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
周恩来幼年时,嗣母陈氏曾经给他讲过韩信忍胯下之辱后来成就大业的故事,教育他不要计较个人恩怨,应当宽容、忍让。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甚至忍受屈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很难说是进步的,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传统中国的国民性之一,这在特殊时候,成为注重群体利益,强调以大局为重,个人为群体和大局应该忍让,甚至牺牲自己的一种伦理道德。
周恩来忍辱负重是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六届四中全会周恩来忍辱负重是为了党不至于分裂。批评“反‘冒进’”违心检查,也是为了党和国家。文化大革命中违心办错事,违心说错话,肯定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这种违心其实很痛苦。韩素音描述了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他在打倒刘少奇的文件上签字,无法回避助纣为虐。韩素音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写在《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里,写道:(www.xing528.com)
“1970年10月那天晚上,周对1936年以来就相识的斯诺讲了他困难的处境。周说:‘我身边没有人, 以前的老同志一个也没有剩下。’他详细地谈论了这段像洪水泛滥一样危险的历史,感情上的创伤,每次巨大的政治斗争带来的苦难。在谈论过程中,他提起了‘刘少奇同志’。……‘同志’!刘已经不是同志,他两年前就开除出党了。周叫他同志使我很吃惊,一开始我还没有弄懂其中的含义。’这就是周的自白,说明他并不同意开除刘的决定。斯诺又对我说:‘周那天晚上疲惫不堪……由于悲伤,也许由于内疚。他知道我不会把他所说的话统统写下来。我不会辜负他对我的信任。’在周恩来生前,我也没有辜负周对我的信任。”[6]
我们可以由此可以看到忍辱负重的代价是多么沉重!对于一个少年、青年就主张培养自己良心、人格、名誉的人来说,违背自己的良心,践踏自己的人格,销毁自己的名誉,这是何等惨重的代价。周恩来在学生时期,论述了人格、良心、名誉,一生一世爱护自己名誉,健全自己的人格,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可以说,在漫长的革命时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得不承受良心的煎熬,人格的毁灭,名誉的损毁。这种忍辱负重是极其难堪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