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巧的面孔上,不只有嘴灵巧,眉目也一样灵巧。古话对于很多现象的总结真是一针见血,眉目肯定能传情。
从眉毛说起。罗浮宫珍藏的《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作,也是罗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不谈技法历史性,画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被后世称为“神秘莫测”。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动人的解释:因为没有眉毛,她的微笑令人难以捉摸。我们看后面这张图,眉毛被电脑软件遮掩之后,这位女士的面部表情似乎看起来也不太一样。事实上,这是一同张脸,同一个表情,对比一下你能看出来是什么情绪吗?当然,眉毛本身的形状肯定或多或少包含了一些情绪甚至是人格的线索,但是单就面部情绪、表情来看,眉毛所传递的肌肉动作才是主因。Tipples(蒂普尔斯)教授和同事们曾经针对眉毛做过一个巧妙的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识别与愤怒相关的情绪的时候,中央低两边高的眉毛形状,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情绪的识别速度。这就说明眉毛至少在一些情绪里不可或缺。
左边和右边的面孔乍一看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表情呢?原因就在于被遮盖的眉毛
眉毛本身的功能不是我们的话题,但是眉毛的姿态能够反映眉毛“背后”的肌肉活动,而这些肌肉是许多情绪必将涉及之处。我们的脑子其实内置了一套“表情编码系统”,虽然可能总结不出来,但是眉毛的位置可以反映出情绪的变化,剃掉了眉毛的确会让表情“难以捉摸”。
有不少人为了抵抗衰老会注射肉毒杆菌,注射的地方也常常是眼睛附近:针对衰老的鱼尾纹还有额头皱纹,肉毒杆菌堪称“药到病除”。但是,这样的灵丹妙药没有副作用吗?常被人忽视的副作用就是面孔的僵化。肉毒杆菌可以麻痹肌肉,能够消除皱纹,可是麻痹后的肌肉还能服帖地传递情绪吗?不恰当地使用会让面部僵化,面目可憎。说起来,剃了眉毛不过是让人“难以捉摸”,不恰当地使用肉毒杆菌可是会让人“更加僵硬”呢。(www.xing528.com)
那么眼睛呢?似乎眼球本身不参与情绪的表达,只不过是由眼球周围的肌肉代劳。严格说来,瞳孔的大小会随着表达情绪的唤醒程度而变化,不过我们凡夫俗子的肉眼基本上没什么希望近距离观察如此细微的运动。那么眼睛在表情传达里真的有作用吗?有,而且相当之大。
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两个人际交往的场景。假设我们身处聚会中,如果你发现一个面容姣好的姑娘让你心动不已,你会怎么根据她的笑脸判断要不要搭话呢?如果她是看着你笑,成功率肯定远超过她对着隔壁老王笑的情况。同样,我们想象一下大家坐在教室里,而中年的班主任正在讲台上大发雷霆。假如班主任他盯着别人直冒怒火,我感觉你应该不会特别害怕,甚至还会忍不住偷笑。但是如果班主任是盯着你说同样的话,我估计你就笑不出来了。眼睛,作为视觉信息的接收器,也能反映它们主人凝视在何处;毕竟用余光观察细节是不占优势的。比如说一个人眼神朝向哪儿,他就在关心这个方向的东西。通过判断凝视的方向,人类可以轻松地共享注意位置,这一个功能方便了社交,也能帮助我们准确地传递情绪。在社交中,注意力的方向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都不看着你,他的表情或者说情绪很有可能没有注意在你身上,也就是说他的反应或者情绪并不是针对着你。我们回到教室的例子上,同样的话同样的怒火,在不同的注意方向下,你的反应不尽相同。
其实艺术工作者甚至设计师早就拿捏到眼神的妙用。先说《蒙娜丽莎》,在缺少眉毛线索的干扰下,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人捉摸不透;不仅如此,达·芬奇还巧妙地将蒙娜丽莎的眼神汇聚在每一位观众身上。一位笑容难以分辨的美丽女子凝视着你,怎么能不夺人魂魄。而另一个例子就是旺仔牛奶,说来也巧,这样一个卡通人物的眼睛总是盯着奇怪的地方。既然是卡通形象,我们不会期待它真的在看谁,那么这样笑脸盈盈地看着周围又不是看着某个特定的人,只能被我们暗中解释为看着周围环境真的很开心。这正巧和公司要传递的形象吻合。
让我们回到眼睛的话题上。在我们的面孔上,最鲜明、最有对比性的部分非眼睛莫属。相对应各色虹膜(针对我们应该是眼睛上深褐色区域),我们的巩膜(俗话说就是眼白)显得异常白皙。来回一对比,眼睛观察的方向显而易见。虽然说巩膜许多动物都有,但是如此闪亮而且占比巨大的巩膜只有人类才有。甚至和人类的几十种灵长类“近亲”对比,科学家从形态学差异角度发现只有人类才有如此鲜明的巩膜:我们不但拥有最大比例的巩膜,还拥有相对细长的眼眶,方便巩膜有效传递信息。不谈别的动物,至少有了这样的巩膜之后,眼睛本身也能传情达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