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弥留之际》与《喧嚣与骚动》的异同

《我弥留之际》与《喧嚣与骚动》的异同

时间:2024-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喧嚣与骚动》相比,《我弥留之际》的结构显得更加奇异和复杂。《我弥留之际》中最生动、最精彩之处在于小说高潮部分艾迪弥留之际的内心独白。《我弥留之际》的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沿用了《喧嚣与骚动》中的方言、对白、意象等手段,但却放弃了朦胧晦涩的文辞,在语言上更加简洁,风格上更加清雅,充分考虑到了意识流小说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我弥留之际》与《喧嚣与骚动》的异同

《我弥留之际》通过对本德伦家庭每个成员的刻画以及全家为刚去世的女主人艾迪送葬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南方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经历与精神面貌。正当本德伦家的长子卡什在为母亲艾迪制作棺材时,她在床上默然去世了。父亲安斯·本德伦按照妻子的遗嘱,同五个孩子一起用马车将她的遗体运回老家杰弗逊埋葬。小说不但详尽地记载了这次为期十天的送葬活动的全部过程,而且也生动地揭示了在这次艰辛的旅程中本德伦家庭所有成员的种种心态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死亡,它通过本德伦家庭成员以及其他人物对艾迪去世的反应与反思来折射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本质。

同《喧嚣与骚动》相比,《我弥留之际》的结构显得更加奇异和复杂。在这部新颖独特的意识流小说中,福克纳所展示的不再是为数不多的互相映衬的对位世界,而是分别由15个人物叙述的59个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意识片断。书中每一节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反映了他(她)在送葬途中的感受和对往事的追溯。福克纳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变换,着力捕捉了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不仅成功地驾驭了15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使他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让人物绵延的意识互相渗透、彼此呼应。其中对八位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的演绎更是各具特色,精巧地反映了他们在葬礼来临之际的隐秘和微妙的感受,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这种运用纷繁蔓延、变化多端的15个内心独白片段的独特安排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体现了福克纳在推动意识流小说发展过程中的革新精神。

《我弥留之际》中最生动、最精彩之处在于小说高潮部分艾迪弥留之际的内心独白。书中,艾迪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其人生的各个片断都闪现在她的意识屏幕上:少女时代的天真、婚后的烦恼、家庭的变化、婚外情以及与丈夫的恩恩怨怨等。艾迪的内心独白不仅向读者揭示了这位家庭主妇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也表露了她对家庭、婚姻和生死的态度。这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具有大地母亲般的神秘力量,维系着整个家庭的存废,即使将命赴黄泉,依然处于家庭生活的核心之中,对每个成员的行为和意识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弥留之际的她似乎也能冷眼旁观和超然物外了,然而,读者也可感受到她潜意识中充满了一朝将去的悲凉与哀伤,更有她那挥之不去的心灵深处的阴霾。(www.xing528.com)

《我弥留之际》的创作风格与表现手法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同《喧嚣与骚动》相比,它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小说反映了作者在创作主题上的一大转变,即从表现南方没落的庄园主阶级转向刻画乡间普通农民家庭,填补了《喧嚣与骚动》留下的某些空白,使两部意识流小说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二是作者对意识流技巧的发展与创新。在反映人物精神世界时,作者并没有延续使用《喧嚣与骚动》的“对位式结构”,而是推陈出新,成功地运用了59节长短不一、风格迥异、分散独立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绵延的意识,显示出非凡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三是作品的语言风格上的不同。在《我弥留之际》中,福克纳沿用了《喧嚣与骚动》中的方言、对白、意象等手段,但却放弃了朦胧晦涩的文辞,在语言上更加简洁,风格上更加清雅,充分考虑到了意识流小说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