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弃祖宅的故事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弃祖宅的故事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弃祖宅中国历史上的官吏几乎都在故地修故宅,著名的拙政园就是典型事例。解放初期,淮安县委曾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倒塌的房舍进行初步维修。留下祖宅,留下深宅大院,留下祖宗的音容笑貌,是许多中国人的深层思想意识。直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才于1978年初对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至年底恢复了周恩来最后离开淮安时的原貌。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淮安周恩来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弃祖宅的故事

◆弃祖宅

中国历史上的官吏几乎都在故地修故宅,著名的拙政园就是典型事例。李鸿章的故居是近现代史上最著名的故居。蒋介石在故地也是修了故宅,富丽堂皇。

周恩来故居坐落在淮安市城中心镇淮楼西北的驸马巷内。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为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原有四进房屋二十间,第一进是门厅,第二进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第三进是周恩来诞生和幼年生活的地方。第四进是周宅主屋。周恩来幼年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与小婶母陈氏曾住在这里。西宅院大门向南,临局巷,原有二进十二间房屋,是周恩来二叔祖父家住房。这两个宅院是周恩来祖父周攀龙在清朝道光年间从浙江绍兴迁居淮安后(先任师爷后当知县)与其二哥周亥祥合买的,在当时的淮安,只具有中下等水平。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十二个春秋

从周恩来记事的时候起,家庭已经开始衰败。到他父亲这一辈,没有置过任何田产,几近破落。周恩来曾对晚辈说过当时的情况:“那时家里破产到什么程度呢?拿东西去典当,靠借债过日子。”

解放初期,淮安县委曾对周恩来故居中行将倒塌的房舍进行初步维修。这件事当总理1952年从侄儿的来信中知道后,立即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今后再维修,并询问了维修经费的数目,很快就用自己的工资偿付了这笔修理费。他还多次教育在淮安的亲属,不要说出他住过的房子,要把房子拆掉。他对县委负责同志说:“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不能和毛主席的旧居比。” 1958年6月29日,他还特地给淮安县委写了一封亲笔信,说“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万不要拿这所房子作为纪念,引人参观。……二是如公家无别种需要,最好不要使原住这些房子的住户迁移。后一个请求请你酌办,前一个请求,无论如何,要求你们答应。否则,我将不断写信请求,直到你们答应为止。”言辞恳切,感人肺腑。1973年11月至12月间,国务院办公室曾经四次打电话给淮安县委,传达周总理的指示:一不要让人去参观,二不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坏了不准维修。正因为如此,周恩来故居多年失修而逐渐破败。墙垣也开始倒塌,东宅院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家塾馆三间,塾师休息室二间,祖堂屋三间,周恩来童年与过继母居住的亭子间二间,长廊及厨房二间,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堂屋三间、一眼水并和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www.xing528.com)

按说,周恩来总理不做声,随便下面处理就算风格高了,何苦下令拆掉。这就是一种精神和风格。

留下祖宅,留下深宅大院,留下祖宗的音容笑貌,是许多中国人的深层思想意识。能够不留下这些东西的人,是把自己与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放在一起,这是最高的境界。

直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后,淮安县委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才于1978年初对故居进行了初步整修,至年底恢复了周恩来最后离开淮安时的原貌。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淮安周恩来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