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4-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4年,在全国文代会上,周恩来认出他这位作家,听说他在南京组织一些民间艺术工作。周恩来来剧场看戏,看完戏他到后台看望剧团全体人员。一直受周总理喜爱的王昆,二十多年来直接得到周恩来对民族唱法的指点和帮助。1965年,为参加“万隆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陈毅为副团长的政府代表团。

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周恩来与其他艺术

◆喜欢相声

周恩来在中南海经常听相声,特别喜欢听侯宝林的相声。1959年到1960年间,马季常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献艺。一次到中南海演出,周总理让马季创作反映如何看球赛的相声。周总理拟定了主题是:“能不能写一篇讽刺体育赛场只争成绩,不讲风格的相声,教育我们的运动员和观众在比赛中特别是在国际比赛中讲风格,讲文明。我们是大国,输球不能输人嘛!”周总理的这番话是有所指的。几天前,中国足球队和朝鲜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担任主裁判的是朝鲜同志。他的一次判罚导致中国队输了球。一些球迷认为裁判不公,冲进球场,把裁判围了起来,有人还说了些不三不四、不干不净的话。经公安人员排解,才恢复了秩序。散场之后,一些球迷又跑到朝鲜驻华大使馆门前闹事,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周总理说起这件事,叮嘱说:“你们针对这种情况,写段相声,每逢国际比赛,现场广播,对球迷进行教育。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马季当即向周总理保证:尽快完成任务。周总理满意地说:“一言为定,下次演给我看看。”马季冥思苦想,酝酿情绪,终于写成了相声《球场丑角》。[30]

◆喜欢古典与民族音乐

儒家的礼仪文化体系中,礼与乐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形同天地,《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与乐密不可分,以至可以说,没有乐的礼不是礼,没有礼的乐不是乐。中国传统的乐的观念,有特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不能与现代的“音乐”等量齐观。

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人与动物都有听觉,能够感知外界的声响,这就是“声”。不同的是,动物一般不能识别声与音,而人不仅有感知音的欲望,而且能利用声的特性构成乐音,来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是否懂得乐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所以《乐记》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儒家《乐记》又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唯有君子才懂得真正的乐。音乐通乎政,儒家十分看重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乐记》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吕氏春秋·适音》也说:“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而知其主矣。”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之所以能为教,是因为乐的形式最为人民喜闻乐见。乐有音调,有节奏,有强烈的感染力,闻声而心从,润物细无声。所以《乐记》说,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1945年10月, 肖亦五认识了周恩来。1954年,在全国文代会上,周恩来认出他这位作家,听说他在南京组织一些民间艺术工作。周恩来闪动两道浓眉,高兴地说:“好啊!江苏有个说评话的老艺人(王少堂),可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要抢在时间的前面抢救出来啊!”

1956年,广东粤剧《搜书院》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的大众剧场演出。周恩来来剧场看戏,看完戏他到后台看望剧团全体人员。他笑容满面地和大家一一握手之后说:“你们演得很不错嘛,辛苦你们了!”周恩来专门走到音乐伴奏区看了看,得知乐队由12人组成,称赞道:“广东音乐很好听。”

1962年1月天津的鼓书名家来京献艺,地点在文联礼堂大约是她们问总理:这些《红楼》旧曲,还可以演唱吗?周恩来的回答是可以,若个别词句已觉欠妥,稍改一下也就是了。众女史听了非常之高兴——她们的艺业不致遭到批判废弃了。

一直受周总理喜爱的王昆,二十多年来直接得到周恩来对民族唱法的指点和帮助。1954年文化部让王昆去中央音乐学院苏联声乐专家学习。王昆临行前偶然跟总理提及此事,周恩来说:“你只能学好,不能学坏,要唱得更好,更不费劲。如果哪天无线电里传来一个声音,我不知道是谁,别人告诉我是王昆,那就失去了你的特色。我们不能损失一个王昆。”苏联专家想改变王昆“原始的”、”村野的”状态,王昆自己也被“洋嗓子””土嗓子”的争论弄得有些迷茫。1962年底王昆试着用新学到的发声方法演唱了三首歌,总理听了不高兴,“哎呀,你怎么学成这种不洋不土的样子了?”直到半年调整后,王昆写信邀请总理夫妇听她演唱,总理听后才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的歌声使我们今晚回了一趟延安。”“为人民歌唱”是周恩来当年在延安送给王昆的一句话。1964年看了《东方红》后,总理说王昆,“她是二十年前的《白毛女》、二十年后的《农友歌》呀”。这几句饱含感情的话,成了一个文艺工作者一辈子享用的精神支柱。她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己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名闻邂迩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是著名军旅作曲家、曾任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先生,根据他在六合县搜集的民歌《鲜花调》加工整理的而成的。从1942年由民间艺人口中采得,至1957年正式登上北京舞台,并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1959年,前线歌舞团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带去的就是男女声小组唱《茉莉花》。出国前,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审查节目时,肯定了这首美丽、纯真、深情、含蓄的民歌。果然,无论在世界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歌剧院舞台上,还是在奥地利政府大厦的广场中,《茉莉花》得到了各种肤色青年的一致好评,大家争相用多种语言传唱。“好一朵茉莉花”从故乡六合小天地内展翅腾飞,冲向世界,飘香在天地大六合之外。1965年,为参加“万隆会议”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团长、陈毅为副团长的政府代表团。周总理亲自点名前线歌舞团随行。于是《茉莉花》又在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传唱。纪念活动结束后,苏加诺总统又特邀前线歌舞团到全国各地演出。为欢送先期回国的政府代表团,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办了联欢晚会,让大家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当《茉莉花》歌声响起以后,周总理便激动地下池翩翩起舞,并对演员们深情地说,听到你们的歌声呀,我就想起苏北来啦!我十二三岁由淮安出来,已经54年没有回苏北老家啰!于是,女演员们又非常高兴地重唱了一遍。周总理边鼓掌边激动地说,再唱我真要想家啦![31]

◆极富特色的书法

笔者在1963年,第一次看到周恩来的书法作品是给雷锋的题词。“参考消息”、“人民邮政”、“中国民航”等等书法,人们都不知道那是周总理的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估计北京人知道,外地人还是不知道的。当时同学们窃窃私语,大家认为陆定一的字写得最好,第二是周总理的好。周总理去世了之后,报刊发表了他“大江歌罢掉头东”的书法。真是令人惊讶,当时周恩来才是20岁的青年,书法就这么成熟啊。当时,我们评价是“钢筋铁骨”!因为没有书法的修养,不能用专业词汇来评价。后来在报刊上看到周恩来1939年3月30日给曹天风的题词:“山中岁月纪春王”的七律诗,更是令笔者惊讶。在戎马倥偬之中,书法是那么沉静、挺拔、大气磅礴,没有十足的功力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书法极品。后来出版了许多周总理的书法作品,才知道,他每一件批示、指示都是绝佳的书法作品。

周恩来的书法是他的嗣母陈氏教的,他小小年纪就开始悬腕挥毫,非常勤奋。为了把字写好,常常早起晚睡,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百炼成钢,并且自觉接受书法的启蒙。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真正的“童子功”!

笔者不知道如何用专业的语言来评价书法,所以只能引用书法家的评价。书法专家胡来宾说:“周恩来书法的特点,是姿态优美,骨力内涵。他的书法如同一个英俊少年在舞剑,刚柔相济,俊拔而又沉稳。一如他为人处事的风格,优美而稳健。周恩来书法的亮点,是精神饱满,神完气足。你看他的字,不急不慢,笔笔到位,把墨给足,把气送到。他的书法神采飞动,他当时的内心一定也是神采飞动的。”“周恩来的书法,用笔多中锋内裹,结构严谨自然,受魏碑影响颇深,兼涉‘二五’。到晚年,他的书法用笔老辣苍劲,入木三分,章法错落有致,不拘古法,其功力已达炉火纯青之境。”[32]

书法评论家潘新认为周恩来的书法得益于王羲之书法的笔法和神韵,兼具魏趣,继承和发扬了唐宋等各朝代书法家的书风,后落足于颜体书法的根基上,把书法“清雅秀逸、柔和简淡”的阴柔妍美型和“雄强浑厚、峻峭刚健”的阳刚壮美型糅合在一起,像他善于磨合不同意见的人品一样,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熔于一炉,形成自己刚柔并济、雄秀并举的周体书法。[33]

周恩来书法的主要特点是:学古不泥古,学法不泥法,入古出新,存古立新,善于继承又善于创新。其落笔稳健,力透纸背,藏锋逆入,方圆兼备;运笔娴练,顺其自然;沉凝而不板滞,行速而不狂飞;劲气内敛,意味纯雅;结体严谨、规范,个性显著,造型美观;布阵纵横自如,行距适中,字距得体;大章法气势磅礴,和谐协调,充满着生气、骨气、志气、正气的艺术感染力;小章法以正为主,兼取欹侧之势。他的书法墨宝,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使众品乐道,观之生机,赞叹不已。[34]总理的书法,有着的迷人魅力。他的书法有的清秀雄俊、凝重浑然;有的行云流水、飞花散雪;有的潇洒险峻、奇逸开张,颇有晋书之神韵,不愧为墨海之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1975年3月20日,周恩来在病榻之上,给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去短信:“希望能以严又陵手迹选出几封交我一阅,阅后当退回。”[35]周恩来是不是想起严又陵“身贵自由、国贵自主”的思想,不得而知。可以认为,病痛之中稍微闲暇的晚年周恩来喜欢严又陵的书法与思想无疑。因为周恩来要看的是常州博物馆收集到的严复一批信札。

笔者看了许多周恩来在病榻上的笔迹,依然那么傲然挺立,在他灵魂深处还是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底色。这也许是他书法传递给人们最有价值、不言自明的信息。

◆热爱中国画

少年周恩来一次闯进了外公的大书房,令他惊讶万分的是里面有许多字画,都是名画名书法啊。有龙飞凤舞王羲之的草书,有刚劲雄健的柳公权的正楷,有淮阴龚开画的《山中出游图》,有淮安边维其画的《芦雁》,有苏州唐寅画的《花鸟山水》,有杭州李嵩画的《观潮图》,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画的《墨竹怪石》……[36]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直接的书法绘画启蒙。

笔者虽然没有发现周恩来自己有画作,但他是中国画的爱护者、欣赏者。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古代画是在绢、宣纸、帛上绘制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中国画自19世纪末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来,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成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词。有一大批人面临失业。中国画面临着严重的存废问题。

中国画画家叶恭绰与陈半丁在1956年2月的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画院,把这些从事传统中国画创作的优秀画家聚集在一起,发展中国画艺术,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服务。这个提案马上受到了周恩来的关注。周总理和美术界一直保持着很好的交往,画家们的难处和中国画的前途此时又给日理万机的总理平添了一份新的忧虑。然而,令画家们没有想到的是,总理很快开始筹备画院的成立工作。从画院人员名单到选址,总理都要一一过问。他多次找来艺术家们了解情况、研究讨论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方案。1956年6月1日,在周恩来亲自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正式通过了成立中国画院的实施方案,并且决定马上组建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

1957年5月14日,中国画院正式成立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中国画院的建院大会,并作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讲话。在当时的社会,传统的中国画被称作“国画”,周恩来对此特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讲道:我觉得应该叫北京中国画院,因为叫国画院有独霸思想。并且,他举了一个工业的例子,比如说工业产品的国产是相对于外国、进口,等于是国家制造的意思,如果是北京中国画院叫北京国画院的话,就把别的画种排斥在外,但是北京中国画院是一个画种的改革,不是一个国家的改革。总理的这个建议不仅得到了中国画艺术家的赞同与采纳,也得到了其他美术界人士的支持。

紧接着总理还特别谈到了美术界内部的团结问题。总理在先前就了解到中国画和其他画种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尤其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学西方绘画的,对于传统的中国画有着不同程度的轻视、排斥的倾向。这次在中国画院成立大会上,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江丰就被安排在了一个比较靠后的位置。周总理让他上了主席台。

“知识分子很可贵,建设社会主义无他,很难前进”,另一方面又指出“旧中国传下来士大夫习气很多,也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影响,国画家的内部及对外的团结都应搞好”。而对于怎样继承中国画,他指出“要批判接受、鉴别,把优秀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37]

画院成立以后,从事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家们每月可以拿到国家下发的生活费和车马费,而且根据画院规定,卖画取得的全部报酬也归画家个人所有。这样,不仅画家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如果画卖得好,画家们还能有不少盈余。此时的中国画艺术家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他们时刻记着总理鼓励大家到群众中去、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的讲话,组织了到建筑工地写生、重走长征路等特色活动,创作出一批贴近人民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另外,周总理收藏了一些中国画,包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齐白石、黄宾虹、刘海粟、何香凝、郭沫若、陆俨少、关山月、田士光、赵朴初、启功等人的作品。

周恩来还曾经嘱咐别人练习绘画、书法,修身养性。画家王义戈现为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务。他是体育积极分子,1958年获宁波市举重第一名,1959年参加首届全国运动会,因成绩优异,去了国家队。周总理说,运动员除了运动外还可以写字、读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那时起,王义戈利用业余时间去故宫看画,后来感触很大,便在北京故宫绘画馆临画四年。[38]周恩来没有时间作画,否则,他也有可能成为著名画家。

◆象棋高手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体现了中国的军事与政治的智慧。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元明清时期,象棋比赛的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多部技术性的专著,其中最为普及的有《梦入神机》《桔中秘》《梅花谱》等。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的中国象棋协会。

周恩来是象棋的爱好者,又是象棋高手。[39]江苏淮安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的棋类活动很活跃,出过不少棋类高手名人,人们一边品茗议事,一边纹枰论道,其乐无穷。周家也不例外,代代都有人下棋,而且其中不乏地方高手。周恩来从小就看棋,多次与一个棋艺超群的老者练棋,学习的棋艺很有成就。

一次周恩来走到漕运总督部院大门前,发现一伙人正在那里围着一个载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男子在下棋。渐渐地也学习了不少象棋走法。周恩来欲和老人比试,那老人说“那我让你车马炮半边子吧”。于是一老一少,一递一着对弈起来,双方二十多个回合胶着难分,周恩来第一盘输了,第二盘下成和棋。老人摘下眼镜,望着眼前这位文弱瘦小的翩翩少年感慨地说:“我在这对石狮子前下了五十多年的棋,还没遇过让子第二盘就输的局面。”同时周恩来又找些棋书来自习,所以棋艺大有长进,以至到东北、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时,他的棋艺在同学中享有盛名。[40] 1939年夏天,为国共合作奔走在重庆的周恩来,得悉在东南亚棋坛无敌手的“中国象棋棋王谢侠逊”从南洋归来,住在重庆东方文化协会,就驱车前去拜访。当时,谢侠逊为了唤起海外侨胞支援祖国人民抗日救亡,远渡重洋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等地,表演棋艺,宣传抗日,劝募捐款,取得很大成绩,刚刚胜利归来。所以一见面两双手就紧紧握在一起。“您是有名的象棋家,这次出国宣传抗日,成绩很大。”周恩来的赞扬,让谢侠逊深深感动。两人也切磋了棋艺,第一局,握手言和。第二局最终还是和棋。周恩来对我国象棋史也颇熟悉,什么《桔中秘》重炮,《梅花谱》重屏风马。于是周恩来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谢老知道周恩来说的这话是双关语,接着说:“马虽有八面威风,但可以用兵、卒制马。”周恩来大笑起来:“对!兵、卒就是群众,抗日救国就是要动用群众的力量。”谢老明白周恩来的教诲,走群众路线,才能把抗日救国的宣传做到家。[41]新中国□生后,1955年周总理介绍谢侠逊到上海文史馆工作,使谢老的生活有了保障。后又被任为上海运动委员会委员、上海政协委员、上海棋类协会副主席、全国棋类协会副主席等职务。1957年12月24日周总理到上海时,还专门约见谢老,问寒问暖,使谢老非常感动。

周恩来曾经与蒋介石下过象棋,竟然把委员长赢了。蒋介石难堪之后无奈自嘲。[42]

【注释】

[1]《儒家气概:周恩来新德里舌战征服“发难者”》, 2009年2月27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天雨花》是明末清初弹词作品。作者诸说不一,有梁溪女子陶贞怀、浙江徐致和、明末女子刘淑英等说法,难以确考。是我国古代讲唱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故事叙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朝廷内部的斗争, 以有正义感的官僚左维明及其女左仪贞为主线,描写东林党人与皇戚郑国泰、奸臣方从哲、阉宦魏忠贤之间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再现了明末著名的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等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了明末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作者反对权奸和宦官专权误国,提倡男女平等,呼吁妇女人权,富有民主主义启蒙色彩, 同情人民在统治阶级苛刻剥削下的悲惨境遇,具有儒家的民本思想。此作结构恢宏,情节曲折,语言亦较流畅。 自问世三百多年来,在群众中受到热烈欢迎。但它对戏曲创作颇有影响。

[3]《再生缘》是清代中叶“弹词”艺术中最优秀的作品。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再生缘》的故事发生在元代昆明的三大家族之间。大学士孟士元有女孟丽君,才貌无双,许配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少华。国丈刘捷之子奎璧欲娶丽君不成,遂百般构陷孟氏、皇甫两家。丽君男装潜逃,后更名捐监应考,连中三元,官拜兵部尚书, 因荐武艺高强的少华抵御外寇,大获全胜,少华封王,丽君也位及三台。丽君终因酒醉暴露身份,情急伤神, 口吐鲜血。皇上得知,欲逼其入宫为妃,丽君怒气交加,进退两难,陈端生至此掇笔。《再生缘》热情歌颂了妇女挣脱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为。

[4] 陈国民:《周恩来与红楼梦》, 中共党史网2011年6月17日。(www.xing528.com)

[5]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241页。

[6] 卢再彬、孙智悦:《少年周恩来》,人民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61—62页。

[7]《周恩来文化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8]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四大名旦的交往》,《纵横》2010年第5期。

[9]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四大名旦的交往》,《纵横》2010年第5期。

[10]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四大名旦的交往》,《纵横》2010年第5期。

[11]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四大名旦的交往》,《纵横》2010年第5期。

[12]《周恩来文化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113页。

[13]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四大名旦的交往》,《纵横》2010年第5期。

[14] 张垣:《周总理与京剧》,《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1年月9日。

[15] 张垣:《周总理与京剧》,《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1年月9日。

[16]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四大名旦的交往》,《纵横》2010年第5期。

[17] 张垣:《周总理与京剧》,《中国教育报》网络版,2001年月9日。

[18]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金玉之交》,《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第3期。

[19]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金玉之交》,《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第3期。

[20] 张垣:《周总理与京剧》,《中国教育报》 网络版,2001年月9日。

[21] 曹晋杰:《周恩来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金玉之交》,《福建党史月刊》2010年第3期。

[2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5页。

[23]《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193页。

[24]《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4—196页。

[25] 章慕荣:《周恩来与越剧大师袁雪芬》。

[26] 殷伟、王小英:《严凤英》,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54页。

[27] 殷伟、王小英:《严凤英》,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55页。

[28] 殷伟、王小英:《严凤英》,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62页。

[29] 刘砚芳口述、张辰来整理:《周总理五看丝弦戏》。

[30]《周总理与“相声丑角”》,《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4期。

[31] 方州:《王家干周恩来总理与“茉莉花”》。

[32] 胡来宾:《周恩来的书法艺术》。

[33]《独具风采照大千——周恩来书法艺术初探概要》,《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64页。

[34]《独具风采照大千——周恩来书法艺术初探概要》,《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64页。

[35]《周恩来书信选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32页。

[36] 卢再彬、孙智悦:《少年周恩来》,人民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37]《周恩来文化文选》,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176—177页。

[38] 王艳丽、商学亮:《“周总理是我的启蒙老师”——山水画家王义戈的艺术生涯》, 中国报道浙江新闻,2012年8月4日。

[39] 秦九凤、刘震:《周恩来与中国象棋》,《钟山风雨》2008年第2期。

[40] 秦九凤、刘震:《周恩来与中国象棋》,《钟山风雨》2008年第2期。

[41] 秦九凤、刘震:《周恩来与中国象棋》,《钟山风雨》2008年第2期。

[42] 194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和谈期间,会间蒋介石突然心血来潮,提出要与周恩来下棋。周恩来当即风趣地答应说:“好嘛,桌上两党和谈,桌下楚汉相争。委员长能有如此雅兴实在不易,我周恩来岂能不奉陪。”蒋介石也不谦让,举棋就走,使出他的看家本领“当头炮”。几步之后,又强行和周恩来兑掉一车, 以便让他的另一门大炮沉底,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势。周恩来则应以连环马盘旋而上,并漫不经心地掠去蒋的两个小兵。面对蒋介石的重炮轰炸,周恩来应以车炮紧护中宫,滴水不漏。蒋介石的锋芒渐渐失去,战至中盘时已成胶着状态。此时周恩来的两枚卒子,在车的掩护之下,渡河稳进,步步紧逼九宫,蒋介石的谋士们一看蒋的情况不妙,连呼“兑子、和棋”,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为了主帅安全,连连兑子, 以图和局,但为时已晚。在兑子过程中,周恩来顺势吃相吞士,把蒋介石的“御林护卫”杀得一个不留,最后只剩下一个光头司令,单车保驾。而周恩来大车护小卒, 昂首前进,直捣黄龙,锁定胜利。蒋介石落败,心里懊恼极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尴尬地笑着说:“恩来棋高一着,棋高一着呀!”周恩来也笑着一语双关地说:“委员长的大炮赛过秦琼的‘撒手锏’很见功底,只不过你太轻视我的那枚过河的卒子了。”佚名:《周恩来与蒋介石下象棋》,《书报文摘》2005年第1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