卫作为应用物理系主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团结全系教职工,在面临繁重的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情况下,能克服各种困难,以“严谨的教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师德和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凝聚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把物理系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且成果显著。尽管大学教师职业特点的个体竞争性质使所有教师感到了压力,然而,在相互关心,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工作氛围下,教师不仅对面临各种触及自身利益的重大改革(如岗位评定、绩效工资改革等)的重要意义达成共识,以合作的精神,始终保持相互之间交流教学方法,切磋讲授艺术,协作进行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整个集体充满相互帮助、团结、进取的风貌。应用物理系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被评为西安理工大学先进集体。
时代在发展,西安理工大学在发展,作为一名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施卫教授把自己的目标定得更高更远。他坚信,在西安理工大学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他会永远沐浴着春风展翅高飞。因为,他所为之奋斗的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绿荫满园。在这里,他像所有栖身西理工建设的大鹏一样,胸怀报国的远大理想,向着建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飞翔、飞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