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问题
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主要看以下几个问题:
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非政治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润滑剂、零配件和外包装。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学术自由是中国现代化的发动机。所以,我们提出了继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主张。李慎之提出了“向后看”的问题,指出我们还没有达到西方民主阶段文明的程度。
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层面的复杂过程,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问题。传统文化里面有益于制度层面建设的东西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现代化包括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多元化,阶级平等化,还包括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最核心的观点是市场化与民主化,这些我们老祖宗没有给我们创造出来。
传统文化里面的政治文化是绝对不能吸收的。这样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怎么能够弘扬它?怎么能够继承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反传统,恰恰抓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制主义的核心。因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对于中国文化选择的争鸣近代以来一直没有中断。中国对于文化的选择有多种。如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胡适和陈序径的“全盘西化说”(后来改为充分世界化),毛泽东早年的“吸收优秀批判糟粕说”,多数人的“批判继承说”,“中西结合说”,李泽厚的“西体中用说”,近些年来铺天盖地的“弘扬传统文化说”等等。我们不应该轻易言说从整体上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绝对不能从传统政治文化里面去寻找。
中国传统的政治没有古希腊公民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传统,也没有罗马元老院的权力制衡传统,这些民主、制衡的政治传统却是最有利于政治现代化的构建。古代中国社会,特别是从秦始皇当了皇帝,一直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专制传统。这样的政治文化是不能汲取的,只能是彻底的批判、抛弃的。
另外,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而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都是与现代化对立的。 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的多元化都不是儒家的功劳,而是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主义的结果。
近些年来,南开大学刘泽华教授、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一直在坚持反传统,他们的观点其实是对政治文化而言的,所以是站得住脚的。只要不是断章取义,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他们的观点是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避免中国现代化误入歧途。如果按一些人的看法,中国挖掘自己的传统就能够走向现代化,这是危险之路。中国在近现代之所以引进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国没有办法把自己的传统与现代接轨。就是说传统文化没有办法致使中国走出封闭。孙中山那一代人引进民主主义,推翻了帝制,共产党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引进过程中当然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但是,比不引进强得多。在引进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其实是专制主义的强力干扰,结果弄得维护传统派人士大骂引进。当年攻击引进西方民主主义思想的人不绝如缕,攻击引进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不绝如缕。没有很好引进,确确实实值得总结,彻底不引进,更是值得总结。这一点更是令人可怕,民族主义、封闭主义、民粹主义更是因噎废食,最终只会阻断中国的现代化。
西方有自己的政治传统与现代接轨的吗?有。这就是古代希腊的民主、罗马的共和。民主共和思想、民主共和体制、民主共和精神都是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这些思想、体制、精神,在西方十七世纪得到了发扬光大,资产阶级在二、三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完善了民主共和的体制、思想与精神。这些是我们搞现代化的动力。孙中山引进了这些东西,革命党优秀分子引进了这些东西,一百多年来广大的知识分子、社会贤达引进了这些东西,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闯将们引进了这些东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都主张引进这些东西。毛泽东在解放前明确说我们民主的东西很少,周恩来少年就说过,民主,一个民有民治的政府是我们的箴言。在邓小平和胡耀邦共同努力下,于1986年制定了关于精神文明的决定,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 自由、平等精神。江泽民提出了四个正确对待,包括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如此等等,这样的论述真是汗牛充栋。
传统文化尽管有许多优秀的东西,但是其本质的东西即政治文化是反动的、落后的。所以全盘吸收是错误的,全盘否定也是错误的,不区分政治文化与非政治文化也是错误的。当年说吸收优秀批判糟粕,结果把法家的专制当作了优秀。只有区分了政治文化与非政治文化,否定传统文化里面的政治文化,才是最为简洁的办法。只有继承其非政治文化,彻底抛弃传统的政治文化,才是有利于现代化的。
以上种种,说明周恩来当年所扬弃的,批判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吸取的正是传统文化的积极部分。周恩来是一个走出传统的现代人物,既不是专制主义的继承者,又不是民族虚无主义者。(www.xing528.com)
周恩来在抗日战争中的重庆曾经对外国记者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其次才是共产党人。”周恩来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正是中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化育的结果,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人格之根。尼克松说:“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人。”[6]
历史太捉弄人了,周恩来反了一辈子传统,主张现代化,没想到自己晚年却无奈地在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之下苦苦挣扎,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综上所述,我有这样的清晰的思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反对专制主义的态度就是正确,肯定专制主义就是错误。对于积极的思想传统,肯定其正确的。从体系上说传统文化是不能与现代化接轨的。对于中性的部分可以略而不提。
笔者就是用以上的观点来研究周恩来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注释】
[1]《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2]《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3]《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3页。
[4]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5] 纪宝成说国学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具有普世价值。近来一些人提出设国学学科,其实国学原来或最早是反对新学、反对西学、反对马克思学说的人搞起来的。曹聚仁调侃地说, 国学也者,就是“在中国的学问”。有人主张为科举制度平反昭雪,蒋庆甚至主张读经。
[6] 尼克松:《领袖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2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