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恩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周恩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时间:2024-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发展的标准是人民性究竟什么是糟粕,什么是优秀?在谈到文艺的时候,周恩来经常提出一个“人民性”的概念,这就是一个客观标准。

周恩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的标准是人民性

究竟什么是糟粕,什么是优秀?这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在谈到文艺的时候,周恩来经常提出一个“人民性”的概念,这就是一个客观标准。文艺的标准也是文化的标准。1955年,周恩来说:

“但是你演的东西人家也能理解,这首先是因为它包含着人民性,是人民的艺术。全世界的人民中,尽管有一部分人没有参加劳动,但是他们同情劳动人民,具有劳动人民那种善良性格,所以他们也能够理解。反对剥削同情被剥削,反对压迫同情被压迫,反对残暴同情被欺凌,反对侵略同情抵抗,这些人民性格历史上就有,一直流传下来,不然,古典戏、民间故事戏、神话戏等有历史内容的戏剧为什么都受欢迎呢?就是因为这里面具有人民性。这样的艺术外国同样也有,不论是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还是今天仍处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的人民, 同样喜欢这些东西。比如印度的三部电影,在座的不少同志看过了,在电影周是很受欢迎的。为什么?因为这几部电影里面也具有人民性,有的片子还很成功。如从《两亩地》 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热爱土地,失掉土地的痛苦, 以及土地被抢走,被迫地离开乡村的悲惨遭遇, 因此受到广大农民的同情。”[35]

同时周恩来说:

“拿日本的三个戏来说,像《双碟道成寺》,也反映了人民性、人民的理想。我们的《白蛇传》,最令人高兴的是雷峰塔倒了这件事,连鲁迅都大书而特书,这也是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梁祝》更代表了人民的理想。我们有《秋江》,[36] 日本就有《双碟道成寺》,这不就是人民思想中的共同性吗?人民喜欢什么,憎恨什么,要推翻什么,我们就应该把人民喜欢的东西表现出来。要认识到人民性是共同的,这样我们拿出去的东西,就能获得人家的称赞,人家来的东西我们才懂得欣赏,才能理解、学习[37]

周恩来进一步指出:“印度这三个片子,尽管内容、思想性方面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因为有一定的人民性,又配合上适当的音乐和歌曲,所以给人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使我们看后,到现在还时常可以回忆起来。”[38]

1956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周恩来说:“我们搞艺术,不要只是搞一种单调的东西,要善于吸收,对外国的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和国家,其所以能够存在,总有它的一些长处。尽管以往的社会制度一再改变,但人民是永生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民总是有自己的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学习别人的东西,但要防止盲目性。只有学到了家,才能说是吸收。”[39]通过以上几次谈话,可以大致看清楚周恩来人民性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代表人民利益、群众中大多数人利益的就具有人民性,代表善良、弱势一方、底层立场的就是人民性。人民性是与统治者对立的。1961年,周恩来说:“最近知道有许多戏被禁演,也是按习惯势力去看问题,例如《秦香莲》,有人认为也不能演,真是岂有此理!批判陈世美杀妻灭子,他的行为是很恶毒的,为何不能演?”[40]秦香莲批判陈世美喜新厌旧、忘恩负义、杀妻灭子的恶德,这是各个阶级都蔑视的行为,而它的反面是人类的公德。这些无产阶级难道不应该批判吗?因为这出戏具有人民性,是代表了弱势群体,代表了底层立场。

同时,人民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周恩来说了这样一大段话:(www.xing528.com)

对《达吉和她的父亲》,认为是“温情主义”,先立下这个框子, 问题就来了,就要反对作者的小资产阶级温情主义。感谢上海的同志,你们建议我看《达吉和她的父亲》,我看了,小说和电影都看了,这是一个好作品。可是有一个框子定在那里,小说上写到汉族老人找到女儿想要回女儿,有人便说这是“人性论”。赵丹同志和黄宗英同志看电影时流了泪,我昨天看电影也几乎流泪,但没有流下来。为什么没有流下来呢?因为导演的手法使你想哭而哭不出来,把你的感情限制住了。例如女儿要离开彝族老汉时,我们激动得要哭,而银幕上的人却别转身子,用手蒙住脸,不让观众看到她在流泪。思想上的束缚到了这种程度,我们要哭了,他却不让我们哭出来,无产阶级感情也不是这样的嘛!听说导演提心吊胆,直到有的同志说了好,他才放下心来。导演在那个地方不敢放开手。这不是批评王家乙同志,而是说这里有框子,“父女相会哭出来就是人性论”,于是导演的处理就不敢让他们哭。一切都套上“人性论”,不好。[41]

这里,人民性的第二层含义是指人类共同的感情,指的是“人性”的东西,不是一个阶级专有的,不是底层专有的,也不是统治阶级专有的。既然有人类就有一个“类”的共同性的东西,这些也是文艺工作者应该注意发掘的。文艺作品超出国界、超出民族的畛域、超出阶级的局限,就在于它的人民性,而它美好的人性的东西非常激动人心。

1962年,周恩来说:“列宁托尔斯泰,一方面指出托尔斯泰的不足之处,一方面肯定托尔斯泰。指出托尔斯泰有人道主义,那在当时就是有人道主义,托尔斯泰还是时代的镜子。”[42]

周恩来说的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就是人类的共同性。无产阶级感情流露出来的哭泣,与统治阶级感情流露出来的哭泣都是“人性”的表现。刘备的哭、林黛玉的哭,也是“人性”的表现。当时文艺界写英雄人物不能哭,就是没有写好“人性”,是不可能感人的。周恩来说:“英雄人物不许犯错误,是新的教条。不是不能写缺点,问题是怎么写,是写缺点多,还是写正确的东西多。关于感情和理智的问题,说是英雄不能哭,也是新的教条。能不能哭,要看是什么时候,在艰苦的时候,同志牺牲了,要控制情感,不是牺牲一个哭一个。”[43]爱情也是“人性”的一种表现。不写爱情,也是当时的主流观点。周恩来说:“大革命时期,广州起义中的赤卫队总司令周文雍,认识了一个女同志陈铁军,两人有了爱情,因为革命工作忙,不能很快结合。广州起义失败后,来不及撤退,两人被捕了,在国民党法庭上被判死刑。两人在堂上觉得总算恋爱了一场,周文雍把围巾从自己脖子上解下来,围到陈铁军的脖子上,亲了她一下,就双双走向刑场,同赴死难。把这个场面写成一场戏是很动人的。这样的举动是不是动摇呢?不是的。”[44]情爱、爱情都是人类的共同性,荒淫无耻的皇帝有,平民百姓有,概莫能外。所以周恩来一针见血地说:“革命者是有人情的,是革命的人情。为什么不要这样优秀的品质呢?我当时在上海听到这消息,很感动,就想把它写成一个剧本,但一直没有写成。”[45]那种把什么都看做是阶级性的表现就是一种可笑的教条。1963年,周恩来说:“阶级性与人民性能不能画等号?我认为讲阶级性、人民性必须与当时的时代联系起来。人民,这是指绝大多数人。在奴隶社会,奴隶是绝大多数;封建社会,广大农民是绝大多数。同情奴隶解放,同情农奴,刻画出‘卑贱者’的形象,这就是人民性,也就是当时的阶级性。在今天,我们讲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但无产阶级又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工农联盟要长期存在下去,最后使农民得到最彻底的解放,所以今天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可以说是今天的人民性。”[46]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非常复杂,有时候二者是一致的,有时候二者是有部分联系的,有时候二者是对立的。周恩来举例证明,有时候二者是一致的。周恩来说:“我国的古典作品中有许多正义的、人民性的作品,这是很大的特点,是值得称道的。特别是地方戏曲里,很多表现了‘卑贱者’是最值得同情和具有正义感的人。如川剧《芙奴传》,称赞了最卑贱的人。神话剧里,是美化人间,表现人间生活比天上好,表现了正义的力量。”[47]这里,人民性与阶级性就趋于一致了。周恩来还举了人民性与阶级性的一致性的实例,说:“对于我们来说,阶级性也就是人民性。当年封建社会的时候,阶级性就是要站在农民方面,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这才能表示出当时的人民性。”[48]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异化”的大讨论,笔者身临其境,整天读着惊心动魄的文字。笔者认为,这些思想解放,为周恩来当年的观点作了更加深入的展开与解读,这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贡献功莫大焉!

在周恩来看来,人民性还包括自由和理想。周恩来说:“我们拿出去的作品,表演出来的东西,人民性要完满一些,就不能够那样粗制滥造或者缺点很多。因为你是胜利了的中国,能自由发展嘛!”[49]又说:“为什么我们古典的传说最受欢迎的是《梁祝》呢?因为它不仅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这就表示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并为之奋斗的。现在理想变成现实了,人家就感觉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鼓舞人的、向上的力量,它推动着中华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所以,我们的《梁祝》就超过了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它那个悲剧里没有理想,而《梁祝》则化为双蝶,还能够双宿双飞,到新社会这个理想又变成了现实。这个古典的民间故事戏,就有了活力,人民性就完满了,历史传说也就流传至今。《白蛇传》上的雷峰塔倒了,这一倒,就表明中国人民有一个理想在。”[50]自由与理想是艺术的生命力,是艺术的永恒主题。没有理想的艺术,没有自由精神的艺术,都只能是昙花一现。梁山伯祝英台他们追求的是自由,追求的是理想。他们不是追求简单的物欲、情欲。雷峰塔倒了,白娘子才能够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是追求自由的作品,在欧洲长盛不衰的演出,因为是人们追求自由的表白。罗密欧与朱丽叶个人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观看戏剧的人往往失望,但是,人们会痛恨当时的社会环境,会创作一个自由理想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