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文章开首,华生就直言不讳地宣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早期的行为主义把意识、情感和思维等概念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外,而新行为主义则主张若是能够通过间接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存在,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纳入研究范围。新行为主义虽然对华生的理论做了一些修正,但其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并未改变。早期行为主义机械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

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理学(The Behavioral Psychology)是对西方现代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John B. Watson, 1878-1958)是这一心理学派的创始者。1913年,华生发表了论文《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Behaviorist),这是行为主义产生的宣言。在文章开首,华生就直言不讳地宣称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行为主义主张客观存在的行为可以被单独解释和论断,不需要诉诸空论的意识。行为与意识对立起来,并且只有前者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指责冯特所研究的意识像“鬼火”一样不过是个虚构的概念,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行为并不是来自先天存在的潜意识,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故而,意识对于解释和控制行动毫无用处。他还反对冯特用自欺欺人的主观内省法研究虚无缥缈的意识,强调采纳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和言语报告法等途径来研究行为。华生主张用动物代替人作为被试者。在他看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弗洛伊德“本能”的概念被他否认。华生相信人类的行为是有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做出的反应,“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这一简单的公式就足以阐释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规律。诚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舒尔茨(Duane P. Schultz)对华生的赞誉“华生通过摒弃哲学遗留在心理学中长期存在的神秘性,肃清了心理学领域里糊里糊涂的气氛”【4】,华生的开创性观点和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然而,华生完全否定意识的存在,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等同起来,以白鼠而不以人为研究对象,把个体的行为动机机械地理解为外在环境刺激的结果等缺陷,招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内部的诸多不满。于是改革和修正首先从内部开始。新行为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在40年代和5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早期的行为主义把意识、情感和思维等概念排除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外,而新行为主义则主张若是能够通过间接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它们的存在,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纳入研究范围。新行为主义虽然对华生的理论做了一些修正,但其作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并未改变。斯金纳(B. F. Skinner, 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的领军人物。他强烈地反对用理论来研究问题,实证主义才是他的选择。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里,“操作”是一个核心概念。他用“操作”来解释和分析行为。为此,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操作行为主义”(Operant Behaviorism)。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两大类。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比如,狗看到肉就会自然分泌唾液。操作性行为属于有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与刺激物无关。譬如,斯金纳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并在里面完成了大量的经典实验。箱子里没有任何无关刺激,只有一根1/8英寸长的杠杆和一只极饿的白鼠。白鼠若是不小心按压了这根杠杆,就会有一粒球状食物掉进箱内。在几次强化之后,白鼠就能自如地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白鼠也就形成了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中,如果行为的后果能产生积极效应,使个体满意并且增大该行为在日后的发生频率,这便是“积极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反之,若行为产生使个体失望的后果,并且降低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这就是“消极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操作性行为才是斯金纳研究的重点。斯金纳的这一理论对教育行业也颇有贡献。行为主义主张人的后天学习行为(learned behavior)在重要性上远远超过先天遗传行为(innate behavior),后天学习更为重要。斯金纳强调外在刺激对学习的重要性。正如上文所提,人类和动物的学习都是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的过程。他认为,正确的学习行为和态度应该得到强化。如果学生的某行为经常得到赞扬和肯定,那么学生就会保存并且强化这一行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积极强化更为有效,即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来教育学生。早期的行为主义和新的行为主义都对行为做出机械的解释,人类和动物的行为都是外部刺激的结果。新的新行为主义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在人类和动物学习过程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分歧,只是作了一些修正。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 )在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于7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他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一定要通过强化和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通过模仿社会学习来达成。例如,对于躲避车辆这种危险性的行为,人就可以借助于观察模仿来学习,而不需要亲自多次试验。行为的形成是由行为、环境和人三者的交互决定作用形成的,这就是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他认为人类是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或者通过观察的学习而习得行为的,并且后者是人类学习行为的主要方式。(www.xing528.com)

行为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华生把心理学建设成一门客观的行为科学,斯金纳和班杜拉则在华生的基础上将行为主义的辉煌延续了近半个世纪。早期行为主义机械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这一看法延伸到文学领域,就容易把文学作品狭隘地归纳为技巧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