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国家级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域:安溪
传承人:王文礼、魏月德、肖文华、魏贵林(www.xing528.com)
安溪峰峦叠翠,泉甘土赤,朝雾夕岚,温和湿润,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和出口基地县,茶产业和茶文化名列全国产茶大县首位。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据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载:“闽南是乌龙茶的发源地,由此传向闽北、广东和台湾。”全国农业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制茶学》载:“青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朝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创制发明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结合安溪的实际,创造出一套“半发酵”独特的铁观音制茶工艺,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被茶叶界公认为“最高超的制茶工艺”,形成了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起初工序比较简单,纯粹用“脚揉手捻”人工操作,后来制作工序、机具逐渐完善,至民国初期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初制工艺流程,有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艺有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6道工序。制作优质精品铁观音必须具备“天、地、人”三个要素。天,指适宜的气候环境,在天气晴朗,昼夜温差较大,刮东南风时制作者最佳;地,指纯种铁观音茶树适应生长的良好土壤、地理位置和海拔高程;人,指精湛的采制技术。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先经晒青、凉青、摇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的铁观音高雅品质。安溪铁观音制作所有工序都是手工操作,十分精细,自发明篾质手工筛青机、木质手推揉捻机、手摇炒青锅、篾质焙茶笼等后,有力地促进铁观音生产的发展,产量不断增加,质量很大提升,产品出口东南亚各国,成为“俏销茶”。铁观音先后在台湾、新加坡、泰国茶王赛上荣获金奖,声誉日隆,成为各国茶行、茶店的“镇行之宝”。
性和实用性,是安溪茶农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制作技艺十分精细,有“好喝不好制”之说,其做青所呈现的“绿叶红镶边”的神奇征象是其他茶类所没有的,从而形成铁观音独特的色、香、味,富有神韵和魅力,在我国制茶界独树一帜,并形成了铁观音茶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安溪县制订和实施茶业“优质、精品、名牌”发展战略,建设优质乌龙茶(铁观音)基地,改进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术,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成为全县的民生产业、支柱产业,先后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第一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安溪铁观音”2005年获国家“原产地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作为中国唯一代表出席在意大利帕尔玛召开的“全球地理标志保护研讨会”,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涉茶的“中国驰名商标”。“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