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蚌病流行规律与科学预防

揭示蚌病流行规律与科学预防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蚌病流行规律与科学预防1.蚌病的流行规律蚌病与寄生虫关系密切。蚌病高峰期也是寄生虫最活跃的时期,所以蚌病与寄生虫的关系十分密切。有明显的疾病高发期。高温季节实施手术后的蚌易发病。水体环境与蚌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施肥不当容易导致蚌病发生。细菌性蚌病50%左右的个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寄生虫的影响。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程序是防治蚌病的重要环节,应加以应用。重视药物预防关。“水华”对育珠蚌的危害。

揭示蚌病流行规律与科学预防

(二)蚌病流行规律与科学预防

1.蚌病的流行规律

(1)蚌病与寄生虫关系密切。各种蚌病几乎全年都可以发现,特别像腐足等病甚至可见于12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季节。病的高峰期在4~6月和9~10月。蚌病高峰期也是寄生虫最活跃的时期,所以蚌病与寄生虫的关系十分密切。

(2)有明显的疾病高发期。从手术后至珍珠收获的整个养蚌周期内,有几个明显的疾病高发区段:分别为手术后1~2个月、8~13个月、19~22个月。外套膜溃烂穿孔病多在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则是各类疾病的高发期,第三区段除其他疾病外,外套膜溃疡也较典型。

(3)高温季节实施手术后的蚌易发病。一般在高温季节实施的育珠插片手术,手术蚌抵抗力较差,特别是手术作业消毒不严格的最易发病,死亡率在50%~60%。死亡率超过80%的是一些养殖条件很差的水域。蚌病一般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这与一般条件致病菌的特性相吻合。

(4)水体环境与蚌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水位过低、温差过大、水流过急或死水、浑浊度大、pH值低、氨氮含量高、溶氧低,都易导致蚌病的发生。

(5)施肥不当容易导致蚌病发生。过量施肥,特别是禽类肥料与发育率关系十分密切。

2.蚌病的检查与临床诊断

要注意壳长、壳高和两壳间的蚌体厚度、年轮生长线的疏密、腹缘软边多少等情况,观察早春壳外附着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以判断珠蚌生长情况、健康平和水体环境特征。

(1)病蚌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病蚌特征采集方法:一般病蚌都有如下表现:病蚌提出水面表现为喷水无力甚至不喷水。双壳则微微张开,离水后闭壳缓慢无力,反应迟钝。腹缘滴流黏液。体质差的蚌或病蚌两壳间距较窄,蚌壳腹缘软边也不明显。

送检:采集好的病蚌样品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应暂养在洁净的水中,但时间不可过长(尤其在高温季节),不同养殖池的送检样品也不应放在一起。送检途中最好将容器敞开,不要装在密封的塑料袋内,也要避免过分干燥、高温等情况。

(2)病原生物的显微检查。①寄生虫活体观察。对蚌与外界水体密切接触的鳃、唇瓣等器官,以及外套腔内的黏液,用100~400倍的显微镜直接检查。细菌性蚌病50%左右的个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寄生虫的影响。②细菌触涂片观察。对肝、鳃、肠(胃)、黏液和溃烂病体,按无菌操作进行触涂片,并进行革兰染色,再用油镜观察。(www.xing528.com)

镜检中寄生虫和细菌密度,可以采取+、++、+++表示,操作时应防止器官污染,以免影响后果。

3.蚌病的科学预防

(1)把好消毒防疫关。无论亲蚌、幼蚌和手术蚌在放养前都要集中暂养,并且对暂养池进行全面消毒。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程序是防治蚌病的重要环节,应加以应用。

(2)把好清塘消毒关。珠蚌放养前要把养殖水体连同整个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这一措施叫做“清塘”。方法是把水抽干,将80千克/亩石灰化浆后均匀泼洒,然后使其与淤泥混合。如果有水无法抽干,也可多用石灰以达到干燥目的,有1米或1米以上水位的,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

(3)把好水源控制关。引入育珠水体的外来水源,应用聚乙烯网布进行过滤,以防止小杂鱼、小龙虾、蟹和其他有害昆虫动物入内,更不能将上游发生蚌病的疫区水源引入。

(4)严格肥料质量关。肥料消毒,有机肥一定要充分发酵腐熟,使用前用生石灰混合拌匀再全面泼洒,泼洒时做到少量多次。

(5)重视药物预防关。药物预防在蚌病流行季节里,每半月施用消毒剂1次,在大雨过后水体浑浊时应及时用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控制水质。在水温15~25℃(特别是春夏之交)时每半月要施用1次杀虫剂

4.育珠池“水华”的治理

(1)“水华”的主要存在形式。淡水育珠池“水华”多种多样,但主要以微囊藻水华和裸藻水华为主。①微囊藻水华是以铜绿微囊藻及水华微囊藻为主,呈现翠绿云斑状,随风漂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②裸藻水华则以裸藻为主,早期表现为蓝绿色漂浮物;中后期表现为早晨呈铁锈色、水体透明度低。裸藻水华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显微镜检作出判断:形态比较小、游泳快、以眼点红色的裸藻为主的是生长初期,是“水华”前兆的特征。形态较大、游泳慢、以藻体后部转红的裸藻为主的是“水华”高峰期的特征。形态球状、不运动、以通体发红的裸藻为主的是“水华”晚期的特征。

(2)“水华”产生的原因。①过度施肥。频繁施用大量氨磷含量高、肥效高的有机肥料致使水体富营养化。②肥料单一。施肥种类单一化,不注重配比,造成水体中各种营养元素比例失调。③微量元素缺乏。水体缺少某些微量元素,部分珠蚌饵料藻类及珠蚌生长受到抑制。

(3)“水华”对育珠蚌的危害。①产生毒素。水华藻类大量繁殖后继而大批死亡,特别是微囊藻“水华”,其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羧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不仅会使珠蚌停止摄食或壳开不闭、体质下降、生病死亡,还会毒死鱼类。若水中藻类浓度达到100万个/升以上,青鱼草鱼鲢鱼、鳙都将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②影响蚌体体质。育珠蚌对微囊藻类难以消化吸收,裸藻类对育珠蚌而言也是营养价值不高,所以“水华”水体会造成育珠蚌营养不良,蚌体偏瘦,生产力下降。③抑制其他有益藻类生长。由于微囊藻多具伪空腔,可以通过增减伪空腔的数量调节浮力,使身体在各水层垂直移动从而有效地吸收养分,造成水体清瘦,珠蚌饵料供给不足,体质下降。在生产中还发现,“水华”藻类高度集中在水表时,阻碍阳光射入水体使得其他有益藻类和浮游动物很难繁殖起来。④破坏水质。在强光照射下,微囊藻的光合作用可以使水体pH值上升,表层水甚至可达到10左右,使育珠蚌产生严重应激反应,极大影响珠蚌珍珠质分泌。鱼类也会躁动不安而搅浑水体。

(4)“水华”的综合治理措施。①彻底清淤、严格清塘、搭养滤食性鱼类。根据水体肥瘦程度搭养白鲢80~150尾/亩,鳙鱼30~50尾/亩。这样鱼蚌混养,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缓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压力,控制藻类数量。②科学施肥。在生产中大量施用单一种类的有机肥,往往造成营养元素结构失衡,是“水华”产生的重要因素。施用畜禽肥的同时,施用高科技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有机肥及无机肥,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可以取得较好的对珠蚌有益饵料藻类培养效果。③药物控制。选晴天有风天气,在下风口“水华”藻类密集处用灭藻类药物泼洒,注意浓度不可过量,并及时将藻类尸体排放。使用药物还要防止水体极度缺氧,慎用生石灰。数天后抽入有益藻类生长良好的水体,换水1/3,重新培养有益的藻类饵料生物。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等活菌生物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因子,改善水质。扶植和增殖有益藻类,以其群体扩增抑制有害“水华”藻的蔓延,达到“扶正祛邪”;同时其本身营养丰富,是淡水育珠蚌的优良饵料。⑤补充微量元素。在老养蚌池,适量增施矿物元素和各种微肥,既可调节水体藻相结构,又可促进珍珠生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