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阉割情结: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

了解阉割情结: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断言,儿童因爱恋母亲而恐惧的对象就是阉割惩罚。弗洛伊德认为导致信以为真的原因是儿童幼年手淫时受到过阉割的恐吓。此外,弗洛伊德强调,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把割包皮的礼节作为男子成年仪式的习俗。因此,弗洛伊德坚信阉割情结属实。女性也有阉割情结,但和男性的惧怕不一样,女人代之以失爱的恐惧。当中就有与阉割情结相关的传说。弗洛伊德确信因“阉割情结”而克服恋母情结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关键。

了解阉割情结: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

恋母情结会引起欲望的压抑。弗洛伊德推测,投注在母亲身上的力比多受到压抑后转变为焦虑,表现出企图取代父亲职能的症候。男孩以父亲的职能自居【4】。譬如,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The Rocking-Chair Winner, 1926),以童话故事般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小男孩无意间发现自己可以通过骑木马来预测赛马赢家的故事。小男孩保罗为了满足母亲对金钱不断膨胀的欲望,拼命地骑马预测赢家,最终心力衰竭而死。当母亲因为经济拮据责怪丈夫“没运气”之时,保罗却非常自信的向妈妈保证自己是个幸运儿。直至临死之际,保罗还在向母亲保证自己的运气比父亲好。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视角来看,极力取悦母亲的保罗患有恋母情结,并且在知道父亲运气不好之后企图以自己是个幸运儿的借口来承担父亲的职能。保罗通过不断地骑木马预测赛马赢家确实给母亲带来了父亲不能给她的奢侈生活

儿童对自己投注在母亲身上的力比多要求感到害怕,体会到一种内在的危险,这是一种神经性焦虑。同时,儿童的焦虑又牵涉一种外界的危险情境,为了逃避这种危险情境他只能放弃力比多投注的对象。这时体现在儿童身上的就是现实性焦虑。弗洛伊德断言,儿童因爱恋母亲而恐惧的对象就是阉割惩罚。虽然处在恋母情结期间内的儿童决计不会因为爱母就受到阉割的惩罚,但重要的是儿童会对这个外面来的危险信以为真。弗洛伊德认为导致信以为真的原因是儿童幼年手淫时受到过阉割的恐吓。此外,弗洛伊德强调,在某些地方确实存在把割包皮的礼节作为男子成年仪式的习俗。因此,弗洛伊德坚信阉割情结属实。女性也有阉割情结,但和男性的惧怕不一样,女人代之以失爱的恐惧。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失爱的恐惧源于婴儿吃奶时的失母恐惧。失去母亲,那么孩子的需要便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女性的这种焦虑在弗洛伊德看来实际上也就是“出生焦虑”(birth-anxiety)的持续,因为出生的结果也是与母亲分离。他的弟子奥托·兰克认定出生的焦虑经验实为其后各种危险情境的原型。男孩子对母亲的恋母情结必须被放弃,放弃之后男孩有可能以母亲自居,也有可能以父亲自居。通常来说男孩会选择后者。女孩则较可能以母亲自居。如此,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就固定下来。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Hesiod)的诗作《神谱》(Theogony)基本确立了古希腊神话的结构,统一了希腊神话。当中就有与阉割情结相关的传说。狡猾多端的克洛诺斯(Cronos)是地神该亚(Gaea)与天神乌拉诺斯(Uranus)众多儿子中的一个。据赫西俄德描述,克洛诺斯非常憎恨自己性欲旺盛的父亲。乌拉诺斯把该亚所生的几个子女藏到暗无天日的隐秘处,激怒了该亚。该亚鼓动儿子们惩罚父亲。克洛诺斯鼓起勇气接受了这个任务。当乌拉诺斯再次向该亚求爱时,克洛诺斯割下了父亲的生殖器。虽然是儿子阉割父亲,但在中国神话《西游记》中,孙悟空由一开始藐视佛法和反抗权威的叛逆者,最后演变为顺从者,这也可以解读为父性权威对他的另类阉割。(www.xing528.com)

弗洛伊德确信因“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而克服恋母情结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