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康:拉康对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的贡献

拉康:拉康对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的贡献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康精通医学、文学和哲学,是第一个赋予精神分析学以哲学支撑的人。但在拉康看来,无意识与语言同时出现,且无意识与语言具有相同的结构。与索绪尔不同的是,拉康认为能指和所指并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拉康试图通过镜像阶段来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1936年拉康就提出了镜子阶段的概念。这是婴儿的首次自我认同。与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相比,拉康的批评视点着重于读者的反应。

拉康:拉康对心理分析理论与批评的贡献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是精神分析学说在法国的主要代表,他使弗洛伊德无意识”的概念在法国家喻户晓。拉康精通医学、文学哲学,是第一个赋予精神分析学以哲学支撑的人。拉康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引入精神分析学,形成了独特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石。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先于语言的存在。但在拉康看来,无意识与语言同时出现,且无意识与语言具有相同的结构。无意识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被外界接触。他借鉴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关于能指(the signifier)和所指(the signified)的概念。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由两个要素组成:能指和所指。能指就是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英语中“tree”这个单词,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引发的“树”的概念就是“所指”。索绪尔宣称能指和所指是约定俗成的一一对应关系,并且词语的意义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差异来确定的。【11】与索绪尔不同的是,拉康认为能指和所指并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能指是意识,所指是无意识。“漂浮的能指”在能指链上滑动,没有对应具体客观的所指。所指始终缺场。能指只有通过与其他的能指的比较差异才产生意义。参照语言学,拉康将人的精神世界视为无数个能指构成的集合体,无意识中的各种欲望也形成能指。然而能指本身并不指示任何确定意义,缺乏固定的所指,故而“人们的意义表述就常常成了指此而言彼心是而口非的游戏”【12】。人的欲望也就永远无法得到满足。语言反而成了阻碍人类思维的障碍

镜像阶段”(mirror stage)的论断是理解拉康理论的核心。拉康试图通过镜像阶段来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1936年拉康就提出了镜子阶段的概念。1949年在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上的报告《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精神分析经验所揭示的一个阶段》(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中,他进一步阐释了镜像阶段的理论。婴儿在6个月到18个月的时候,已经能在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模样。在比较心理学的实验中,黑猩猩在确认镜子形象无用后,便会离开,婴儿则会不断地在玩耍中验证镜中形象与自己的身体和周遭环境的关系。婴儿通过镜像辨认到自己的整体统一性,初步形成了自我的概念,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虽然还是存在主体与客体的混淆,但自我的建构过程由此开始。这是婴儿的首次自我认同。婴儿与镜像的合体过程便是“一次同一”(first assimilation)。诚如拉康在报告中所说,“镜像阶段是一种认同过程,即主体在辨别一个镜像后自身所起的变化”【13】。婴儿此时处于“能指”的位置,镜中反映出的人像则是一种不确定的“所指”。处于镜像阶段的婴儿在镜中看到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自我,能指与所指产生断裂,婴儿与外部世界建立的关系是虚构的。此时的婴儿也是处在想象界(the imaginary)中。人类自我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就建立在幻象的基础上。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在俄狄浦斯阶段形成的。拉康则认为人的心理定势在镜像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且主体这种不断地通过幻象寻找变化的自我的心理定势将贯穿个人的一生。在家喻户晓的童话《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继母——恶毒的王后就把那面神奇的魔镜当作能告诉她一切真相的器具。看着照在魔镜里的自己,听着魔镜说“你就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或者“白雪公主比你美丽一千倍”,王后的情绪被想象中的自我影像左右。王后错误地以为魔镜就是她可以信赖的唯一真相。殊不知,她对自我的建构仰仗的不过是镜子里虚幻的影像。(www.xing528.com)

拉康的理论体系融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现代语言学。他把言语和文本视为行为主体无意识思想的流露。与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点相比,拉康的批评视点着重于读者的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