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资源科学研究所。随着研究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03年正式挂牌成立资源学院。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学院拥有了国内外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队伍,搭建了优质的教学科研支撑平台,形成了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培养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为优秀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全院有46名教职工。含教授19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12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6人,行政管理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和研究工作经历。这支高质量、多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学院开展资源科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力量,是学院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有力支撑。
学院致力于学科交叉、整体发展,坚持以“资源科学”、“资源技术”和“资源管理”为支撑开展自然资源研究与人才培养。2008年,“自然资源”被列入“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拥有自然资源(自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等5个博士点,拥有自然资源(自设)、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中药学专业等6个硕士点。每年招收硕士生27人,博士生30人。经“资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年探索实践,自2012年始,学院将招收“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
学院倡导自由探索和联合攻关的科研模式,鼓励积极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研计划研究任务。经全院教职员工不断努力,科研经费在全校名列前茅。近1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是国家“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和课题的主持单位,累计到位科研经费总额约3.23亿元,年均2900余万元,年总经费和人均经费均呈逐年增长之势。近年来,学院已获得6项国家级奖励、59项省部级奖励。全院师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0余篇,其中SCI文章240余篇,EI文章13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www.xing528.com)
学院视人才培养为立院之本,集中优质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院以来,学院累计招收博士生356人、硕士生549人和本科生222人。在校研究生规模达230人,本科生90人。学院推行科研与教学互补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导师组制,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除每月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量的助学金外,还设立了博士研究生“盘龙云海奖”和本硕学生“普洱奖”。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学院每年投入数万元活动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学术、文体、社会实践、野外考察。毕业生就业机会宽广、就业率连续3年达到100%。至今,已为国家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培养了211名博士、369名硕士和126名学士。其中,23.8%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继续求学,73.1%的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如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总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等)及地方政府等部门输送了一批人才。就业去向统计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28.11%,事业单位35.07%、政府机关5.03%和企业20.74%,自然就业6.78%,自由职业4.26%。
学院鼓励学术交流,搭建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平台。近年来,建立了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挪威、瑞典等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交流机制。依托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学院至今已派出4批共15名本科生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19名研究生赴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28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举办和参加国际会议、开设前沿讲座、专题报告、互派学生、访学交流等多样化活动,为全院师生创造了开放、拓展和提高的空间与途径。
作为国家资源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资源学院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为己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尽献力量。全院教职员工衷心感谢支持和关心资源学院发展的机构与个人,真诚欢迎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学院团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