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经费筹措渠道,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将是我国高校财务运作与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清华大学近日表示,不花国家一分钱,将利用校友与社会捐赠收入来筹备百年校庆。大学不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拨款,自筹资金举行校庆活动,这在发达国家本是一件极为寻常的事,在中国却成了令人瞩目的新闻。这让我们在感慨差异之余,重新思考大学的“钱袋子”问题。
办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经费。在经费负担机制中,政府与高校应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上世纪90年代,由于公共财政供给能力的局限,我国政府遵循受益者出资的原则,通过扩大高校管理自主权和引入经费成本分担模式,提出构建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从实际情况来看,2007年财政性拨款在高等教育经费收入中所占比例已降至48%,相比1993年减少了44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高校自筹收入的比重出现大幅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高校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源推动大学发展,成效不小。(www.xing528.com)
我们在赞许清华大学努力开拓多元化经费筹措渠道的同时,或许该更多关注那些经费筹措渠道单一、甚至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高等院校。过去10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吸纳扩招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学校的经费当中,财政拨款的比例仅为43%和38%,而学费收入在这两类院校中所占比例分别高达38%和50%。在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背景下,这些院校的筹资渠道大都局限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学杂费收入,二是通过银行贷款填补资金缺口。
这样的后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格局的加剧。这不仅威胁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严重遏制了高等教育公平性理念的实现。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在高等教育经费负担机制中,政府依然应该承担核心责任,从法规和制度层面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保障高等教育的“基本公平”,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
当然,在强调政府在推动大学发展核心责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高等院校自身的责任。各大学需要充分结合所处区域社会经济需求,明确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定位,挖掘经费筹措渠道,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这将是我国高校财务运作与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