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有“完整形态”的意思,故而该心理学流派也称为“完形心理学”。顾名思义,这一学派非常重视整体论,强调整体并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相加之和,因此心理学的研究也应以整体的经验来代替单个元素的分析。格式塔心理学以奥地利哲学家艾伦费尔斯(Christian von Ehrenfels, 1859-1932)对音乐的研究为开端。艾伦费尔斯发现听众听到一首乐曲的感受与把曲子分成12个音符后再来欣赏的体会完全不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是超越局部成分相加的新的结构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 1886-1941)、马克斯·威特海默(Max Wertheimer, 1880-1943),苛勒(Wolfgang Köhler, 1887-1967)和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 1904-2007)。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其学派创立伊始,奠基者们就对艺术的研究颇有兴趣,他们先后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格式塔文艺心理学的著作和文章,影响较大的有苛勒《价值在实际世界中的地位》(The Place of Value in a World of Facts, 1938),考夫卡《艺术心理学问题》(Problems in the Psychology of Art, 1940),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1954)、《走向艺术心理学》(Toward a Psychology of Art, 1972)和《艺术心理学新论》(New Essays on the Psychology of Art, 1986)。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认为视知觉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阿恩海姆反对一部分心理学家总是把艺术品当作性器官或者父母亲的再现,因为这样就“无法理解艺术在创造人类精神文明时所起到的那种更重要的更普遍的作用”【5】。
这一流派的观点投射于文学艺术上,则表现为注重艺术的整体结构性,也即侧重形式研究。它的典型特征便是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艺术作品的魅力并非来自于各个组成部分的集合,而是超越了部分之和的整体存在。考夫卡在论著《艺术心理学问题》中的文章《艺术与要求性》指出,艺术品“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的集合,而是各部分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6】。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格式塔”。一个人在烈日炎炎的天气里走了一段远路后,就无法抗拒一杯泡沫四溢的啤酒,因为这一杯啤酒满足了自我(ego)的要求性。但是啤酒之所以能满足自我的欲望,是因为炎日的环境要求能够满足冷饮需要的东西出现。换言之,是外在的环境,而非啤酒自身的特质才使它能够迎合自我的这种要求性。艺术品则不然。一件艺术品之所以赢得人们的欣赏,是因为艺术品的被需求性具有世上其他事物都不具备的性质,而非它刚好和啤酒一样能满足我们的特定欲望。这种成就艺术的性质就是它的结构特质(structural qualities)。艺术品的本源和魅力均来自于它严密结构的感染力。(www.xing528.com)
艺术家的创造动机是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创造虽是有目的的活动,但在这一过程中自我还必须遵循某种客观的要求,以达到特定的创作目标。譬如,“一幅肖像要表现的是性格、美、优雅、尊严;它可能突出地表现人头的高度立体性以及它与周围的事物的空间关系”【7】。艺术家能够满足这些客观要求的能力的高低则把他与其他的艺术家区别开来。至于艺术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考夫卡认为,与科学家必须走进世界相反,艺术家创造了一个能够包含他自我的世界。现实世界对他来说反而是陌生的。这也是为何艺术可以千变万化的原因所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本主张除了强调整体结构外,还包括著名的“异质同构说”。简单说来,它指的是这一学派用形式而不是社会、历史或文化来解释艺术。虽然人的心理结构、物质结构与艺术作品实质不同,但是都具有“格式塔”性质。
格式塔心理学带有科学的性质,在艺术上的观点主要也是以形式和结构为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