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恋:心理分析与描写

自恋:心理分析与描写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恋”这一精神分析术语得名于古希腊神话。故而,“自恋”被弗洛伊德引申为精神分析术语,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弗洛伊德把“自恋”当作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他把这称为“原始自恋”。这种对象选择类型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自恋的”。中外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对“自恋”行为的描写。可以说,林黛玉的自恋情结也是导致她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然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范围的自恋就会导致病态人格。

自恋:心理分析与描写

“自恋”(narcissism)这一精神分析术语得名于古希腊神话。相传,纳西索斯(Narcissus)是一位长相清秀出奇的美男子。高傲的他对所有的爱慕者都无动于衷。森林女神艾可(Echo)对纳西索斯一见钟情。但是纳西索斯骄傲地拒绝了艾可。终日以泪洗面的艾可日渐消瘦,最后身体消失,只剩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复仇女神为了惩罚纳西索斯,诅咒他只会爱上他自己。当纳西索斯在湖边弯下腰喝水时,诅咒应验,他爱上了水里自己的身影。从此,纳西索斯整日对着水中的倒影顾影自怜直至死去。故而,“自恋”被弗洛伊德引申为精神分析术语,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分关注。

弗洛伊德把“自恋”当作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在《论自恋:导论》(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1914)中,弗洛伊德阐述了自恋的起源、表现形式和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在开篇就指出,自恋这一术语其实来源于保尔·纳克(Paul Näcke)的临床描述。1899年,保尔·纳克用“自恋”来形容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性对象的身体来注视、抚摸和玩弄以体验到性的快乐的一种态度。弗洛伊德认为自恋其实是一种“性倒错”【2】(sexual perversion),意为个体把本该施加在性爱对象身上的力比多从外部世界撤回(introversion of the libido),作用在自己身上。力比多转向自我后,就形成了自恋的态度。弗洛伊德指出,人最初有两个性对象,即自己和养育自己的女人。他把这称为“原始自恋”(primary narcissism)。弗洛伊德相信,婴儿会将照料和保护自己的人作为最早的性对象。这一对象可以是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但是他随后指出,力比多发展遇挫的性倒错者和同性恋在性爱对象的选择上,不是以母亲为范本,反而以自己为模型。这种对象选择类型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自恋的”。弗洛伊德强调自恋在性欲的正常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种自恋并不是性倒错或性变态。过度的自恋会导致精神偏执、妄想症或其他病症。

中外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对“自恋”行为的描写。在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 1911-1983)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47)中,女主人公白兰奇(Blanche)就算寄人篱下,生活贫困,也不忘时时在妹妹妹夫面前卖弄自己过去的贵妇人生活,并对妹妹的衣着和居住环境百般挑剔。自恋又无力面对现实的白兰奇整日生活在对逝去的南方贵族生活的幻想中,聊以自慰。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自恋情结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林黛玉对着镜台自照,顾影自怜,认为自己的容貌“压倒桃花”。林黛玉的自恋不仅表现在对容貌的自信上,在大观园举办的众多诗社活动中,她也总想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她寄人篱下,满腹才华,又自怜自哀,与旁人相处并不融洽。可以说,林黛玉的自恋情结也是导致她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www.xing528.com)

患有自恋情结的人坚信自己与众不同,需要旁人大量的赞美,对自己的各方面有着很高的评价,沉湎在对爱情、权力和成功等事物的幻想中。正常人身上也会有自恋倾向。自恋并不一定就是贬义的行为。然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范围的自恋就会导致病态人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