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与戏曲研究院的重要任命及对名旦的关爱

周恩来与戏曲研究院的重要任命及对名旦的关爱

时间:2024-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0年7月6日,周恩来批准周扬的书面报告,任命梅兰芳为中央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9月2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梅兰芳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恩来对京剧四大名旦的另外两位荀慧生与尚小云,也关爱有加。周恩来看了这出戏,并到舞台上与演员、乐队一起合影。

周恩来与戏曲研究院的重要任命及对名旦的关爱

第二节 周恩来与戏曲

◆与京剧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精华,源远流长,号称国之瑰宝。周恩来非常热爱京剧,对京剧和京剧艺术家们给予了许多的关怀和扶植。周恩来1952年11月14日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对京剧著名艺术家给予充分的肯定,说:“梅兰芳程砚秋盖叫天等好些在座的同志,他们都有几十年的功夫了,他们都把戏曲当做自己终生的职业,因此他们都有了很好的前途。”[7]

☆周恩来在政治上关心京剧大师们

1949年9月21日,根据周恩来的提议,梅兰芳作为戏剧界四位代表之一,应邀出席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7月6日,周恩来批准周扬的书面报告,任命梅兰芳为中央文化部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9月2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梅兰芳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同年10月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梅兰芳当选副主席。在周恩来支持下,1955年1月6日,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梅兰芳出任院长,聘请王瑶卿、萧长华、王凤卿、尚和玉、金仲仁、鲍吉祥、马德成、谭小培、张德俊、姜妙香、郝寿臣等老艺术家为名誉教授。

1959年3月16日,梅兰芳入党前夕,周恩来让马少波转告梅兰芳:“1957年程砚秋同志入党,我做了他的介绍人,今年梅同志入党时,如果他有此要求,我也愿意做他的介绍人。” [8] 1949年3月,周恩来登门拜访定居北平的程砚秋,程砚秋正外出。周恩来留条说:“砚秋先生:来访未遇,适公外出,甚憾。此致敬礼,周恩来。”让程砚秋弟子王吟秋转交。同年9月,程砚秋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开国大典。同年11月2日,程砚秋去西安演出返京,周恩来在家中接见了他,听他谈京戏改革的一些想法,勉励他加强学习,提高思想,并指定马少波与他保持联系。1951年秋,程砚秋去大西南演出返京,周恩来又约他在家中长谈。针对他对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的工作安排的思想问题,语重心长地说:“程先生,你在旧社会洁身自爱,孤芳自赏,不与旧势力同流合污,是进步的。但是在新社会,你若仍是落落寡合,不能与人共处,就会逐渐脱离群众,搞不好同志关系,对工作、对自己都是不利的, 自己也会经常苦恼。一个革命者的思想要不断改造,要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其核心是革命集体主义。你要团结同行,联系群众,善于与人共处,虚心听取批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在新社会还是孤芳自赏,落落寡合,这种思想如果发展到极端,你的优点就会变成缺点,甚而会走向反动。程先生,我希望你在政治思想上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程砚秋听了,很受触动。程砚秋把自己担任副院长以来的工资,全部捐献出来支援抗美援朝,并把7所私产房舍无偿地捐献给国家。1957年春天他提出了入党要求。周恩来握着程砚秋的手,深情地说:“砚秋同志,如果你加入共产党的话,我愿做你的入党介绍人。”[9]不久,程砚秋收到周恩来写的一封亲笔信,介绍他入党。

周恩来对京剧四大名旦的另外两位荀慧生与尚小云,也关爱有加。根据周恩来的提议,苟慧生担任了北京京剧团艺委会主任、荀慧生京剧团团长,是第一届至第五届的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曾任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10]

☆让艺术家们在各地和国外演出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对梅兰芳说:“中国京剧院是国家剧院,在全国要起示范作用。全国人民都盼望能见到梅先生的艺术。 目前,你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成立梅兰芳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满足全国人民欣赏要求,并为青年演员作示范;二是整理舞台艺术的经验,著书立说。中国京剧院的日常工作,可由副院长马少波负责。”[11]

1956年5月至7月,应日本朝日新闻社等团体的邀请,由中国京剧院梅兰芳剧团的86人,组成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本几个城市访问演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赴日本的大型艺术代表团,中央十分重视。在作出派代表团的决定时,周恩来就约梅兰芳谈话,对他说:“这次组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去日本演出,请你带队辛苦一趟。”梅兰芳当即表示:“我照您的指示去办。”访日京剧代表团在日本的演出非常成功,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演出历时一个多月,共演33场,观众达7万余人。周恩来自始至终关注着他们的活动,直到代表团归国前夕,还为他们的安全彻夜操劳。

☆对艺术家们的作品精益求精

周恩来对京剧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肯定了这门城市居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周恩来说:“京戏是从地方戏来的,从二百年前的徽调、汉调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到了北京以后就提高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承认,封建社会把它定型化了、宫廷化了,这就给京戏带来了许多缺点,在今天需要改革。所以,京戏进入到京城以后,有它提高的一方面,也有它不好的一方面,受到了浓厚的封建性的影响,灌注了不少封建的东西。不过最近三年来,有了很大的改进。……京戏与地方戏各有各的好处,所以提倡‘百花齐放’。如果让我们来表决一下:荷花与梅花哪个好?我想这是很难的。夏天当然是荷花好,冬天当然是梅花好。”[12]为了迎接建国十周年的大庆,梅兰芳排演了新戏《穆桂英挂帅》。这是他在解放后的第一出新戏,剧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表演和唱腔艺术也有很大创新。周恩来看了这出戏,并到舞台上与演员、乐队一起合影。周恩来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在表演上,我没有意见,不过,我听见台词里说敌人是‘安王’,是否可改为‘西夏王’?”梅兰芳回答:“您这一个意见,提得太好啦。以后就改为‘西夏王’。”[13]

1950年代,风华正茂的高盛麟领衔的《挑滑车》、《长坂坡》、《走麦城》等拿手戏很走红,周总理也很爱看。高盛麟知道后,激动兴奋之余也有些紧张,这种情绪被善解人意的周总理看出来了,便找高盛麟闲聊说:“我送你八个字,演员做戏要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周总理的八个字,形象精辟地陈述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辩证关系。高盛麟把周总理的这八个字视为座右铭,从中获益匪浅。[14]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主演过田汉的《白蛇传》,周总理说:“你首先要承认白蛇是仙子,而不是什么妖,也不是什么怪,所以,不能把白蛇处理成迷人的妖精。”从命名到主题,周总理和田汉一起商定,使《白蛇传》成了剧坛精品。[15]

☆在生活上关心艺术家们

新中国成立时梅兰芳已在上海安家,周总理建议梅兰芳搬回北京,并提出把他抗战时卖掉的原有7个四合院的大宅院腾出还给他,但梅兰芳谢绝了。因为这是梅兰芳本人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卖掉的,其中一半的钱接济了梨园同行。他认为卖了就不能再要。周总理又提出几处大宅门让他挑,梅兰芳说我是演员,有一处小院落落脚就行。他选中了护国寺街原甲一号。

1961年7月30日,梅兰芳因心脏急性冠状动脉梗塞突发,住进北京阜外医院抢救。当时周恩来正在北戴河开会,闻讯后特意赶到北京去医院探望。周恩来坐在梅兰芳的病床边,握着他的手说:“由于开会所以来迟了。听说你得了心脏急病,住院治疗,特地赶来看你。”梅兰芳感动地说:“这大热天,惊动您,我心里很不安。”周恩来给梅兰芳切脉,说:“我懂一点中医知识,你的脉象是弱了一点,要听大夫的话,好好卧床静养,好在你会绘画,出院后可以消遣。”梅兰芳还记挂着8月初去新疆参加一条铁路通车典礼和演出的事,向周恩来提出希望同意他病好之后去为兄弟民族演出。周恩来说:“等你病好了,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国内国外都可以去嘛!但是你现在的任务是养病,一定要躺在床上,祝你早日恢复健康。”周恩来告辞时,梅兰芳要从床上起身,周恩来按着他的身子说:“心脏病,就要躺在床上静养,不要起来。”随后,周恩来又对医生们说:“你们平时只注意我们中央领导同志的健康。像梅院长的病,应当早就发现。这次经过抢救,希望能转危为安,你们要用心护理。”他又对梅兰芳说:“我明天回北戴河,下次回来再来看你。”走出病房,他再次嘱咐医护人员,要尽一切努力挽救梅院长的生命。[16]

☆让艺术家们培养好弟子和建设队伍

张学津是京剧名旦张君秋的长子,师承马连良,是一位唱、念、做、打全面发展的人才,1964年他在现代戏《箭杆河边》中扮老贫家佟庆奎, 自己设计的大段忆苦思甜的反二黄唱腔,颇受周总理赏识。总理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上说:“张学津演老头子,已经演得很好了。”然而在“文革”中他被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剥夺了他粉墨登台的权利。1969年周总理推倒“四人帮”强加给张学津的罪名,把他安排在上海京剧团,可被人以“政治条件不好”抵制,周总理听了,严正地指出:“上海也有工人阶级教育,张学津可以锻炼。”[17]

周恩来特别重视京剧名家以师带徒,他曾亲自介绍众多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拜京剧名家为师。梅兰芳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先后收了杜近芳、李玉芙、新凤霞、张春秋、关肃霜、胡芝凤和矿工女儿李国粹等人为弟子,培养了一大批梅派艺术传人。其中关肃霜、胡芝凤,是1959年5月3日周恩来邀梅兰芳到自己家中做客,当面介绍给梅兰芳的。[18]

1964年6月23日,周恩来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座谈会上,以京剧为例指出:老一代京剧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都不在了,“但是,他们在艺术上留下来的一些好东西,如唱腔等等,我们还在这个地方欣赏。还有他们为人的方面,有许多可以学,总得承认他们有很多可以学的嘛。”正是由于周恩来的关心和指导,京剧名师广收弟子,这才使得京剧各流派艺术都能传承下来,为后来的京剧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19]女须生孟小冬是余派老生创始者余叔岩唯一的女弟子,号称“冬皇”,后嫁给杜月笙,解放前随杜移居香港。杜不久病死,孟小冬留在当地,闭门不出,告别舞台。周总理赞赏“冬皇”的艺术,曾经看过她的戏。1963年,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周总理在家私人设宴为主要演员饯行,席间问起旅居香港的孟小冬,总理郑重地托付马连良:“你们这次去,能不能想办法和孟小冬女士见个面,做做她的工作,她的艺术应该传下来嘛,不然太可惜了。她愿意回来看看,教教学生,最好。实在一时回来不了,录个音来也好,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都可以提出来,我们想办法满足她。”后因种种原因,总理对这位名演员的关照未能实现。[20]

☆保护好保留艺术家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多次找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等人商谈,如何把京剧各派演员的表演艺术成就完整地保存下来,留传后世。周恩来决定拍摄舞台艺术纪录片,把每个京剧名演员有代表性的精彩节目拍摄下来。根据周恩来的要求,中央文化部决定先筹拍《梅兰芳舞台艺术》。 1952年春,文化部通知梅兰芳做拍摄舞台纪录电影的准备。1953年1月,写出了拍摄方案草稿,周恩来看后,要夏衍等人多征求京剧名家,特别是梅兰芳本人的意见,先后经过4次修改,直到1954年7月才定下来。在这期间,担任导演的吴祖光于1953年3月至5月,跟随梅兰芳剧团在上海一带演出,看了梅兰芳演出的《宇宙锋》等十多个节目,最后决定拍两集。上集是《抗金兵》、《霸王别姬》、《宇宙锋》,下集是《贵妃醉酒》、《洛神》、《白蛇传》。这个方案得到周恩来的同意。为了保证这部舞台艺术纪录片的质量,北京电影制片厂还根据周恩来的指示,邀请苏联电影专家雅可夫列夫、录音师戈尔登来华具体指导,1955年2月7日正式开拍,断断续续花了一年多时间才最后完成。[21]

☆关心艺术家们的后事

周总理亲自安排了梅兰芳葬礼。1961年8月8日4时45分,梅兰芳逝世,享年67岁。《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大幅讣告。8月10日上午,北京首都剧场举行梅兰芳追悼大会,陈毅副总理主持,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致悼词,高度称颂梅兰芳大师的一生。齐燕铭召集治丧委员会开会,传达周总理的意见,打算将梅大师安葬在八宝山瞿秋白墓旁。但梅夫人福芝芳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不解剖,二是不火化,葬在万花山自家坟地,与王氏夫人并葬。这块墓地是1929年梅大师为他的第一位夫人王明华购置的。周总理同意梅夫人的意见,指示说梅兰芳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要国葬。因为事发突然,梅兰芳没有遗嘱,家人也没有修坟的准备。周总理批准从国库取出存放多年的一副阴沉木棺(阴沉木又称乌木,质地坚硬,不腐不蛀,十分名贵)给梅兰芳用,并由国务院安排在万花山修建墓地。因为墓地底下是岩石,还动用了炸药,修了40天,修出3个穴位。

◆与昆曲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武术的表演艺术,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艺术“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周总理形象地说“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22]

昆曲在新中国成立前,曾面临窘境。1956年4月,浙江昆苏剧团赴北京演出。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也观看了演出。周总理观看后,亲切接见演员,与他们长谈40分钟。5月17日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主持有中央、北京文化界领导、专家参加的大型座谈会研讨《十五贯》。周总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昆曲为兰花,盛赞《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1957年6月,周总理亲自指示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韩世昌的任命书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成立当晚的演出中,主要演员穿戴的十蟒十靠,是由周恩来总理特批了26两黄金,拿到苏州的绣坊中精制而成。

1956年4月19日周总理看完浙江省昆苏剧团演出《十五贯》演出后,对剧团同志的讲话,说:

“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www.xing528.com)

有的剧种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的,可以先多演些古装戏、历史戏。不要以为只有演现代戏才是进步的。 昆曲的一些保留剧目和曲牌不要轻易改动,不要急,凡适合于目前演的要多演,熟悉了以后再改。改,也要先在内部试改,不要乱改,不要听到一些意见就改。

老演员年岁大了就要走下坡路了。我们希望下一代比我们好,要好好教他们。我们犯过的错误,不要让他们再犯。青年的热情很可贵,但没有经验,有时像一阵风。舵还得要老同志把。”[23]

在1956年5月17日在关于《十五贯》的座谈会上,周总理又一次讲话:

《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这个戏的表演、音乐等,既值得戏曲界学习,也值得话剧界学习。我们的话剧总不如民族戏曲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昆曲有很多剧目,要整理改革。很多民族财富要好好发掘、继承,不能埋没。只要大体好,有些缺点也无妨。首先要有人民性,要站在同情广大人民的方面。[24]

这里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昆曲要民族性和人民性的问题。民族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人民性是它的进步性。艺术既要有普及性的能力,既能够下里巴人,也要反映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社会的本质。

◆与越剧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中的第二大剧种。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及一些北方地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恩来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他对家乡的越剧情有独钟,他与越剧《梁祝》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令人感动的历史佳话。

1953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后,成为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影片于1954年获得第八届卡罗维发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1955年获得第九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1957年4月,又荣获了舞台艺术片类的唯一的金奖。

其实,解放前周恩来就关心越剧的健康发展。

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亲自看了雪声剧团演出的《凄凉辽宫月》,事后又对地下党如何做好戏曲界的工作、如何引导越剧演员走向进步,作了指示和部署。地下党根据他的指示,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的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天涯梦》、《珊瑚引》、《万里长城》、《国破山河在》等表达人民心声的剧目受到观众欢迎。

1949年6月28日,邓颖超到上海请宋庆龄北上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在百忙之中,赶到了九星戏院专程看望袁雪芬。周恩来让袁雪芬作为代表去北平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27岁的袁雪芬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作为戏曲界的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有一天休息,在休息前一天的下午,袁雪芬意外地收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请她来家里做客的邀请。周恩来和邓颖超热情地拉着袁雪芬坐下,邓颖超就像是见到小妹妹一样地问长问短。过一会儿,周恩来突然笑着说:“雪芬,我给你听张唱片。不一会儿,房间里响起了袁雪芬在《凄凉辽宫月》中清脆悦耳的越剧唱段。[25] 1954年4月20日,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在大会期间,给外国人放彩色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周总理把电影的名字改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放映时,观众果然入戏了,全场鸦雀无声,全都看懂了。当演到“哭坟”和“化蝶”时,很多观众发出一片同情的感叹声。影片结束了,灯光复明,全场的观众如醉如痴,静默了一分多钟。突然,不知哪一位观众鼓了一下掌,全场顿时沸腾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

越剧《柳毅传书》1956年,剧团首次赴京演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郭沫若、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好评。越剧《柳毅传书》是一个颂扬见义勇为精神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曾由老一辈越剧表演艺术家竺水招主演。当年周恩来总理曾两度观看此剧,1962年这个故事还被长影厂拍成电影。筱湘芝1959年,她主演的《孟丽君》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首都文艺界的重视和极大兴趣。盖叫天曾在后台等候向她祝贺;田汉看戏后连声赞好并请她去座谈。周恩来总理也亲临长安戏院观看了演出,勉励她:“北方只有一个越剧团,你要好好为越剧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后来,梅兰芳也邀请她演出专场,举办了座谈会。

◆与黄梅戏

1958年1月5日,严凤英在合肥江淮大戏院为周恩来演出黄梅戏《打金枝》。演出结束后,周恩来上台和全体演职员一一握手,和大家合影时,大家把周恩来请到正中位置,周恩来却把年岁最高的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拉到正中位置, 自己退到一边坐在下场门的偏位置上。严凤英看了,也悄悄走到一边,这时周恩来左看右看,笑着说:“嗳,那个骄傲的公主呢?”“在这!”大家推出严凤英。周恩来伸手把严凤英拉到自己身边坐下,问长问短,勉励严凤英要努力学习,把黄梅戏唱好。[26] 1958年4月8日上午,严凤英在武汉为武昌会议连演两场黄梅戏之后,正在和大家谈论昨晚的演出。不知谁眼快,脱口喊道:“周总理来了!”大家高兴得拥了上去。周恩来说:“你们给会议送了两台好戏,今天我代表参加会议的同志,来看望大家,大家辛苦啦!”严凤英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的情况,周恩来临走时嘱咐她多看点书,多学点东西。[27]

1959年春天,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上海演出《女驸马》,严凤英演冯素珍。演出后,周恩来又上台接见全体演职员,周恩来第一个握住一位吹唢呐的老艺人汪正仓的手,和他亲切叙谈。得知汪正仓是安徽三河人,便讲起三河、上派、藕塘……这些地方,周恩来都去过,都熟悉。周恩来看到严凤英,亲切地说:“我们又见面了,是老熟人了!”周恩来关心地问她的近况,并勉励她取得更新的进步。临分别时,周恩来对严凤英说:“我们到北京再见吧!”[28]周总理安排严凤英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周总理还把严凤英请到自己家里,以邓颖超同志的名义请袁雪芬、张瑞芳、新凤霞等女演员到家中做客,谈戏剧革命和思想革命的问题。那时全国困难时期还没过去,严凤英到总理家,看到家中布置非常朴素,也没有勤杂人员帮忙,而是邓大姐自己亲自动手做菜做饭。严凤英看了于心不忍,也卷起袖子,帮忙做菜做饭。那不像是首长和部下会餐,而是家庭的长辈和晚辈一起谈心。

在准备党的“九大”前,周恩来同志和安徽的一位负责同志提到了严凤英,问到她的情况。那位负责同志遗憾地说,严凤英已经死了!听到这个噩耗后,周恩来同志久久不说话,站起走了一走,不出声。然后坐下,继续往下谈……

1973年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以廖承志同志为团长的“中日友协访日代表团”全体成员。总理看到好多熟悉的演员都来了,唯独不见严凤英时很心酸,谈到她的情况。总理问到一位在座的皖籍同志,“你是安徽人,你们安徽有个人死了,你知道吗?”

那同志大概常年不在安徽,所以嗫嚅地说:“……不知道……”

总理说:“你不知道?”

张瑞芳同志接着说:“是不是严凤英?”

总理说:“你看,她知道!要关心人啦……”总理还强调:“要有人关心呐!”

周总理对黄梅戏非常关怀,对黄梅戏的演员也非常关怀。

◆与丝弦戏

丝弦戏是河北省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金元时期,清康熙、乾隆之际,有丝弦戏在北京演出。它是一个很有历史传统的剧种。在丝弦戏剧团至今传颂着周总理五看丝弦戏的故事。1957年,程砚秋在石家庄观看了丝弦戏《金铃记》后,即被丝弦所吸引,力邀丝弦剧团进京演出,并将丝弦剧团推荐给了周恩来总理。11月21日,周总理在中国文联礼堂第一次观看了丝弦戏《空印盒》、《赶女婿》、《小二姐做梦》,接见了演职员并为丝弦剧团亲笔题词,并与演出人员合影。次日,周总理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 自己买票第二次观看。两天后,周总理与朱德、邓小平、陈云、李先念、陈毅、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演出,并与演职员合影留念。1958年,石家庄丝弦剧团经周总理推荐,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周恩来视察黄壁庄水库后,点名要看丝弦,在石家庄铁路俱乐部第四次观看了石家庄丝弦剧团的演出。总理第五次看丝弦戏戏是在1966年春三月在天津。总理特意走到大家面前说:“我们是老朋友了,我曾多次看你们演出,演得不错嘛!”周总理还谈了丝弦艺术接班人问题。嘱咐他们要多培养徒弟,做到后继有人。[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