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2016-11-17日
制约京津冀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
1.教育协同顶层设计缺失,长效合作共赢机制尚未形成
已有的合作项目中政府推进的项目少,达成的一些合作协议缺乏约束力和执行力,致使中央和地方两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严格的省级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很难突破。实际合作的项目少,跨省(市)间的项目更少,且合作交流水平较低、领域较窄,教育资源共享仍局限于省(市)内。
2.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科技服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一方面,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存在显著不均衡,三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和失衡成为高等教育协同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京津冀科技服务区域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在京津冀区域的分布差距很大,不利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需求。
3.区域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动力不足
京津冀区域内多所高校在自身办学定位时忽视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区域发展水平、速度和规模相契合,难以满足区域发展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没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思考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强教育协同顶层设计(www.xing528.com)
一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前提下,制定《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将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纳入三地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二是完善三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地政府的行政调控职能。三是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财政保障机制,协调与创新教育资源转移和承接手段与方法。四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评测机制,确保高等教育协同取得实质性效果。
2.以明确高校定位为重点,实施科教资源共享工程
提升京津冀教育协同背景下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需要根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和发展需求,明确区域高校的办学定位,实施教育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共享工程。
一是明确区域高校的办学定位。二是区域高校应将实施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切入点。
3.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是一个有机系统,高校需要完善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教资源共享机制,把高校发展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一是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考虑区域优势产业的需求。二是高校要加强区域政产学研融合,为人才提供与企业更加紧密的技能关联与科研关联,使人才成长路线与企业发展相伴而行。
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既依赖于国家政府层面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也依赖于包括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高校则应积极融入到国家战略之中,通过明确自身定位,加强区域间科教资源共享,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等途径,不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王小艺 毛敏 徐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