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侠义侠行
1958年10月底,为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归国和纪念不久前因飞机失事而罹难的郑振铎、蔡树藩等人,周恩来曾经写过一首诗,《欢迎和悼念》:
正值欢迎志愿军胜利归来兴奋之余,又临悼念前往阿富汗和阿联文化访问遇难烈士大会前夕,思潮起伏,长夜难眠。念及毛主席整风思想中忠于人民、提高风格、献身海外、战胜自然诸义,因成俚言四句。我不能诗,专此聊以寄怀。
粉身碎骨英雄气,
百炼千锤斗士风。
走石飞沙留侠迹,
上天入地建奇功。
一九五八年十月三十一日五时
随后,周恩来致函陈毅:
陈毅同志学长:
送上诗一首并序,请予指正。如可用,望付《人民日报》发表,如不行,请付之一笑……
周恩来还谦虚地指出“如不行,请付之一笑,……”可见他对待发表自己作品的谨慎。陈毅在这封信上批示给《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总理的诗即发表,陈毅10 ·31 ” 。
《人民日报》非常重视,准备在第二天的副刊上发表。可当天,周恩来直接打电话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说“先不发表了。”但是,此诗却留下了作者侠义精神的痕迹。
周恩来在同年11月17日给邓颖超的信,也谈到了这首作废的诗,说:“因成歪诗一首,送给陈总校正,仍感不能成诗,遂以告废。”[34]
侠义精神在中国源头久远、千古不绝,直到今天,无法统计的电影电视仍充斥着飞檐走壁、抱打不平的形象。春秋战国时,侠义精神和侠义行为达到一个高潮,他涉及到食客、平民、刺客、诸子、豪强以及游民,形成一个广阔的任侠社会。任侠舍身急人、走死不顾,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司马迁在《刺客列传》、《游侠列传》对这些人极尽讴歌。在专制王权笼罩着人间的时候,人们无法从法律的程序中伸张正义、获得公平,只能寄希望大侠的出现,颂赞侠义精神。墨子讲究正义,和侠结缘。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一大批学人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冯友兰等认为侠出于墨。用强力保证“兼爱”的实现。而史学家司马迁用史笔,使侠义精神人间化。后来的《水浒传》更进一步使侠义精神走入千家万户。到了近代,侠义又被革命家所利用。当统治阶级异常强大、任何革命行动都有招致生命的危险,侠客那种“己诺必诚”、“舍身取义”的精神很容易受到革命领导人物的垂青。除康、梁、谭之外、秋瑾、徐锡麟的行为,都认为侠义是拯世济民的一剂良药。黄侃曾说:“世窗晦塞、民生多艰,……其谁拯之?时维使乎?”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敌人刑场之上也曾讲过“舍身取义”,这个“义”字,不能说与侠没有关系。刘少奇《论修养》也引用了这句成语。(www.xing528.com)
不可否认,侠气侠义在近代体现了江湖、绿林的消极面,它这种非法治、非程序性也为民主法治社会所不容。它的积极意义明显体现在专制社会之中。
这似乎是个不可思议问题:周恩来和侠义侠行有何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非也。
周恩来确实和侠气侠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他中学创作小说《巾帼国英雄》,到离世前告诉罗青长,不忘台湾的一些帮过我们忙的朋友,这60余年的生涯(除了少年)中,那种影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侠义精神在他身上也在不时闪光。当然,他参加革命后这种侠行侠义和更高的理想和思想相结合了。
下面看几例事实:
小说《巾帼英雄》,推崇女侠。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洪飞影,人常喊之青儿。家居淮阴。其父作保镖生涯,声震齐鲁间,慷慨好义,有古大侠风。青儿有殊力,竟比她叔叔、哥哥还强一筹。其父母双亡后,叔兄竟不像其父,肆厥强暴、武断乡曲、结交官府、敲诈人们。其邻张姓有女,嫁河西某家。不幸夫死,痛不欲生,念二老俱是白首之人,不忍弃之独去,三人相依为命。而张女其家父却乘机想夺回女儿再嫁,以图获一笔聘资。女儿誓死不从,在迫逼之下,悬梁自尽。没想张家又告到县里,县官申斥张女之父一顿了结。后来,张氏女之父找到洪青儿之叔兄二人,二人替张女之父说通县官,原案翻转过来。张氏女公婆含冤下狱。两老人在狱中受尽折磨,朝不保夕,呻吟于一室。一天夜里,一黑影悄然而入,劫走二老。二老走到运河上,青衣女子用小舟将二老送往扬州某外甥家。当二老下舟之际,尚不知女侠姓名,女侠早一叶扁舟放乎中流。二老在困顿之中又发现青衣女子留下一包银两。后二老外甥认出舅。[35]这篇8000余字的小说发表在1914年10妗月至1915年4月出版的《敬业》学报第1、 2期上。写小说这一年,周恩来仅16岁。小说故事曲折,对洪青儿之父、青儿的侠义给以赞扬。如,说青儿父“慷慨好义、性和顺、嫉恶济贫,有古大侠风。”说青儿“本其父一片侠烈心肠”。通过梁生之口赞青儿是“天外飞来奇侠,救我舅妗,越出网罟,而女舟子又复能济人之急,独力鼓桨,免我舅妗于追捕之娲,且不取舟资,尤为难得。”这篇小说,塑造了集善、侠、义于一体的女性侠客形象。说明在周恩来青年时代,侠义占有相当大的思想空间。
1914年春,他在一篇作文中写道:“观察燕赵之习俗,复有昔日所谓慨感悲歌之士者乎?”[36]在《春日偶成》五言绝句里有“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歌吟古代荆轲、张良义无反顾的大侠之魂。冬,作文《拟刘厚传》,记载刘厚姊“为侠士冯极所救”。[37]在1914这一年和之前几年的时间里,学生周恩来看了不少武侠小说,并对中国历史上侠客、刺客深表钦佩, 自己也作了小说,写了诗、写了散文,遣发自己追求平等,寄希望于侠义的心路历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结构的更新,这种侠行侠义渐渐被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贤人政治、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这些更高层次的思想所替代。但作为精神财富,青年周恩来并没有把这一侠义彻底抛弃。
在民主革命中,周恩来无数的行为渗透着一种侠气侠义。19岁东赴日本寻求救国之际,高唱“难酬蹈海亦英雄”,学鲁仲连弃爵而蹈于海上,他想做那种视富贵如粪土、视官爵如浮云的救国英雄。
1920年天津兴起的声援福建各界的抵制日货运动。1月29日,以周恩来为总指挥,到直隶省公署请愿。当局拒绝接见,周恩来和其他四人从公署门槛下钻进去,强行进入公署,里面是托着刺刀的军警。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侠风。
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周恩来在上海领导特科,同特务、叛徒进行一场场惊险无比的地下斗争,他显得那么从容不迫。1916年他18岁时,曾给同学蓬仙诗中曰:“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十多年后,卧薪尝胆、险夷不变,为了道义。
在抗战期间,他的英勇无畏、果敢坚强、屡屡历险,总是闪现着一种侠行。太原撤退,夜出水西门;长沙大火,在火海中沉着应变;在绍兴,号召青年学习鉴湖女侠之精神;重庆拜访民主爱国人士,甩掉车后的“尾巴”……在他朗朗笑声背后,革命家的气质带着古侠之风,令各界朋友赞叹不已。
1946年政协会议闭幕,周恩来乘飞机飞往重庆,遇寒流飞机结冰下降,大家都系降落伞,周恩来把自己的伞包系在小叶扬眉身上。
建国后,在周恩来的外交生涯中,也充满着惊心动魄的险情。“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之名,已说明蒋帮特务的阴谋之毒辣。当时还了解到,美国虽不参加会议,但有一个70多人组成的记者团,其中有间谍、军人、警察。台湾国民党也派往雅加达好多骨干特务,组成铁血团,印尼国内还有反动武装准备袭击亚非会议。如此险象环生,周恩来亦毫不畏惧,依然冒险前往!1964年1月,加纳发生政变,总统遇刺,事件尚未平息,周总理又是冒险前往,这件事不但震动了非洲,也震动了世界!这样敢冒大风险的国家领导人,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文化大革命”中有许多藏隐故事。在十年浩劫中,周恩来动用了各种有效策略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斗争。人们几乎涉及到周恩来各种各样策略,恐怕没人注意他运用侠派的藏隐一策。《史记·游侠列传》记载朱家“所藏活豪士数百”的记载。郭解这一游侠又被人所藏。春秋战国这类藏士、藏友的侠风很盛。这种行为为当政者视为“不轨”,用今天话说,不符合程序、规则。当程序、规则背离正义时,人们则完全可以玩一玩任侠的藏隐之策。“文革”开始时,红卫兵揪斗老干部,使老干部面临各种迫害。周恩来把一些人接到中南海、京西宾馆、北京医院等处藏起来。更有甚者,他把贺龙元帅夫妇接到自己家中藏起来。他家里藏不了,又把贺龙元帅夫妇藏到西山象鼻子沟里。
以上这些事例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固有的思想情怀以及政治风格,和侠行侠义有什么关系?从主导上看,周恩来确实有无产阶级领导人的勇敢、坚定、不怕牺牲的精神。但是,作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学生时又能写出《巾帼英雄》这样的侠义小说,说他以上这些行为没有一点侠气,恐怕亦是难以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