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 1895-1982)是弗洛伊德众多子女中唯一一个继承了父亲衣钵的人。安娜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她还继承并且发展了父亲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她并未接受过大学教育,但安娜自幼就对父亲的精神分析事业甚感兴趣,并且独自研习精神分析。1922年,她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正式会员。同年,她提出了名为《击败幻想与白日梦》(Beating Fantasies and Daydreams)的报告,引起了精神分析学界的重视。这篇报告中的白日梦患者就是安娜自己。二战期间,她还在维也纳和伦敦设立了小学及疗养院,照顾在战争中失去家庭的小孩,并对精神出现问题的儿童进行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安娜非常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她还写了一系列面向父母和教师的文章,教导她们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儿童的健康成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建立在病理学的基础之上,且成年人才是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他的理论虽涉及儿童的幼年经验,但并未对儿童进行专门的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相比,安娜详细探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变化。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对人格三重结构的划分。但对于父亲过分强调本我对自我的控制作用,安娜并不苟同这一观点。安娜斥责其父的心理学是“本我心理学”。与此相反,她强调“对本我及其活动方式的研究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矫正心理异常并使自我恢复统一性”【1】。她相信人在幼年时期,自我过于软弱,故而人的行为必然受本我的影响大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加深,儿童的自我开始不再盲目地受本我控制,超我也慢慢建立起来。自我开始能够压制本我的一些无理欲望。但是青春期到来之后,性驱力开始参与到生理发展中。性本能力量奉快乐原则行事,必然对自我和超我构成挑战。一方面,自我要求满足本我的部分需要;另一方面,自我还要考虑社会道德的监视。这个时候,就需要心理防御机制来对自我的焦虑进行帮助,力求恢复心理结构的失衡。1936年,安娜出版了《自我与防御机制》(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ce)一书,详细阐述了自我在面对冲突与焦虑时采用的种种防御机制。(www.xing528.com)
安娜继承并且发展了父亲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同时又对儿童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她把儿童精神分析学从精神分析学派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