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保护北京文物:传统文化与古迹

周恩来保护北京文物:传统文化与古迹

时间:2024-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保护北京的文物古迹◆保护北京古城在1949年之后,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问题高层领导们和学术界是有着重大分歧的。当然正确的路线是全盘保护北京,保护这个典型的东方的传统物态文化。中国是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保存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就要使其发扬光大。☆保护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周恩来保护北京文物:传统文化与古迹

第一节 保护北京的文物古迹

◆保护北京古城

在1949年之后,关于北京古城的保护问题高层领导们和学术界是有着重大分歧的。梁思成为数不多的一派人主张把北京古城彻底地保护起来,另一派人主张拆掉古城,包括拆掉故宫的一部分。1953年11月,中共北京市党委决定,“要打破旧的格局给予我们的限制和束缚”,明确指出行政区域要设在旧城中心,并且要首先在北京发展工业。 自此之后,北京古建筑开始被大规模地拆除。梁思成说拆了北京的城墙,拆了北京的城楼,就像挖他的肉,削他的皮,他说对古建筑物这样的一种粗暴无情,让他无比的痛苦。梁思成四处奔走,却被批驳为复古主义,被说成是反动权威。当年在天安门城楼上,梁思成曾对彭真说,50年后你会发现我是对的,你是错的。2008年,北京复修前门大街、大栅栏等多处建筑,是用行动反省过去的鲁莽行为。但这些建筑物一看就不是原来的历史,是新装饰起来的赝品,显得不伦不类。

当然正确的路线是全盘保护北京,保护这个典型的东方的传统物态文化。这是全世界最大、最完整、最辉煌的皇家宫殿群和中世纪皇城。如果那样,今天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就不是法国、美国,[1]而是中国。中国本来应该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无论是历史名胜, 自然风光,其辽阔的幅员和悠久的历史都远远超过法国、美国。中国是数千年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遍布全国。只是我们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没有重视和保护,造成了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周恩来并没有站在彻底保护古城派这些人的立场之上,他只能走中间路线,保护部分要害的地方,拆掉部分地方,包括拆掉古城墙。梁思成的路线虽然非常正确,但是很难实行。党内党外一些人多次主张对封建的东西大拆大毁,这是一股很大的政治力量。能够走中间路线就很了不起啦。周恩来1953年的一次讲话,道出了他的思路,这是在政务院第一百九十九次政务会议上讨论《文化部一九五三年工作的报告》时的谈话节录的几段话,通过这些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和思考:

我对文物问题很感兴趣。……现在有人强调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也赞扬东方文化,给我们打气。奚老(张奚若, 引者注)说:“拆风甚盛”。我不大同意,并没有拆很多。三座门当初我也不主张拆,后来看还是觉得拆了好。我们有保存历史文物这方面强调得很多,“取消一切”,倒没有听到。东四牌楼我下过命令要拆,但彭市长为照顾“保存派”的意见,只好暂缓执行了。主导思想如不讲清,首都建设总是个问题。

……不错,我们的文化很古老,也有优美之处,但从今天看,我们的文化是否落后了呢?我曾说过多次,毛主席也说过,我国不但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怎么能有进步的文化呢?……在这一方面,如果不注意,只是留恋旧的,不推陈出新,不提高,安于落后;如果把这个作为主导思想,我们就不能前进。……如果我们只留恋古老,安于落后,就不能随着经济建设前进。今后,我们要努力发展新的文化,要赶上和适应经济建设的高潮,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前进。

保存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就要使其发扬光大。我不是说我们要前进,要发展文化,就不保存文物,不要民族文化遗产。不是的,我是强调要推陈出新。要认识到现在我们的文化整体上是落后的;就是古老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文化,就要赶上去,就要进步。……

不能笼统地讲保存文物。不加选择、不加分析地保存文物,不仅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有些东西如不加改进就不能保存下来,就要消灭了。五百年后,我们的后代子孙会说,为什么我们的前辈只保存不改进,他们看不到了,就要责备我们。因此,保存文物一定要跟我们的发展结合起来。……好的,有教育意义的文物,就应该使其发扬光大,如不发扬光大,就不能真正保存下来。……

……如果大多数人不赞成保存,只有少数人留恋,就是我们今天保存了,几十年几百年以后还不是要除去的,到了那时,就会写上一条:你们这些“保存派”阻碍了我们进步。

我们要有新生气,对古代文化遗产要发扬光大,不是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保存。谁不从长远利益、人民利益出发,迟早还是要睡不着觉,对人对己都不利。对民族文化遗产我们要保存最好的,要不断前进,推陈出新,发扬光大。[2]

所以,许多北京的古迹之所以能够保护,一些古迹之所以不能保护,从以上周恩来自己的说明中可以得到最恰当的解释。全盘保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非保护不可的,周恩来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

◆保护北京古迹

周恩来去世前,曾经把谷牧叫来,嘱咐了三件事,重修恭王府,成为与建设国家图书馆琉璃厂并列的三个遗愿之一。从1978年开始,谷牧就一直为恭王府的腾退和开放而操心奔波。看了这样的资料,令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周恩来在其一生中,十分重视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维修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周恩来对在解放战争中保护古建筑等文物作了重要指示,并请清华大学梁思成教授等编成了《全国重要建筑简目》发到解放军中,要求在战争中保护古建筑文物。那个时候,领袖们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付出了很多心血,另外还有可能多牺牲解放军战士的生命啊!周恩来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但包含着许多古代建筑科学知识,而且包含着许多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文化信息,而且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些领导人虽然不非常清楚历史名胜对于旅游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定在敬畏祖宗这一点,就应该好好保护。

☆保护故宫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 自然要重点建设。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许多人提出要拆除故宫。先是苏联专家提出要拆除故宫,把中央行政区放在故宫的位置。后来,一些老干部也提出要拆除故宫。他们说,一见到故宫,就想到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穷人受苦受难。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讲话时说:“北京、开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他还批评一些主张保护古代建筑的人说:“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毛泽东虽然没有特别提出要拆除故宫,但有的领导干部则循着毛泽东的思路,提出了要拆除故宫的问题。于是,一份关于处理故宫的争论意见材料送到周恩来手上,他看后沉思良久。周恩来从心里不愿意看到故宫被拆除,但当时人们头脑发热,他不好直接否定主张拆除者的意见。经过反复思考,周恩来把北京市负责城市建设规划的领导找来,和他们商量:故宫等古代建筑一定要保留,但可以把这些古代建筑统一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植树区,搞一个群众都能进去休息娱乐的大区域。同时,建设东、西长安街,在长安街附近建设机关办公楼。周恩来是想用这个办法,把北京城中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保护起来。北京市的领导接受了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还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把这个意见定下来。上世纪6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北京交通紧张,要拆除故宫,在故宫中建一条马路,以方便交通。当时有许多老学者、老专家反对这个方案。为此,他们甚至在一些会议上痛哭流涕。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对于老学者、老专家的态度很不满意,认为他们当亡国奴没有哭,拆几座牌楼古坊,就要哭鼻子,是不对的。陆定一见此情况,心中着急,便去找周恩来。周恩来听了陆定一的汇报后,明确表示,不赞成拆除故宫。之后,周恩来到毛泽东住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毛泽东听后,觉得周恩来的意见有道理,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周恩来把毛泽东态度的转变告诉了陆定一,陆定一在中宣部的会议上否定了拆除故宫一部分建马路的意见。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红卫兵造反派将矛头指向故宫。有一些人则把目光盯在了故宫内保存的历史文物上,想趁火打劫。周恩来得知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北京市委,要他们一定对故宫严加保护,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以任何名义占领故宫,更不允许对故宫打砸抢烧。“文革” 中曾兴起“忆苦思甜”运动。红卫兵和造反派打着搞“忆苦思甜”教育的旗号,在故宫内胡作非为。眼看故宫文物受到威胁,周恩来指示:“收租院”只能在奉先殿展览,不能再到故宫其他地方展览,参观的人只能到奉先殿去看,不允许到其他地方去。故宫内其他各处宫殿,一律封闭,暂时不对外开放。任何人提出的故宫改建方案,没有中央批准,不能实行。现在的改建方案(指故宫造反派搞的方案)立即停止。这些举措,保护了故宫中的建筑和大量文物。

接着,故宫内进驻了军宣队。时隔不久,进驻故宫的军宣队也成了被批斗的对象,不得不于1966年10月撤离故宫。这一下,故宫中一些人趁机拉起新的造反组织,想占领故宫。在此情况下,周恩来于1967年5月26日,果断下令:北京卫戍区派一营部队进驻故宫,实行军事保护,故宫宫殿及文物这才免遭破坏。[3]

☆保护颐和园

颐和园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笔者第一次看到颐和园的时候,面对着美轮美奂的山水园林、亭台楼阁简直是惊呆了,疑惑这是仙境。心里想,幸亏有几代人的保护,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优美的圣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卫兵和造反派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多次跑到颐和园,声称要毁掉它。有的放话,要一把火把颐和园全部烧掉;有的则扬言,要“挖掉万寿山,填平昆明湖”。万寿山、昆明湖,面积很大,红卫兵和造反派真的要动手,很不容易。于是,红卫兵和造反派头头便把目光盯在了颐和园的一些牌匾和牌楼上。他们叫来几百人跑到颐和园去砸东宫门外的过街牌楼。就在红卫兵和造反派登上梯子,用绳子套住牌楼,准备将其拉倒之际,周恩来得知了消息。他立即打电话给颐和园管理处,要他们制止、劝说红卫兵和造反派。他还派秘书到现场,说明道理。秘书郑重地向红卫兵和造反派头头传达了周恩来的意见:“颐和园的牌楼必须保护,不准拆除。”还

笔者在搜集周恩来保护北京古建筑资料时,发现了艾英旭完整、清晰、深入的研究成果。再研究已是无效劳动。所以使用了英旭资料的一些内容,在此深表谢意。说:你们必须按照总理的意见办,绝不能砸牌楼。红卫兵和造反派头头见来人语气强硬,传达的又是周恩来的意见,便不敢再砸牌楼了。就这样,牌楼被保护下来。一次周恩来在欣赏长廊画时,被在此游览的群众认了出来。周恩来微笑着和群众谈话,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这时,一个红卫兵头头向周恩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总理,现在要破‘四旧’,长廊上的彩画内容都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我们是不是要把它改画一下?”周恩来的目光立即盯住那个红卫兵头头,问道:“你说要改画?怎么改?”红卫兵头头说:“可以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事迹画在上边嘛,这才是革命的内容,表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周围的群众都把目光投向周恩来,看他怎样回答。周恩来的目光扫视着众人,最后又盯住那个红卫兵头头,问道:“让谁来画二万五千里长征?谁能画二万五千里长征?你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包含多少深刻内容吗?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都画不了,请谁来画?”临离开时,周恩来反复交代颐和园管理处的负责人,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这个园林,保持它的原貌,特别是这个长廊画,要保护,不能改画,更不能让人给破坏了。[4](www.xing528.com)

☆保护北海公园和保护恭王府

周恩来还指示有关部门:北海公园中有许多古代建筑,特别是北海公园里的两座金丝楠木建筑的大殿,是十分珍贵的历史遗产,不能损坏。[5]

恭王府是清朝大臣奕口的宅邸。恭王府的建筑是古代建筑中的精品,每个王府的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其中包含着许多古代建筑科学和艺术。据资料介绍,民国成立时,北京城内有王府50多座。到新中国成立时,尚存王府19座。1962年,周恩来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北京市有关部门拨款重修恭王府。1975年,周恩来已经病重,但仍然关心恭王府的保护。一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到医院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汇报完工作后,周恩来特意向谷牧嘱咐了三件事:一是要建一座新的北京图书馆,二是要修琉璃厂文化街,三是要对社会开放恭王府。周恩来逝世后,谷牧执行了周恩来的嘱托。1978年,谷牧召开会议,将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的领导找去,确定要落实好周总理的遗愿。1981年,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召开会议,形成了《关于恭王府住户搬迁情况的报告》。由此,恭王府得到重点保护和维修。1988年,恭王府正式对外开放。[6]

☆保护正阳门

正阳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名丽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俗称前门,又称大前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属“京师九门”之一。它集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1958年北京搞了十大建筑,这1000多名设计人员拿出的设计方案中,多数都是以拆除正阳门为前提。于是,北京市委就在向中央报送的扩建方案中提出要拆除正阳门。扩建天安门广场的方案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原则上予以批准。批准的方案总体是:改建后的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60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但毛泽东并没有就扩建具体问题表态,而是将方案批转周恩来处,由周恩来再提出意见。周恩来认真审阅了这个方案。他看到这个方案中提出要拆除中轴线上的正阳门,认为不妥。他让工作人员打电话,请北京市有关部门就要不要拆除正阳门的问题再研究,并且明确表示反对拆除正阳门。他特意提到,我们扩建天安门广场,不能拆除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周恩来讲了这个话后,建筑部门在扩建天安门广场时,特别注意对正阳门的保护,还对其进行了维修。

1965年,北京市准备建地铁。为此,建设方案中提出,要把北京内城墙拆除。拆除内城城墙,就要拆除坐落于内城城墙一线上的正阳门。拆除方案报到周恩来那里,周恩来沉思良久,没有下笔。经过亲自仔细观看周围地势,观看正阳门建筑,又询问了准备建设的地铁所要经过的路线后,果断作出指示,要留下正阳门,不能拆除。地铁建设路线向南偏一偏,错开正阳门地下。周恩来回到西花厅后,再次指示,要留下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此后,在北京建地铁时,稍稍改变了一下地铁路线,把正阳门这座古代建筑保留了下来。[7]

☆保护团城

团城位于北海公园南门外西侧,地处北海与中南海之间,是一座由砖砌的圆形城垛式建筑,整座城台黄瓦红墙,金碧辉煌,素有“城中之城”的美称。团城从整体上是独立的,有独特的风格。同时,它又处在北海公园的范围内,是北海公园的一部分,是别具一格的中国古代建筑。北京市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提出要改造北海大桥一线的道路。在研究改造方案时,有人提出。因此,必须拆除团城和北海大桥。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制订改造规划时,采纳了这个建议。然而,这个建议受到了众多的文物工作者及古建筑学家的反对。但是,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北京市有关部门仍准备实施拆除团城的方案。许多人包括郑振铎提笔给周恩来写了一个报告。写好后,请众人看过,大家都说好。之后,郑振铎通过沈雁冰把报告转交给周恩来。沈雁冰以最快的“特急件”把报告直送总理办公室。就在大家忙于保留团城古代建筑科学资料时,郑振铎却意外接到了总理办公室的电话,通知他陪同周总理视察团城。几天后,周恩来在郑振铎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团城视察。下车后,周恩来先步行绕团城走了一圈,然后登上团城,每一座殿,每一个房屋,他都进去看一看,又查看了团城内的古树。他一边看,一边向郑振铎等人询问有关情况。周恩来走下团城后,站在团城墙下,远眺了北海的琼岛。中南海后,又把目光转向北海大桥上来往的车辆。最后,他斩钉截铁地说:团城的一砖一瓦一树一石都不能动!要改建北海大桥,把中南海的西北围墙向南移,不能向团城拓展。[8]

☆保护雍和宫

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世界闻名的古城,以故宫为中心分布着构成古都风貌的大量历代古迹。1950年7月,由国家财政拨款4亿元(旧币)全面整修雍和宫。1952年5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来到雍和宫视察工作并进行调研。周总理认真参观了每一座殿堂,并与陪同参观的德木奇(僧职,即管家),进行交谈,详细了解僧侣的教习、生活情况。周总理视察后的第4个月,国家即拨款开始了修缮工程。1966年8月22日,北京某中学等部分中学和大学的“红卫兵”,在雍和宫大门外贴出对联,主要意思是让和尚、喇嘛都“滚蛋”。 23日,这群“红卫兵”闯入雍和宫内,要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并要对雍和宫采取“革命行动”将其砸烂。留守的喇嘛出来劝阻,双方由对峙发展成僵持。危急之下,此情况迅速报告到国务院。周总理得知后,立即作出指示:一定要教育、说服“红卫兵”,要求学生们做到不仅不能破坏雍和宫,还要严加保护雍和宫。同时,派副外长韩念龙同志到雍和宫作劝解工作。

☆保护古观象台

1968年在北京修建地铁的初步规划中,要经过建国门元代古观象台,施工指挥部提出了拆迁的方案。北京古观象台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观象台之一,以使用年代最久,保存的大型古天文仪器数量最多和最完整而著称。同时,古观象台还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古代天文、气象观测记录和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从1724年至1902年近180年间的气象记录完备资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气象观测记录,一旦被拆毁,一个重要文物遗迹就将永不复存。如果搬迁,也将会对古往今来从现址观测到的天文资料、天体变化的宝贵数据等造成重大损失。文化部图博文物事业管理局要求地铁改线,以保护古观象台。有的天文工作者也力主拆除,一向宽容大度、极具涵养的周总理,与之发生了激烈口角。周总理怒不可遏地质问、驳斥:“你知道这座星象台的历史吗?你不知道,你就搞不了天文,你也没有资格搞天文!是的,我们是要荡涤旧世界的一切污泥浊水,但是,我们更要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切精华!”周总理虽处在非常时期,但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坚持不变。1968年12月21日,周总理在文物局的报告上批示:“这个天文台不要拆,看绕过成不成,有什么困难,写个报告来,并附上设计方案图。”[9]最后这座世所罕见的保存天文仪器最早的古天文台被保留下来。

☆保护古银杏树

2008年7月1日,北京石景山区首次为辖区内的两棵古银杏树立碑。从碑文中人们首次得知,在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为保护这两棵古树,周恩来批示,修改地铁建设方案。这两棵古树位于玉泉路口西北侧路边,已有700多岁的“高龄”,是元代灵福寺遗址遗存的树木, 目前都是国家一级古树。在地铁原建设方案中,这两棵古树正好处在玉泉路站站口的位置。为保护古树,周恩来批示,修改地铁建设方案,延长玉泉路站至八宝山站地铁的距离,两棵珍贵的古树才得以存活至今。

☆保护中华门前的石狮子

在“破四旧”运动中,就连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地中南海新华门前的石狮子,也引起了红卫兵的注意,上了“破四旧”的黑名单。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是北京城里最大的一对石狮子。1966年8月26日,周恩来从保护文物古迹出发,耐心地说服了红卫兵,下令将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搬走,有效地将这一古迹保护起来。后来,这对石狮子又回到了新华门前。

☆保护十三陵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生了好几起古代文物建筑遭雷击起火被毁的事件。一次长陵棱恩殿起火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恩来那里。他立即指示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会同北京市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前去检查处理。局长郑振铎接到周恩来指示后,立即约请梁思成等一同去现场察看。随后,郑振铎、梁思成给周恩来呈递了一份报告。周恩来很快以国务院的名义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重要的古代建筑上都要安装避雷针。避雷针的安装,有效地防范了雷击导致的火灾,保护了一大批古代建筑。[10]

假如今天北京没有故宫、没有颐和园,没有前门,没有恭王府,没有团城,北京还是北京吗?北京还是历史名城吗?扫荡封建主义,难道就是扫荡这些历史文物古迹?虽然当时经济困难,没有钱搞建设,但是这些都不是主因。主要原因应该是对待文化传统的观念,有没有现代的文化理念。中国历史上的拆毁文化对后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

拆毁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国人特别喜欢之。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断绝拆毁之风。牧野之战,纣军全军覆没。殷纣王逃入鹿台,拿出他的锦衣珠玉宝货,“蒙衣其珠玉, 自燔于火而死。”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烧毁建筑物的事件。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杜牧在《阿房宫》里说:“蜀山兀,阿房出。”极言建筑阿房宫对森林的破坏。中国历代的宫殿都是木质结构,不像西方的石质结构。看一看古罗马城,才真正感到石质结构的优越性。纣王焚烧了鹿台,黄鹤楼毁掉三十次,就因为是木质结构的原因。古罗马的角斗场还傲然屹立在那里,因为石头是烧不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