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工作的对象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二是读者。图书馆则是读者与文献之间的一座桥梁。现在,“文献”一词普遍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等范围使用。因此,少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了解“文献”的含义,掌握区分文献种类的基本方法,熟悉文献的类型及其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搜集文献、组织文献,有效地开展图书馆各项工作,更好地为广大小读者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书刊等印刷型出版物已不能与“文献”齐名,只能是其中一个分支。由于物质载体的多样性,现代文献又将朝着文献缩微化、检索自动化、存贮磁性化、接受直观形象化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文献分成许多类型,例如按文种划分有中文和外文之分,按出版年代划分有古代、近代、现代之分,按不同标准划分的文献类型之间又互相交叉。我们这里主要按以下三种标准来划分文献的类型。
一、文献类型
1.按文献的出版类型划分
(1)图书
图书是用文字、图像或其他符号手写或印刷于纸张等形式的载体上,具有一定篇幅并制成卷册的非连续性的文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现代图书的篇幅除封面外应不少于49页。图书是对人类生活、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经济形态、科学文化的重要记录,对人类文明历史与智慧的记录与传承是其最根本的功能,依赖图书的繁衍与传播,人们能够获得最经济、最简便、最系统的知识,使个人学识得以增进,人类经验得以传承,人类谋求的文明进步与社会福祉得以梦想成真,因此人类在以非凡能力与勇气改造着自然的同时也创造着记录自身发展的图书。图书以其出版量大,质量稳定、系统,便于存放、携带等优点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交流媒介之一。图书是一种成熟、定型、非定期的出版物。图书在出版形式上有以下特点:有封面、封底、书名、书名页、正文(插页)、完整的版权记载,装订成卷成册,印刷装帧比较讲究,从时间上来看,图书出版周期比报刊长,但图书论述的内容比较成熟、深透,有章有节,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每一种图书除了具有不同的内容特征外,同时具有书名、著者、出版社、ISBN号等外表特征,这些内容特征和外表特征都是识别不同图书的重要标识。ISBN指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2007年以前的国际标准书号由十位数字组成,被三条短横线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含义。第一段是地区号,又叫组号(Group Identifier),大体上兼顾文种、国别和地区,划分成若干地区,各有固定的编码:0、1代表英语,使用这两个代码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波多黎各、南非、英国、美国和津巴布韦等;2代表法语,法国、卢森堡以及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士的法语区使用该代码;3代表德语,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德语区使用该代码;4是日本出版物的代码;5是俄语系国家出版物的代码;7是中国大陆出版物使用的代码。第二段号码是出版社代码(Publisher Identifier)。第三段是书序码(Title Identifier),由出版社自己给出。第四组是计算机校验码(Check Digit)。四组数字之间应该用连字符(-)连接,如ISBN 7-5641-0347-7。新的国际标准书号由13位数字组成,前缀加上978,其余部分与原ISBN相同。
(2)期刊
期刊又称杂志,有固定名称和版式,定期或按宣布的期限出版,并计划无限期出版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有以下特点:定期连续出版,有出版序号,如卷、期、年月号;有固定的名称、版式和篇幅,以及基本稳定的栏目;内容新颖,包含最新、最近的信息、进展;每期内容不相重复;一般刊登多个作者的多篇论文。期刊类型多种多样。期刊按内容可分为学术性、时事政治性、资料性、检索性、普及性期刊等。和图书一样,公开发行的期刊都有ISSN号和CN号。ISSN号,即国际标准刊号,以实现对全世界期刊文献的管理,国际标准刊号由8位数字组成,共分为两段,每段4位数字,中间用“-”隔开,前7位是刊名代号,末位是计算机校验位。CN号,即国内统一刊号,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其间以斜线“/”隔开,结构形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例如《计算机学报》杂志,其封面就分别标有:ISSN 0254-4164和CN 11-1826/TP。
(3)报纸
报纸是每日、每周或每隔一定的时间(通常较短)发行的一种连续出版物,以刊载新闻为主,包括评论文章(如社论)、特写、广告和其他内容的文章,是重要的社会舆论工具和大众传播工具。报纸按范围级别分,有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按内容性质分,有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按出版时间分,有日报、双日报、周报和月报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周至少出版四次的报纸称为日报,把每周出版三次及以下的报纸称为非日报。报纸可理解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期刊,其特点是出版速度快,发行数量大,传递迅速及时,读者对象面广,能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事件,时效性和新闻性特强。
(4)科技报告
科技报告是描述一项研究的进展或取得的成果,或一项技术研制试验和评价结果的一种文体。科技报告反映的是新兴科学和尖端科学的研究成果,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研究水平。科技报告在形式上通常是一个报告单独成册,且注有研究机构名称和统一编号;在内容上,它叙述详尽具体,数据完整、可靠,技术专深全面,可直接借鉴;在发表速度上,它快于其他类型文献。
(5)会议文献
会议文献是指在学术会议上所交流的论文、报告及有关文献。学术会议都是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新成就和新课题来进行交流、探讨的。会议文献的学术性很强,代表了一门学科或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着世界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近年来,各类会议不断增多,会议文献也相应增加。据统计,每年国际上要举行上万次学术会议,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0万余篇。
(6)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是指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出版的专利说明书,也包括出版的各种专利检索工具书。专利说明书是专利申请人向专利主管部门呈交的有关发明创造的详细技术说明书,是具有知识产权特性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经实审批准授权的专利说明书和未经实审的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专利说明书涉及的技术内容广博、新颖、具体,从高深的国防尖端技术到普通的工程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具有融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为一体的特点。据统计,世界各国每年公布的新专利约105万件。在应用技术研究中经常参阅和利用专利说明书,可以缩短研究时间的60%,节省开发费用的40%,是了解掌握世界发明创造和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最佳信息资源。专利文献范围广泛,出版迅速,格式规范,文字简练、严谨,有助于科技人员借鉴国际先进技术,避免重复劳动并节省科研经费。
(7)标准文献
标准是对工农业新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参数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从事生产、建设的一种共同的技术依据。根据使用的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按具体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及工艺装备标准和方法标准等。技术标准具有计划性、协调性、法律约束性的特点,它可促使产品规格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对提高生产水平、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推广应用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发展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为了解世界各国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生产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提供依据。标准的制定工作一般是由其主管部门完成的。标准的新陈代谢十分频繁,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准也需不断补充、修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又促使标准日趋国际化,因而标准文献体现了本技术领域的发展水平,科技人员可以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标准文献的特点是具有独立完整性和法律约束性。
(8)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指高等院校博士、硕士、学士毕业时所撰写的学术性研究论文。学位论文是非卖品,一般不出版发行,有时在相关期刊摘要发表,近几年均以数据库形式出版发行。学位论文是经过审查的原始成果,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它所探讨的问题专深,论述系统详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9)产品样本
产品样本是对定型产品的性能、构造、原理、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方法、产品规格等所作的具体说明。产品样本是由制造商和销售商出版发行的。它的内容范围从家电、药品、玩具制品直到工业用各种技术复杂的设备元件等。产品样本往往配有外观照片、结构图,直观性强,技术成熟,数据可靠。它既反映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动态,又促进了新产品、新工艺在业界的推广和应用。
(10)技术档案
技术档案是指生产建设、科学技术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针对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形成的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图表、照片、原始记录的原本以及复制件,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经济指标和审批文件、研究计划、研究方案、试验项目、试验记录等。它是生产领域、科学实践中用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文献。技术档案具有保密性,常常限定使用范围。
2.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划分
(1)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是以纸张为载体,以手写、石印、油印、胶印、铅印、影印、复印等为记录手段的传统文献类型,是迄今为止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文献类型。它具有用途较广、读取方便、流传广泛、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其缺点是存储密度低、较笨重、占据空间大。
(2)缩微型文献
缩微型文献是以感光材料为载体,采用光学缩微技术将文字或图像记录存储在感光材料上,有缩微平片、缩微胶卷和缩微卡片之分。主要特点有:存储密度高,体积小、重量轻;这类文献便于收藏,生产迅速,成本低廉,但须借助缩微阅读机才能阅读,设备投资较大。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缩微输入机(CIM)把缩微品上的信息转换成电子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使缩微品转换为磁带备用,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缩微输出机(COM)把来自计算机中的信息转换成光信号,摄录在缩微平片或胶卷上,摄录速度可达每秒12万字符,大大缩短了缩微型信息资源的制作周期。(www.xing528.com)
(3)声像型文献
声像型文献是以电磁材料、感光材料为存储介质,以电磁手段或光学手段将声音和图像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种文献形式。主要包括唱片、录音录像带、电影胶卷、幻灯片、光盘资料等。视听资料的特点是:存储信息密度高,用有声语言和图像传递信息,内容直观、表达力强,易于接受和理解,并可用来获取和传递一般手段不能获取和传递的各种信息,多用于宣传和教育类文献。缺点是须借助于一定的设备才能阅读。
(4)电子型文献
电子型文献按其载体材料、存储技术和传递方式,主要有联机型、光盘型和网络型之分。联机型以磁性材料为载体,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磁性存储技术,把文字或图像信息记录在磁带、磁盘、磁鼓等载体上,利用计算机及其通信网络,通过程序控制将存入的有关信息读取出来。光盘型以特殊光敏材料制成的光盘为载体,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采用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刻录在光盘表面上,利用计算机和光盘驱动器,将有关的信息读取出来。网络型是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中的各种网络数据库读取有关信息。电子型文献资料具有存储信息密度高,读取速度快;易于网络化和网络化程度高;高速度、远距离传输信息,使人类知识信息的共享能得到最大限度实现的特点。在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种载体中,电子型文献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3.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划分
根据文献的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将文献划分为三个等级结构。
(1)一次文献
一次文献也称一级文献或原始文献。它是作者在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创作而成的文献。诸如专著、报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技术档案、技术标准、科技报告等,多属一次文献。只要是原始的著述,无论是何种文献类型或载体形式,都是一次文献。
(2)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或检索性文献。它是文献情报人员将大量分散的、无序的原始文献进行筛选、整理、报道和组织所形成的文献。它们具有按文献的内容特征(如主题、分类),或文献的外表特征(如著者、篇名等)来报道揭示和检索一次文献的功能,能系统地反映一次文献信息,为读者提供检索所需文献的线索,是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如目录、索引、文摘、题录等,均属二次文献。
(3)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即在综合、积累和归纳一次和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概括编写而成的文献。三次文献主要有综述、述评、教科书、百科全书、数据手册、年鉴、词典等。它能为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某一专题提供综合而完整的全貌性、战略性情报,对科学研究具有极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
从人的社会分工情况看,一次文献的生产者是广大的读者(包括出版社编辑人员);二次文献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产品;三次文献则一般是那些既懂专业又熟悉情报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看,一次文献是知识积累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基石(知识宝库);二次文献是使人类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的工具(知识宝库的钥匙);三次文献则是在更高层次上系统地再现一次文献(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知识加工的角度看,一次文献是对知识的第一次加工(创造性),二次文献是对知识的第二次加工(有序化),三次文献是对知识的再加工,它既满足有序化,又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并常常在形式上返回到一次文献(如专著、综述文章等)。
我们把科技文献划分为三个结构层次,只是一种近似的划分。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是一个由博到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有序到有机的结构化、系统化的过程。
除了一、二、三次文献的概念外,还有零次文献和半文献的说法。所谓零次文献,是指通过交谈或听报告等所得到的信息,它们通常未经记载或仅仅是一些零乱的笔记。半文献又叫灰色文献,指非公开出版的内部文献,它们往往是通过正规销售途径得不到的资料(交换或赠送)。这两种级别的文献构成非正式渠道的信息交流。
二、文献的特点
1.数量急剧增长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学科不断出现,各个知识领域的书刊文献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据IFLA的资料显示:世界的科技文献资料每隔7、8年就翻一番。我国1992年与1978年相比,图书出版种数增加6.15倍,杂志出版种数增加6.97倍,报纸出版种数增加4.86倍。1997年我国出版图书12万多种,近几年我国出版图书大约每年达到15万种。某些尖端领域和新兴学科的文献增长的速度更快,如计算机、原子能、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文献量,每2~3年就要翻一番。
2.内容交叉重复
现代研究成果的文献表现形式呈现出一种较突出的现象,即文献内容的交叉重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类文献用多种类型见之于世,如会议论文,先以会议文献形式出现,再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继之收入论文集,后又出版单行本等等;二是同一篇文献同时或先后用多种文字或多种载体发表;三是国与国之间的文献相互重复,表现在各国竞相翻译出版内容相同的文献,由此而造成文献的交叉重复,给文献的管理与利用带来诸多困难。
3.文献类型增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文献的生产早已超出了传统的印刷形式。声、光、电、磁的现代技术和新型材料在文献生产领域广泛应用,记录知识的载体形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大量的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及光盘等多种文献载体。
4.文献失效加快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文献有效使用时间日益缩短,失效周期明显加快。据国外资料介绍,各类文献的平均时效为:图书10~20年,期刊论文3~5年,科技报告10年,技术标准5年,学位论文5~7年,产品样本3~5年。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认为,大部分科技文献的使用寿命一般为5~7年,甚至更短。
5.文献语种多样化
文献语种的多样化,现已成为读者利用文献的一大障碍。过去,世界文献多用英、德、法等几种语言写成,现在大量的文献是用日、俄、意、波、汉等语言写成的。据报道,文献出版的文种有70~80种之多,比较集中的文种分布也不下10种。文种的多样化严重地影响了文献的收集、整理、检索和利用。据有关调查资料报道,世界各国出版的期刊中,有1/2的期刊是用一半左右的科学家所不懂的语言文字出版的。
6.文献载体电子化,文献传播网络化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使文献信息的载体从传统的纸质媒介向光学、磁性媒介发展,文献信息的缩微化、电子化已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信息资源,已形成单机版和网络版两大系列。电子单机版主要以磁盘、光盘(CD-ROM)、集成电路卡等为载体,其中光盘以海量存储器著称,配以多媒体技术,发展尤为迅速。电子网络版以数据库和电信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的硬盘为载体。电子文献容量大、体积小,能存储图文音像信息,可共享性高,检索速度快,易于复制和保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光盘技术、视听技术、网络技术等,构成了信息的现代传播技术。联机检索、交互式图文检索、电子原文传递等现代化信息传播方式已进入实用阶段。信息检索已发展到网络化阶段,人们可以利用Internet这一分布全球的互联网,多途径、多选择、多层次地检索所需文献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